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障礙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8 04:24:00

導語:語文學習障礙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學習障礙分析論文

[內容]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由此可知,所謂語文能力,包括讀、講、聽、寫四個方面的能力。這早已為廣大語文工作者所公認。可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對讀與說的能力培養與訓練卻不同程度地被削弱了。教師的教書成為講書;學生的讀書成為聽書。這就不同程度地妨礙了中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提高,這就不能不說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中薄弱的一環。長此以往,怎么能把學生培養成大綱中規定的“能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合格畢業生呢?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人們認為“中考”“高考”又不考讀書和講話,不如平時多做點筆練有用得多,因而學生訓練中讀得少,講得更少。筆者從事語文教學近30年,直到最近七八年才真正體會到削弱口語教學,實在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損失、一大失職。

從1987年開始,我接觸了職高語文教學,所教班級都是和第三產業有關專業如:商業營銷、旅游服務、醫護等專業。學生畢業后,如果“口語”能力差,將難以勝任崗位工作。基于此,我著意抓了讀與說的教學與訓練。

一、關于讀的方面

在教學產踐中我看到,凡是讀的能力較強的學生,寫的能力及理解能力較強。作文語句流暢,病句少,用詞豐富,左右逢源;反之,讀的能力差的,作文時磕磕碰碰,詞匯貧乏。看到問題不等于解決問題。要進行讀的教學和訓練,必須有通盤的計劃。我針對高中生對讀書興趣不大、認識不足的情況,首先提高思想認識,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皆得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李白之所以成為偉大詩人,“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陶淵明一生“好讀書”。在提高認識后,提出讀書要求,目標并教給方法。

讀書,要求讀懂,會用,讀得快。

所謂讀懂就是了解文章的內在脈絡,外在的結構形式,把握文章的中心。會用,就是要記得住,講得出,用得活,“使其皆若出于吾口”(朱熹《讀書之要》),融匯貫通,為我所有。所謂讀快,快速,多讀,巧讀。至于讀書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略讀、泛讀、速讀、接讀、輪讀、齊讀。根據時間、場合、文章體裁、篇幅長短、教學要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方式方法又有不同的要求。如有聲的要求清楚流暢,感情準確。為了記憶多用默讀,詩歌和抒情散文又多用朗讀。

特別要說的是,精讀與泛讀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均強調精讀與熟讀。如要求學生讀課文時搞批注,勾劃、圈點、抄錄等。而對于略讀、泛讀習慣的培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甚至對于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一目十行的有益經驗,不屑一顧。大家知道,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科技文化發展日新月異,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為社會多作貢獻,就得多讀書。因此,培養學生略讀、泛讀、速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忽視了這一點,“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就是不可能的。我要求學生每天用半小時到45分鐘閱讀報紙不少于四份16版,多的達八份32版(校園報欄),有的只要求學生瀏覽標題就行了。由于讀書是思想活動過程,要求學生讀書時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這也是提高讀書質量和速度的保證。

語文學習確實存在著不少障礙,盡管在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群體中其表現形式與程度或許差異很大,但據筆者個人的調查,主要存在著三個方面的障礙:一是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障礙;二是不懂得語文學習過程的特殊性——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三是對語文的認識模糊——心理上的障礙。試概述如下:

一、行為習慣上的障礙

能否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到學習的效果,甚至也會影響到一生的事業與成就。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潛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小就養成的良好的聽說讀寫和廣泛涉獵的習慣。這些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學校的培養。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數學生都有未能在學習的行為習慣上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不良的習慣品格嚴重滯礙著語文學習的質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輕視咬文嚼字。對似懂非懂的字詞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學習外語尚且知道記單詞是關鍵,一旦到母語語文課上就把這個道理拋到九霄去了。其實,字詞的功底不扎實已經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礙。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真正品味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句有很大關系。例如,學生常把“月光朦朧”寫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崢嶸”的含義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中的“淋漓”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字一般就是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式的辨認,往往能帶起一大串。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重視。他們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詞不去及時查閱工具書,認真深究,求得細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理解,忽視朗讀、涵泳、背誦和記憶。語文學習的材料多為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辭章,警策的名句,生動、雋永,充滿無限的審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志,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至于辭采優美的詩詞就更是能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單純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體悟、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與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講的是讀與背是理解的基礎和途徑。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謂反對死記硬背之風,把語文學習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一掃殆盡,貽害極大。語文課上朗讀背誦的機會少了,詳盡細致的講解分析多了;學生朗讀背書的興致淡了,瑯瑯讀書的聲音消失了。早讀課上學生一心想著讀外語,甚至讀政治、歷史,至于背書那就更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實的記憶為基礎,很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語言這東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先吞進去,以后隨著語言吸收和積累的增多,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隨著知識面的擴大,通過不斷反芻,可以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吞進去了,才可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進去,則永遠不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不養成多讀多背的習慣,而能把語文學好的例子是不多見的。

(三)不作筆記,不勤寫作。讀與寫的關系極為密切,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讀多寫。大學問家們無不愛寫愛記。許多名著佳篇都誠是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于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閱讀時也要動筆圈點、批注。前人有不動筆則不讀書的好習慣,今天的許多學生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的重要性,更沒有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能夠堅持寫日記,寫讀書札記,作讀書卡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人甚至連兩周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所謂理解、分析,搞題海戰術訓練,這樣的學法豈能真正地提高語文水平?

(四)不愛課外閱讀。語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課本的容量有限,僅靠課堂、課本顯然是不夠的,但這一點從家長到學生似乎都認識不足。家長一味地反對孩子看“雜書”,動輒沒收處罰,從而遏制了閱讀的視野。由于急功近利,學生也不認為花時間精力去閱讀那些看起來與提高應試成績關聯不大的“雜書”有什么價值。有些人雖看些課外書籍,但品味太低,至于報紙、新聞則更是無人問津了。實際上,這些課外因素對語文學習恰好能構成內外互補,它可以開闊視野,增加閱歷,不僅不會影響語文學習,反而會活躍思維,增加相關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二、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進步與提高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積累是最重要的,戰國時期的荀子就曾論及積累的重要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量的積累終能導致質的飛躍,但積累的過程畢竟是長期的、艱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這就要“虛一而靜”力戒浮躁。在語文學習上追求短平快是絕對行不通的。許多同學不懂得這一道理,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之后,就干脆棄之不顧,轉而去抓那些能夠立竿見影的科目去了。

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另一種障礙是缺少學習的主體意識。當代的學生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過分依賴學校和老師,而學校和老師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謂強化訓練,幾乎完全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空間。其實,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傳統中許多經驗都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反思的,如《論語·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學范例、宋代以后的書院式教學模式就給我們許多啟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向老師質疑問難,老師則重視讓學生躬行實踐,注重個別啟發指導,甚至令弟子次相傳授。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推廣這種學習方法是不是比填鴨式更好些呢?

三、學習心理上的障礙

所謂心理上的障礙是指對學習語文認識上存在著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滋生輕慢之心。在母語環境里學習母語語文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因為已經會認字會說母語了,便對學語文失去了新鮮感,錯誤地以為自己才不過粗通文字的語文功夫就已經是語文的全部了,于是語文在他們眼里便魅力盡失,黯然無光。二是認為語文成績很難提高,即使花大力氣去學也未必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對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會更大些,于是也對語文漠然視之。

(二)科學代替審美。應該說語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的,可是,在科學主義、理性主義日益泛濫的今天,人們很難得從這一角度來看待語文,總是以科學的視野來對待語文,以理性的原則來對待語文學習,對語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韻麻木遲鈍。漢語言的豐富性和審美的模糊性正是語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單純用科學思維來對待語文學習,自會覺得乏味。審美與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語文,對待語文學習。

(三)定位止于工具性。對語文學習在一個人成長過程與精神品格形成過程中巨大潛移默化的功能認識不足,恐怕與語文是工具性學科的定位不無關系。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母語,更重要的是吸納母語文化乃至幾千年來所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養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語文的熏陶,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在這一環節中所承擔的責任最大,也最重要。沒有上升到這一層次上來認識語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門普通的語言課程是語文學習中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對語文教學雙方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要使語文學習打開新的局面,出現新的生機,勢必要排除語文學習上的種種障礙。如果能從學習的習慣、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心理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疏導,也許語文的教與學都會出現令人滿意的新局面。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目加蒙

@②原字目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