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院校語文素質論文
時間:2022-01-26 03:40:25
導語:宗教院校語文素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語文基礎薄弱
由于特殊的招生體制,宗教院校的生源素質與普通高校學生不同。雖然有一部分是高中或中專畢業,但多數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貧乏,知識結構單一。語文基礎薄弱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宗教實踐和社會實踐,這使其在理解掌握宗教教義精髓、教導信教群眾進行宗教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有些學生對宗教經典的理解膚淺,對宗教教義的分析不深,完全靠機械背誦,無法深入領悟其中之真諦、準確闡述其中正確的蘊意,無法把握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內容,自然談不上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
(二)語文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宗教院校主要開設宗教、文化和政治三大類課程,其比例為7:2:1,這樣的課程設置客觀上產生了“重信仰、輕文化”的導向,讓大部分學生覺得文化課程不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宗教學識的培養和宗教戒律的修持上,使得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文化課程教學很難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許多學生在學期間,努力學習宗教知識,但那些與宗教知識密不可分的傳統文化、宗教政策法規、科學、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常識知之甚少。如果僅憑掌握的一些宗教知識,就去從事宗教教務活動,就必然影響其對宗教知識的理解,并使其對宗教活動的實踐和發展受到限制,自身素質難以提升,宗教學識也難有造詣,業務能力難以精深,更談不上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三)語言文字能力偏低
宗教教職人員承擔著教育感化信教群眾的責任。教育感化人的手段是通過宣講宗教教義和開展宗教活動來實現的。對傳道人來說,較強的文字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會表達,猶如“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現實中,有的學生文字能力偏弱,寫的講章錯字連篇、文理不通、詞不達意;有的學生語言貧乏,講道思路狹窄,內容呆板、單調、枯燥,語言不生動,甚至迷信色彩過濃;有的在講道時將宗教語言和政治語言摻雜在一起,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與現實生活完全脫節。講道“沒有吸引力”,信徒“不愿聽道”,難以滿足廣大信教群眾日益提升的宗教信仰方面的需求,導致私設、私建聚會點的現象增多。這給各種異端邪說以可乘之機。
(四)優秀傳統文化缺乏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和諧思想、道德觀念、愛國精神,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積淀在每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歷來為宗教界人士所崇尚。由于多樣文化的沖擊以及宗教院校課程體系的限制,部分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相當匱乏,對其價值的內涵認識模糊,認同感淡化。傳統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對傳統美德的不以為然,也影響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認同和踐行。特別是受一些別有用心的中外敵對勢力極力推銷所謂的民主、平等、自由以及“普世價值”論的影響,有的學生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有所抬頭;有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淡化,愛國主義意識淡薄,被認為是過時的;有的對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冷漠無興趣,而對西方的介入卻狂熱追捧,甚至崇尚西方某些思潮和行為方式。這給境外宗教勢力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機。語文基礎薄弱、語文意識淡薄、語言文字能力偏低、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宗教院校學生政治素養和宗教造詣的提高,削弱了宗教人才自身應有的威信和形象,限制了宗教“正能量”的發揮。
二、宗教院校學生大學語文教育需求
一名合格的宗教人才,不僅要在宗教活動場所主持宗教儀式、開展宗教活動、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的闡釋,還要承擔教務管理、宗教學術研究、開展對外友好交往,乃至參政議政等工作。承擔這些工作和任務,不但需要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的宗教學識、很好的管理協調能力,還要扎實的文化功底。而宗教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又普遍偏低,因此,要把大學語文教學作為宗教院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來抓。
(一)立足語文知識的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國民素質和信教群眾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宗教教職人員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科學素質、增強文化素養、提升思想境界。大學語文立足文化知識的培養,大學語文教材中作品涉及的時間,上至先秦文學,下至中國現代文學,上下跨越5000年;作品涉及的范圍,上至天文地理、星際宇宙,下至凡人小事、心靈軌道,古今中外,上下縱橫,幾乎無所不包;作品涉及的題材,詩、詞、賦曲、小說、散文樣樣齊全[1]。可以說,大學語文集文學、思想、歷史、藝術于一體。學學語文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國思想發展史,通過文學作品形象勾勒中國歷史;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人生,開闊視野,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宗教院校學生專業學習固然重要,但大學語文教育是基礎當中的基礎,不容忽視。宗教經典浩繁,宗教教義精深,宗教教規嚴密,要想對教義作出符合時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必須具備深厚的語文功底。試想一個語文功底很差的人如何來理解宗教經典?又如何對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因此,宗教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要立足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和我國宗教發展進步的新要求,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充實學生[2],使他們開闊眼界和胸懷,提升精神境界,成為一名基礎知識扎實、文化素養深厚、精神視野開拓的新型宗教教職人員,才能對教義作出符合時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才能對當前的社會發展用宗教的語言向信徒傳經布道,才能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推進宗教思想建設的重任,在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進
(二)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大學語文教學傳授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宗教教職人員屬于宗教領域的啟蒙人、引領人,他們的人文素養和言行品德,對信教群眾有著潛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和重要影響。宗教院校學生由于人生經歷的局限,缺少深入社會生活的機會,缺乏對人性的深刻體察與理解。較之其他學科,大學語文具有更廣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深的生活實感。文學即人學。名家名作中蘊含著不同內容、不同表達方式的人文精神與高尚品德,對宗教教職人員都是極好的營養,值得學習、體味。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見賢思齊”、“知行合一”、“君子慎獨”、“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價值,“百善孝為先”“、孝悌忠順”、“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等等[3]。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點撥學生,通過對名家名作的具體分析,讓學生有感悟,受熏陶;對人生感悟的短篇、小說、詩歌,教師應更多地側重于對作品人文的闡釋,引領學生探討文中蘊含的真善美或假丑惡,挖掘文章的藝術美和思想美,激發學生對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擯棄,從而培養宗教院校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在審美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要引導宗教院校學生正確處理信仰追求與社會責任的關系,發揚我國宗教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制意識,牢固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幫助宗教院校學生成為一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美學品位、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責任感的人。
(三)抓好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是語文教育的一項基本特點。宗教院校學生畢業后從事講經布道工作,解經、講道是其基本功,過硬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通能力是宗教院校學生最基本、最關鍵的專業能力。不會寫講章,不會講經講道,就不是稱職的宗教教職人員[4]。大學語文精選的議論文、記敘文、詩歌曲賦與小說等,都是古今大家名篇,語言優美,描述經典,具有很強的文學欣賞性和寫作指導性,為宗教院校學生提供了寫作與演說的學習范本。如,在議論文的論述方式上,有的借題發揮、反客為主、迂回論述(如《報任安書》);有的正反并論、反復對比,鋪陳排比、講事實擺道理(如《諫逐客書》);還有的從感同身受寫起,多方論證,得出結論(如《燈下漫筆》)。在文章的體裁方面,通過對史傳文學(如《李將軍列傳》),書信(如《報劉一丈書》),記人散文(如《哭小弟》)等多種體裁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記敘文的敘事方式(順敘、倒敘、平敘、插敘)、描寫方法(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與抒情方式。學習這些名篇名文,既能吸取豐富的思想營養,又能學習到精美的語言,啟發演講思路。宗教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要強化寫作訓練和口頭表達,把它演變成“寫作訓練”、“演講與口才”課,要指導學生撰寫講章,培養學生學會抓住中心、言簡意賅、善于巧妙表述的能力,強化“寫”的本領;要采用“課前五分鐘”、演講、辯論等形式,訓練學生演講思路、演講語言、演講藝術、演講氣質,強化學生“說”的本領。要幫助宗教院校學生成為一個能書善寫、能言善辯的人,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寫作和語言表達與講經布道工作密不可分,提高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他們講經講道水平。總之,宗教院校大學語文教育與學生整體素質提高有相當大的關系,它能給宗教院校學生帶來更多的智慧和啟迪,能有效地彌補當前宗教院校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缺陷,這是宗教院校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宗教院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創新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安排教學內容,讓語文教育為培養高素質愛國愛教人才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作者:鐘錦榮單位:福建省宗教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