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教材與多媒體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24 02:51:00

導語:初中語文新教材與多媒體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新教材與多媒體教學論文

一、初中語文新教材的新特點

根據國家新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教社編寫了新教材,經過從初一到初三一個輪回的使用,我感覺到這套教材是比較成功的教材,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國家課程標準的思想。教材的修訂指導思想明確,就是: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興趣,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有利于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1.選文富有情趣、貼近生活

新教材中的選文不拘一格,以前都是名家的名篇,或是過于注重政治的文章,或過于注重文學類的文章,而新教材中選了很多讀起來上口,內容有趣,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如《童趣》中的兒童世界讓他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地讀著、揣摩著、想象著。一首《化石吟》激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查資料、看錄象、寫調查報告,忙得不亦樂乎。還有《在山的那一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富有親和力的文章,驅使學生主動介入,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于是課堂上就有了“質疑問難”、就有了“熱烈討論”、就有了“想象和幻想”等開放而活躍的場面。

2.體現了綜合性學習的思想,讓師生耳目一新

綜合性學習把游戲的魅力融合到學習中,不斷地吸引著學生去深入探索。如“漫游語文世界”的綜合性學習,教師可以帶學生走進自然,搜索語文現象;走上街頭,和行人對話,尋找病句,把語法教學搬到大街上進行,讓學生體會生活處處有語文。又如“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活動課,課前引導學生搜集關于黃河的地理、文化知識,閱讀并背誦歌唱黃河的詩篇,關注黃河的生態環保問題。課堂上,通過知識競賽、詩歌朗誦、品讀詩文來深化學生對母親河的感情,激勵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這種開放的教材和教學形式,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鍛煉,課堂充滿了情趣。

3.教材更有益于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材選編的課文,使語文課堂可以突破教室的方寸之地,網絡、閱覽室、書報媒體,都可以成為語文的課堂,促使學生主動使用圖書、網絡資料,把課堂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如《月亮上的足跡》,可以與單元綜合活動結合,課外搜集關于月球的知識,然后編輯關于月球知識的科技手抄報。如教學《風箏》,可以先引導學生認識魯迅,了解魯迅,閱讀魯迅作品。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礎上,召開以“走近魯迅”為話題的座談會,然后再閱讀《風箏》,讀出自己的感受,允許并鼓勵學生有獨特的閱讀體驗。

二、深入體會新教材改革,恰當處理新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時要做好以下方面:

1.轉變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何看待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呢?工具性應放在首位。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會他們閱讀、寫作,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人文興趣和文字修養。

2.溝通課本內外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語文課本的文章,我們只能把它當成一個例子,教師講課時,不能眼光只盯住課內,要注意以篇引類,拓寬語文的空間。我們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每一單元課文時,注重的應該是交給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讓學生能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這樣,有了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語文教材把研究性學習引進到教學中,就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的校正,我們不能輕視學生的創造力,因為研究學問也并非高級知識分子的專利,要真正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就必須轉變思想觀念。要重視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推行素質教育。當然,課本是我們教學的依據,我們不能拋開課本談拓寬,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課內知識夯實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學向縱深發展。

3.加強文學教育,注重情感熏陶。

新教材增加了課文的可讀性,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比例。學習語文不唯字詞、語法,還包括閱讀方法指導、寫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學素養則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4.重視誦讀,改進古詩文教學。

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古代課文不少于30%,要求6個單元占兩個單元,按語言的難易程度編排。對古詩文,要求熟讀背誦,能借助工具書理解。

5.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在教學參考書的變化上體現出來,過去教參強調結論性的東西,對教學形成限制,與編寫的初衷相悖,新教參淡化了對課文的解說,給教師留有余地,改變把教參當教案的狀況。

三、新教材與多媒體課堂教學

近幾年的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推出恰逢信息技術高歌走進課堂教學之時,所以不管是時間上的巧合還是大勢所趨,往往談到新教材就離不開多媒體教學。如何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起來這不僅是語文學科的問題,也是整個世界教育領域關注的問題。現實并沒有原來想象的那樣樂觀,一個新技術的產生并不能代替傳統的自然的教學形式,正像發明了電影時“班級上課形式將被代替”的想法讓現代人感到天真一樣,現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多媒體技術也不是萬能的。語文教學是人文化程度很高的語言能力學習形式,人與人的面對面的交流更貼近、突出語言的本質,更能讓學習易于接受和領會傳授的內容。所以,如何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有如下體會:

1.語文教學是感性化、個性化的教學,盡量降低“機械化”

新教材更體現人性的關懷,注重人際的溝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課堂更需要老師的個性,讓良好的氣氛感染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是感性化、個性化的教學,而在課堂中如果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就會削弱教師的魅力。打個比方來說,語文教學應該是“中餐式”的,而被多媒體所取代的課堂變成了“西餐式”的。做中餐如果過多地依賴于程式化的、機械式的手段就不會是地道的中餐了。盡管使用同樣的材料但不同的人做出來的中餐味道不同,而不像西餐的麥當勞,由于是使用同樣的程序和機器做出的,使得世界各地的麥當勞都是同一個味道

。培養學生不能使用程序化的、機械化的自動化生產的形式,而是要突出人性的個人魅力。盡管在新教材中體現了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知識的思想,但并不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使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多媒體的不恰當使用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很多課文,特別是經典散文,需要我們慢慢去咀嚼、品味,語言的朦朧、模糊美如果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會破壞作者給我們創設的美妙意境,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語文的魅力就在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語言文字的交流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不宜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多媒體化。

2.必要時才運用多媒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由于學生缺乏感性經驗或無法再現某些場景,而通過想象力也無法理解時,這是有必要使用多媒體形式來展現相關內容。如《黃河頌》這一課,便可播放《黃河大合唱》片段,激發學生的感情,展示黃河的圖片增加學生對黃河的認識。可見,在學生理解、想象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事物的動態,引導學生賞讀內化,還可激發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華。

3.使用多媒體時切記文字要簡潔

多媒體課件不能變成講稿,把要講的所有話都在屏幕上展現是最大的失敗,這樣教師在上課時會缺乏靈活性、創造性,學生也會感到枯燥乏味。正確的做法是文字要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只需展示提示性的和歸納性的文字。

4.黑板不能被取代

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展現形式盡管生動活潑,但是,不能把黑板的功能全部取代。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需要經常在黑板上書寫提示語、強調語或新想法等,黑板是最便捷的媒介。盡管,有時在電腦中也可以輸入文字,但是一方面不夠靈活,另一方面沒那么生動和親切,在黑板上書寫的同時也是一種示范,畢竟書寫文字也是語文素養的一項重要方面。

四、結束語

語文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一方面體現在新教材的內容選取和編排上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體現人文關懷、與現實貼近,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在如何傳播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體現參與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這些方面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我所用。但是,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更應體現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和教師的個性,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慎用多媒體技術,不鼓勵過分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許兆河:走出傳統語文教學的誤區,/subject/chinese。

[2]周瓊平: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及對策,/web-ia/web/zj_wz_s.asp-id=15196.htm。

[3]彭輝: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web-ia/web/zj_wz_s.asp-id=10211.htm。

[4]何學明:淺淡初中語文新教材及教學方法,/info/1571-1.htm。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引人關注,一方面是教學內容的改革,即教材的不斷更替;另一方面是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而其中多媒體教學是重要一方面。本文在分析新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更多體現人文性,突出語言文字魅力和教師個性,慎用多媒體,降低“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