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4 02:45:00

導語:初中語文新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新課分析論文

一、知識型激趣法。

我國有句古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所謂知識型激趣法,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己較為廣博的知識,組織成生動優美的教學語言,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濟南鐵路局第二中學的魏鳳傳老師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睙熡昝擅桑h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

教師引古博今,講得生動活潑,熱烈精彩,妙趣橫生,學生聽得神思飛越,如癡如醉,欲罷不能,那么課堂上出現的將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

二、形象直觀法。

就是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幻燈、錄音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借助歌曲、圖片等,把干巴巴的說教變得生動形象,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記一兩紡車》時,可以設計以下導語:同學們,我們首先來聽一首歌(播放《南泥灣》)。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產運動,歌頌三五九旅戰士“又戰斗又生產”,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建成“遍地是莊稼,到處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跡。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開展大生產運動呢?那時是抗戰最艱苦的歲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鎖陜寧邊區,想困死我們。當時邊區經濟極端困難:沒衣穿,沒鞋穿,甚至沒飯吃。為了戰勝困難,徹底粉碎敵人的陰謀,號召大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邊區軍民熱烈響應,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結果我們不但吃得飽,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接著用幻燈放映紡車圖片)

我們的對象是十三四歲的少年,講的是與學生思想、心理距離較大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說教,學生聽得懨懨欲睡,更不用提課堂效果了。借助現代化手段可以使課文的背景介紹變得生動形象。教師應盡力為學生的學習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聽歌曲、放映幻燈能收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強化優美的學習氣氛。

三、前后知識聯系法。

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并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及其特點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例如導入新課《范進中舉》可以這樣開頭:

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以傳神的筆調,塑造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滓壹旱谋瘧K命運,使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們要從范進的喜劇命運的另一個側面,去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荒誕和罪惡。

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臺階易于被學生所接受。由“孔乙己”這一剛學過的人物入手導入新課,還可以使兩個形象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系。

再如教授《社戲》時可以這樣導入課文:我們很多同學小時候,甚至現在,都愿意隨媽媽到外婆家去,魯迅也是如此。他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鞭r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同農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步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至在他四十一歲時,寫下了回憶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戲》。

這段導語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親切,自然而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動人情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得益匪淺。

四、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導入新課《回憶我的母親》時,可以用以下導語:

【沉痛的語調】同學們,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親鐘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舉行公祭,挽聯很多,黨中央、、都寫了挽聯,其中黨中央的這幅挽聯是:“八路公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上聯歌頌同志的豐功偉績;下聯是對鐘老夫人勤勞一生的崇高評價,也表明偉大的共產黨與億萬人民的母親的血肉聯系和魚水之情。在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經深情地寫下了《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感人肺腑的敘事散文。

教師以沉痛的語調,緩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氣敘述,目的是使學生的心理狀態一開始就向作者靠攏。用黨中央的挽聯導入新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的母親就是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為文章結尾部分“升華”主題埋下伏筆。這樣一個開場白,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對“我的母親”的深切懷念之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總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巧妙的使用好開課幾分鐘,無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益處的,往往能明顯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