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時間:2022-12-03 03:46:39
導語:語文實踐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抓住關鍵語句,力爭沿波討源
課文有中兩個人物,陳康肅公與賣油翁。“公”與“翁”是理解人物以及感受文章意蘊的兩個關鍵詞。有些老師對課文兩個關鍵詞未給予足夠重視,以致誤讀課文,誤解文中人物(如認為陳康肅公傲慢無禮),從而也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文章的意蘊”。課文注曰:“公,對男子的尊稱。”可能編者覺得“翁”太過淺俗,未注。編者的處理似乎有些道理。問題是,很多教師也未能引導學生深究這兩個詞意義的差別。我們可以問:為什么一個人物尊稱為“公”,另一個卻只稱“翁”?有人或許覺得,這不過是作者據實道來罷了。是的,作者應該是“據實道來”,否則豈不“欺世”,但讀者應能從這“據實道來”中辨析出詞義的細微差別,才可能正確理解人物形象,正確把握文章意蘊。實詞“公”與人的稱謂有關,至遲出現在周代。《詩經》中已常見。突出者,如《詩經•魯頌•閟宮》篇。其中一段:“大啟爾宇,為周室輔。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孫,莊公之子。”詩中提到魯公、周公、莊公等,或是天子,或為王侯。在那個時代,國君分公侯伯子男,“公”是至尊的一等。到先秦,“公”成為諸侯的通稱,如晉文公、魯襄公。后來,“公”的詞義進一步泛化,成為對有身份人的尊稱。《歸田錄》中,歐陽修在《賣油翁》這段文字之后,還記載了百官班中久有人望的文、富二公的故事。可見,在宋代,名后帶“公”者非尋常百姓,而是有地位人士的專稱。翁,本義指鳥黑白相間的頸毛,后引申為老人、父親。以“翁”稱人,除文人雅士自稱,如歐陽修自稱“醉翁”,陸游自稱“放翁”,多指普通百姓中男性老者,如《賣炭翁》中賣炭老人,《新豐折臂翁》中折臂老人。可見,《賣油翁》中的賣油老人,也是普通百姓。明白兩個詞的差異,就明白了“陳康肅公”與“賣油翁”社會地位的差異。這種地位差異,是我們理解陳康肅公與賣油翁人物形象不可忽視的背景,也是正確理解《賣油翁》意蘊的基礎。
誠如課標所言,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學生的語文實踐。語文教學應為學生語文實踐創造條件。那種直奔人物形象或課文意蘊結論的所謂短平快的教學,輕視乃至忽視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過程,實際上是忽視學生的“語文實踐”。引學生進入課文,在字詞句品析過程中把握人物形象,領悟課文意蘊,自然是學生語文實踐的具體表現。《賣油翁》一文首先點明,“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當世無雙”之才,不驕傲自然難得;若有些驕傲,“以此自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康肅公射于家圃,十中八九,果然非同尋常。此時,園外路過的賣油翁卻釋擔而立,睨之。“睨之”,如注釋言,“斜著眼睛看,不在意的樣子”,即不以為然,輕蔑的樣子。賣油翁地位為卑,卻尋釁在先。不但挑釁,唯恐位尊者不見,竟“久而不去”,一副找斗的姿態。此時,康肅公雖不快,也只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用詞、用句都顯出君子之風。當然,或許是他以為遇到江湖高人,射技更高的神射手,內心有些發虛。即便如此,能在“高手”面前抹去尊卑偏見,待之以禮,也顯出康肅公幾分俠義。及至對方回曰“無他,但手熟爾”,方知眼前如此小覷自己的老頭,原來不會射擊,只是個陋巷草民,康肅公這才生氣。于是,語氣加重,反問:“爾安敢輕吾射?”“安敢”句式,確實顯出疾言厲色,若說康肅公這時有些“粗魯”,似有道理。但聯系語境,一則事出有因,再則康肅公也僅點到即止。最后,康肅公見識到賣油翁“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確實身懷一絕,多少也相信老頭“無他,惟手熟爾”的道理,“笑而遣之”。“笑而遣之”,雖非友善,也說不上粗暴,畢竟兩人地位懸殊。細細品讀,兩個高手,各有自負。兩強相遇,掀一點微瀾,很快又復歸平靜,看不出作者褒此貶彼。翻開《歸田錄》,若將“賣油翁”故事看完,文末還有一句總括: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文末點睛。這一句不正道出了文章意蘊?教師若能拋開先入之見,引學生深浸文本,在反復閱讀中,在字詞句推敲中,把握人物言、行,以及其后的情義變化,當更易于準確把握人物形象。這樣的語言歷練過程,或者說語文實踐過程,就是課標所言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根本途徑”。它反對提前給學生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讓教學演變為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印證結論的材料的活動;反對為了證明結論,誘導學生專挑佐證結論的材料。閱讀教學只有擺脫“先入之見”,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實踐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參照語境,以文解文”[1],而不再“應聲附和”,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把握編者意圖,創造性使用教材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標特別強調:“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從這一視角分析,教科書課文前面的預習設計值得稱道。預習設計中給學生提了兩項任務:一是先不看注釋讀一遍課文,看看你能讀懂多少,把不懂的語句畫出來;二是參考注釋重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人物行為、動作的詞語,體會文言文特有的簡潔風格。這一設計有助于引導教師為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機會,為即將開啟的教學創造因材施教的可能。按照“預習一”的安排,教學開始之前學生就開展了“語文實踐”,即閱讀與思考,批注與圈點。這既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練習、自行梳理字詞,也為“預”提供了基礎。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有賴于教學主動呼應預習設計。缺乏教學的呼應,學生預習過程的“語文實踐”可能只是部分學習自覺的學生的實踐,或者變成學生盲目實踐、半截子實踐。因為課堂教學對預習的呼應,不僅能給學生課前語文實踐一些應有的壓力,也是校正預習方向、檢驗預習成效、交流預習成果的重要環節,是針對性更強的下一階段教學的基礎。按照課文預習安排,學生“先不看注釋讀一遍課文”,“把不懂的語句畫出來”,課堂教學啟動前,學生就產生了“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課堂學習就可能從自己原有經驗上生發,向尋求問題解決的方向推進。這樣,由問題引發的學習,就可能成為學生真正的“探究過程”。文言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學習、揣摩文言詞語的意義與用法,以及一些文言句式的結構與表達效果。本課教學中,易于受到重視的如“自矜”“睨”“但”等詞,以及“爾安敢輕吾射”這樣語氣強烈的反詰句;讓人覺得“極其簡單”、無可深究的“公”“翁”,卻容易被忽視。可是,本篇文章中,辨析“公”“翁”詞義的細微差異,對理解人物與把握文章意蘊卻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具有決定作用。讀者如沒有注意這兩個詞帶來的人物社會身份差異,就不能領會康肅公的大度、溫和,甚至會指摘他“傲慢無禮”;但若注意到這兩個實詞背后隱含的人物地位差異,想到千年之前等級觀念強烈的時代,一個有地位的康肅公,并不因受到地位低下的賣油翁的輕視、藐視而爆出粗口,實在應該給予其必要的尊重。因此,文言文教學不但要重視那些生澀的字詞,也要認真對待那些看似平淡卻對文章理解具有重要影響的字詞。課標提示,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賣油翁》一課設計為例,教材既有編寫精當處,似乎也有尚待推敲的地方。如“練”中,有“哪些語句表現了陳堯咨的傲慢無禮”一句,客觀上,它給老師、學生暗示,課文中的陳堯咨就是“傲慢無禮”的人。然而,這個結論能否成立?從前文討論看,并不成立。更大的問題是,即便退一步,假定判斷成立,由這道練習暗示出來的所謂“定論”,也必然會壓縮師生質疑、探索的空間。
師生若把這個結論作為不容質疑的定論,教學就可能演變為尋找材料印證定論的過程。如果教學不幸滑入這一軌道,不要說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落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基本目標,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王寧教授說,“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2],包括文言文教學在內的初中閱讀教學,要自覺創造條件,推動“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豐富言語經驗,獲得語言能力,同時掌握思維方法,提升思維品質。學生學習,不僅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也應該成為閱讀課堂的中心。
參考文獻
[1]陳日亮.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自序.
[2]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作者:鮑道宏 單位:福建教育學院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 上一篇: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論文
- 下一篇:語文實踐滲透核心素養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