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3 08:49:00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教育創新,語文教師們積極參與教研教改,試探著如何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自主學習的模式;大膽嘗試了愉快教學,創新教學;課堂上盡量營造適躍氣氛,指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積極思維,籍以完成初中語文教學的兩大任務:一是以課文為例,讓學生掌握讀懂文章的方法,增強閱讀能力;二是以課文為例,讓學生自覺地向作者學習寫作方法,增強寫作能力。
筆者最近教學了初中一年級的語文《春》一文,試以該文為例,談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基本途徑。
一、營造正常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是搞好閱讀教學的前提。
正常的師生關系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努力構建共同探索真理的同志關系,質疑解惑的合作關系,指路導航的朋友關系,真正把學生擺在教學主體的地位,課堂要努力營造活躍、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努力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課文形象思維,再造思維和創新思維。然后教師方能正確地分類指導,恰當點撥,揭示正確答案。試想如果不給學生以心理安全(不存戒備心,不擔心別人隨時會批評和指責)和心理自由(不要有太多的規矩和約束),學生就會在回答問題,發表見解時顧慮重重,害怕錯了會被同學們笑話,被老師指責,吞吞吐吐說出的問題別說創新,就連復述課文也說不準確。
二、課前預讀,認字釋詞,清除閱讀障礙。
剛進初中的學生,認字釋詞的困難還是有的,特別是一些古典課文,詩詞課文和抒情散文,更顯得必要。教學中可利用課前預讀,讓學生們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出來,自己查查字典、詞典加深印象。教師可在第一學時用少許時間讓學生們都提出來,教師是一個一個板書出來,并寫出近形、近音、近義字(極個別字在文中不同讀音,不同解釋),詞,句的區別和解釋。例如:小花散(sn)在草叢里,不可讀為san(散步);捉迷藏(cang),不可讀為zang(寶藏)等等。
三、從探討作者的創作思路入手,把學生帶進形象思維、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把握閱讀的思想基礎。
在解決了學生們的閱讀障礙以后,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一)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春的?(二)作者繪出了哪幾幅春景圖?并要求學生從作者描寫的形、色、味等方面予以敘述。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既可以開啟學生們的形象思維,又可以稍加梳理便能看出作者的構思技巧和文章結構,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前呼后應,聯系緊密,足可以看出作者功力豐厚,獨具匠心,結思巧妙的特點。經過學生們的充分討論,老師便可以歸納成為:文章分為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文章的重點是第二部分繪春。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概括輪廓地勾勒了春景之后,繪出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并將前四圖作為輔墊,在迎春圖里集中突出了“人勤春早”的主題。作者在用了一個對偶短句之后,“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畫龍點睛地點明了主題,并用“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突出表現了未來事業的成功,未來的幸福美好的熱忱希望和美好憧憬。掌握了課文的體裁結構,總體內容,中心主題之后,便可以決定閱讀的基調。該文適宜選用積極飽滿的熱情,輕松柔和的情調,愉悅抒情的語氣,給人以美感。
四、從剖析作者質樸語言的妙用入手,引導學生再造思維,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閱讀時再現文中的真情實感。
作者妙用了許多質樸的語言(也有口語等)使文章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呈現出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在教學中要善于對這些字、詞、句、段的剖析,啟發學生的再造思維,使他們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全面發展。對重點字、詞、句、段的剖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對字、詞、句、段的表現形式、修辭手法、寓意所在等方面設置疑問,發動學生再造思維,大膽提出見解。一些疑難問題不免會使學生產生疑竇,甚至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就要把疑難拿出來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則在鼓勵、肯定、表揚、點撥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揭示正確答案,學生就會深得教益。例如:“小草偷偷地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二)“偷偷地”、“鉆”的含義是什么?(三)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了小草的美?(四)“偷偷地”與前面的“盼望著”有什么關系?討論后,教師則可以點醒學生:“偷偷地”、“鉆”是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偷偷地”表現了小草像捉迷藏一樣,突然出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驚喜的藝術形象,“鉆”表現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作者充分表現了小草的動態美(偷偷地、鉆)、靜態美(嫩、軟、綠)、質地美(嫩)、顏色美(綠)、情態美(軟)。“偷偷地”與“盼望著”有呼應關系。出于人們的盼望心理,凡是殷切盼望的事物的到來,都好像是在不知不覺中到來的,總會給人帶來欣喜,這是日常生活常識,作者這一巧妙的描寫更喚起了人們對小草的喜愛心情。再如,結尾對春天的三個比喻,比的巧、意義深: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是新生的,欣欣向榮,充滿生氣);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嬌艷,美而動人);比作“健壯的青年”(有無窮的活力)。這三個比喻抒發了對春天的真誠贊美,又形象地點明了春天的成長過程。最后一句“領著我們向前去”,既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強烈追求,又與開頭的“春風來了”首尾呼應,春天在盼望中來,人們加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五、從注入感情反復朗讀課文入手,充分領悟課文的詩情畫意,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大膽聯想,提高寫作能力。
課文中通常還要用標點符號來規定語言之間的停頓(說話時語音上的間歇),并有不同的標點符號將這些停頓的語音、語調、語氣固定在特定的范圍內。即是說,用不同的標點符號把書面語言中那些邏輯上的停頓,那些結構上的停頓,那些語法上的停頓,那些感情上的停頓分別作了注釋,使文章更加豐富多采。
要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要把課文中由書面語言和標點符號所表現出來的真情實感的藝術形象用語言的瞬息變化,用語音的高低輕重,用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不同語句的說話口氣朗讀出來,并輔以朗讀的神態、表情、手勢等,讓聽的人能夠聽得出課文表達的全部意義。例如:讀小草一段時應為用熱情柔和,抒情優美的基調朗讀,給人以美感。“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用稍高的語調,平和的語氣讀“偷偷地”和“鉆”用重語音和帶有形象的表情讀;“來”用稍重稍長的尾音之后較長的停頓,讓人們回味小草長出來的形象);“嫩嫩的,綠綠的”(平穩的語調,平和的語氣,稍慢的語速,讓人們感受形象美)。“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語調低而平穩,語氣柔和,語速稍快,讓人有迫不及待地飽攬園子田野風光的感覺。“滿”字重讀,尾音延長,突出小草蓬勃生長,到處都是的特點)。“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屬對偶、排比句式,語調漸高,間歇均勻,有如數家珍一樣復述在草坪上的活動情況,給人以輕松,愉快,幽閑,自得的美感)。“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平穩的語調,柔美的語氣,稍慢的語速,讓人有正在用聽覺、觸覺感知風和草的情趣。“風”和“草”重讀,尾音稍長,突出聽和觸的對象)。
學生注入情感朗讀課文時,眼看,心理,口到等多種器官并用,可以切實做到心領神會,開啟思維。許多好的課文,好的片斷,多次反復誦讀,就可以充分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大膽聯想,提高寫作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 上一篇:語文閱讀教學思考論文
- 下一篇:社區黨建工作考核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