語文實踐活動的試驗與探索
時間:2022-09-08 09:25:36
導語:語文實踐活動的試驗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基于這樣一個目標和規律,語文課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其中有一項便是設立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貫徹新的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師應該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如何以學生為主體,依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根據新大綱進行了修訂,是符合《標準》要求的。因此在該版教材中,有許多新的觀念和思想都得到了貫徹和實施。比如:第九冊教材中就有專門關于口語訓練的內容———“新聞會”,第十一冊教材中也有諸如“科技小發明”、“錯別字調查”、“火災隱患的調查”的動手能力訓練和社會調查活動。我充分挖掘這些題目的利用價值,力爭在一個題目中讓同學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比如“新聞會”這個題目,事先我給學生們介紹了有關新聞的知識,接著我就讓學生收集、整理、編輯,甚至寫作新聞,后來在全班搞了一次新聞會,并讓學生結合有關新聞的標準進行評析。大大擴大了學生學習的范疇,從課堂到社會生活,學生的整理、提煉、加工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鍛煉,他們的聽、說、讀、寫的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依據班級特色,發揚優點,彌補缺陷。
“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這是針對藝術而言,民族的之所以是世界的,就因為它有特色,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特色就是美。每一個班級都應該而且必須有自身特色,對這樣的特色,一方面要保護,一方面也要彌補由這一特色帶來的負面效應。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班級特色來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既發揚個性,也彌補不足。我教的語文興趣一班整體作文水平不太高,我就采用激發興趣的方法來讓學生獲得對作文的喜愛,同時這個班的同學普遍不愛發言,我就采用課前演講、組內交流、讓學生經常與家長談話等方式,促進學生口語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另一個興趣班的同學的整體作文水平比較高,口語表達能力強,語文基礎比較好,我便更多地側重對他們的思維的嚴密性、發散性、敏捷性等綜合素質進行訓練,對他們的知識缺陷進行彌補,對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我讓同學們整體安排活動,由活動的組織到活動的開展,都由他們來進行;有時我會引進競爭機制,看哪些同學的學習效果好,哪些同學的效率高,通過一些小測試,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間的交流也增多了,學習的能力也增強了。而我所任教的班級的同學社會活動能力不是很強,我就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諸如社會調查等活動并交給學生來組織匯報活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增長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讓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注意培養創新精神。
關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并不是時代的口號,這是時代的需要,當你看到一篇篇寫人的作文全是《一個拾金不昧的人》時,你是否也心急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讓你的學生不是一個走入社會就被淘汰的人,那就應注意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教會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學會發散的思維,學會對知識、方法的總結,學會知識的聯系和運用,學會融會貫通,學會舉一反三。而這種思維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培養。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靈魂,一切的教育活動都必須遵循從孩子出發的規律,作為教育者既要培養出有共同特點(即《標準》中的共性要求)的學生,又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這是“人本主義”思想,也是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在平常的學習中,要注意留給學生展示自己特長的空間,一方面要為他們創造(提供)展示他們特長的機會:像孩子們喜歡的各種體育比賽(有時可跟習作結合在一起)、故事會、小品表演創作、詩歌改編、卡通欣賞、漫畫、辯論會、幽默創作、開設閱讀課、課前演講、表演課(《奴隸英雄》)、即興作文、電腦設計作品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布置要求上,讓同學們能有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機會。比如,我在上一堂名為《我的母校一百歲》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就有意識地體現了這一思想:學生在謳歌母校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可以寫詩,可以作文,可以創作歌曲,可以畫畫。有同學喜歡相聲,我就讓他們創作,還有的同學不會創作,但他們的朗誦很好,我就讓他們來參與朗誦。總之,盡最大可能地發揮孩子們的個性特長,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依托興趣小組,讓學生獲得自身語文素養必需的體驗和感受。
學語文最難的,莫過于作文,而作文最難的問題是學生缺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為了讓同學們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受,我讓班委組織成立了習作小組、體育小組、板報小組等諸多興趣小組,并給他們出主意,開展活動,加強組內交流,并開展競爭,學生在共同的任務中,學會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有了危機意識,觀念也與社會現實更加接近了,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記得有一個板報小組組長平時的作文水平并不是很高,但她卻在一篇題為《板報小組組長的煩惱》中寫出了她自己在就任板報小組組長的過程中的各種煩惱,真實而感人,這就為她在后來的寫作中建立了自信。如果沒有她在板報小組中的體驗和感受,她是寫不出這篇好文章的,她的寫作水平也就不會有很大的提高。就在班級各種社團開展轟轟烈烈的活動的時候,年級間的交流也通過文學社和各種興趣小組等載體來進行,不僅班級間的橫向聯系增多了,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得到了完善,同時讓學生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間,更多的生活體驗,他們的成長也加快了。
五、加強學科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整合。
時代進步了,學科間的界限也隨著變得模糊了,有時真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在小學階段,如果還一味地強調是語文還是歷史,必然會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聯系相關學科,像自然、勞動、思想品德、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結合該學科的本身特點,采用或聽、或說、或讀、或寫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現行六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作文就是關于小發明的,不僅要求做還要求寫,同時還要求講。這個小發明必然會涉及科學知識(自然知識),教材的導向便是讓學生在作文的時候不但能清楚地表述出來,還能夠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一些科學常識,增加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充分利用了這一作文材料,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鍛煉語文能力,同時查閱有關資料,補充科學常識。《勞動》教材中有一篇內容為“學煎雞蛋”的課文,我就讓同學們先做再說最后寫,結果寫出的文章都很真實、有趣。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比如閱讀過程的控制、閱讀水平的檢測、語文實踐活動的教材、綜合類資料的儲備、綜合實踐課程的場地的配備等都有待我們去探索解決。
- 上一篇:綜合實踐激活語文的興趣
- 下一篇:閱讀是學生語文實踐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