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提問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09 05:07:00
導語:語文課堂提問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造型人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以培養跨世紀人才為己任,抓住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掌握知識,認識規律,提高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那你遠不能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也就是說“要教會學生用兩只眼讀書,一只眼看到紙面上的話,一只眼看到紙的背后”(歌德語)。怎樣才能看到紙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維。
巧妙的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首要途徑。心理學上講,“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為問題能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的欲望,從而誘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學生心理,抓住學生“憤”、“悱”時機,巧妙設計問題。這樣整個課堂就形成了教師質疑設問,學生獨立思考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從實質上來說,教師的教學就是一個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巧設導語,集中思維
新課伊始,學生注意和思維處于分散松馳的狀態中,教師要精心巧妙的設計課文的導入,提高學生對輸入信息的注意,在短時間里把學生注意力和思維中心聚集到教師所提出的學習目標上,激發起學習的興趣,使之產生直接的學習動機,主動展開思維,產生一種探新覓勝的求知欲望。這是整個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起點,抓好起點是思維訓練成功的關鍵。
二、披文入情,調動思維
文題即文眼,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的題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華的凝聚。文學大家均重擬題,以期先聲奪人,語文教師也應抓住文題,披文入情,巧設疑問,既培養思維能力,又引起學生探究課文的欲望。
例如我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仔細分析題目:(1)說說這篇散文的寫作順序是什么?(2)寫作的主要內容是什么?(3)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這一連串的問題無不扣題而來,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又使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腦之事。問題一提出,頓時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群情振奮,學生發言踴躍,老師適當點撥,很快明確了答案:(1)寫作順序是空間順序;(2)寫作內容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3)寫作方法是對比。我們的分析和課文實際一樣嗎?一句問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到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整個課堂環環相扣,有序而緊湊。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學生思維得到有力的訓練。
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通過預習課文已知課文主人公并不是于勒,那么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目呢?這一問恰好抓住了學生“憤”、“悱”之機,很快把學生帶入老師所創造的思維情境之中,便于他們去主動地接受課堂上的信息,也便于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自學討論,促進思維
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已成為當今國際國內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育論集》里說:“在課堂里教語文的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教,使學生養成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學生自能閱讀。因此一邊教,一邊也可以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正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我特別重視了自學討論這一環節。但初中學生還不能做到自學課文,抓住重點,發現疑點,深入理解思想含義。所以在自學討論中仍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巧設疑問,使學生有一種明確的行為指向,激發起討論的興趣和探索問題答案的欲望,促進學生思維。
例如學習《紀念白求恩》一文,自學討論時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1.本文贊揚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經過自學都回答是:(1)國際主義精神;(2)共產主義精神;(3)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4)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2.這四者是什么關系呢?繼續引導自學。他們從文章論述過程,論述內容,論述層次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理解和分析,每人寫出一了份答案。由于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解角度不同,既而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個人所得。討論中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問題的認識。這一自學討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四、藝術精講,啟迪思維
學生自學討論后,掌握了一些淺層次的知識,也就是紙面上的東西,至于文章深層知識含義以及一些疑難問題,還需老師進行講解。而這種講解不是從頭講起,什么都講,而是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講解,所以精講的知識都較深,較難或體現前后知識的聯系。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都相對集中,提問更應講求藝術,要做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境界。
1.抓住文章寫作精髓巧設問題,啟迪思維。
例如《談骨氣》一文,中心論點是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選用了三個事例(文天祥;俄人;聞一多)充分論證中心論點。三個事例的選擇既有典型性,又有代表性。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點,設計了兩個問題:
(1)把聞一多的事例換成屈原的事例行不行?為什么(放錄音,屈原事例)這一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最終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不行,因為屈原的事例表現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與本文中心論點不符,也就不能從本質上論證中心論點。而聞一多的事例卻充分證明了孟子的“威武不能屈”,顯示了本文在選材上的典型性。
(2)把聞一多換成史可法行不行?(放錄音,史可法事例)這一問題的提出與上一問有異曲同工之妙,讓學生明白了這樣是不行的,因為本文選的三個事例,時間上從古到今,身分上有官吏、平民、學者,體現了選材的代表性,如果換成史可法,就失去了這一點。
在精講過程中,把教師的理解換成了學生的行動,引起了學生積極的思維,通過自己的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探索寫作的規律,進而學習寫作的方法,這種思維訓練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抓住關鍵詞語巧設問題,啟迪思維。
課文中有些詞語蘊含豐富,信息量大,一兩個詞語就能提煉全段或全文的內容。抓住這些詞語,深入分析,可以起到“以簡馭繁”的作用。從這些詞語入手,巧設疑問,可以啟迪思維,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例如我教《社戲》,文章內容很多,篇幅較長,人物性格鮮明,景物描寫有特色,結尾難以理解。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訓練學生思維,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個詞“樂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平橋村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學生很快回答:因為(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家平等相待;(3)可以捉蚯蚓、釣蝦,充滿了樂趣。繼續啟發:平橋村是“我的樂土”,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潛藏在課文內容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啟發學生從人物性格、景物描寫、事件等方面考慮。學生細讀課文,深入領會文章內容,百分之八十的同學都寫出了正確的答案:還因為這里有天真可愛的少年朋友,有熱情好客的父老鄉親,有江南水鄉特有的美麗風光。理解了這些,不僅結尾“戲好看,豆好吃”的難點迎刃而解,連中心也非常明確了。再如《皇帝的新裝》,以一個“騙”字提挈全文,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以關鍵詞語作為思維中心,以問題為思維導線,使學生思維不斷向外延伸。
五、重視結尾,拓展思維
一堂好課如一篇好文章一樣講究“虎頭豹尾”。結尾是一堂課非常重要的一環,設計得好,能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的效果。我們要設計好結屬,使它成為學生把握學習重點,鞏固所學知識,拓展思維能力的重要措施。
1.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尋根究底。有些課文的結尾沒有明示人物或事件的結局,我充分利用了這點訓練學生思維。例如教學《小麻雀》,根據結尾設計了兩個問題:(1)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對小麻雀的描寫,你認為小麻雀死了還是活著?(2)課文最后說:“它似乎明白了點什么”,你認為他明白了什么?問題一提出,使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探求的興趣非常濃厚,爭先恐后發表看法,課堂再次出現了高潮。這樣的結尾能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創造思考的精神。
2.實現知識遷移,拓展思維能力。葉圣陶先生講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舉一”即抓住一篇課文或一堂課的重點,“反三”即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同類閱讀或寫作,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如我教《談骨氣》,課文重點是選材的典型性,課的結尾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以俄國作家赫爾岑的話作為論點“科學決不能不勞而獲,除了汗流滿面以外,沒有其他獲取的方法。”下面各論據哪幾個能充分證明論點?
(1)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的宏篇巨制不少,但他們的產生“十分之九是靠血汗”。
(2)魯訊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抱病翻譯果戈里的《死魂靈》。
(3)鄧仲夏青年時代,表示“我要做公仆,為人民謀福利。”
(4)華羅庚少年時代刻苦自學,勤奮向上。
(5)牛頓用了16年時間,孜孜探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6)魯迅把喝茶的時間用到了學習上。
學生很快答出:(1)(2)(4)(5)。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對初一學生來說,效果非常好。
3.續寫或改寫文章結尾,拓展思維。
如《變色龍》重點諷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一沙皇走狗趨炎附勢、狡猾善變的奴才相。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這一形象,讓學生以《警官巧遇將軍哥哥》為題續寫結尾。公務員之家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諷刺的是菲利普夫婦自私、貪婪、冷酷的本質,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為了深化這一重點,讓學生改寫結尾:“如果他們在船上遇到的是百萬富翁的于勒,他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又會怎樣呢?
類似這樣的問題,定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解發其思維的靈感,使思維活動得以拓展。
綜上所述,講求課堂藝術,巧設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極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說什么時候提問,提出什么問題都能啟迪思維,“發展能力,提高智力”。
首先應該選擇提問的時機,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最佳提問時機,就是在學生的“憤”、“悱”之時。這時提問定能促使他們積極思維,反復求索。
其次難易適中,使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
再次選擇提問的方式。可以兩方面考慮:(1)貴曲忌直,同一個問題,提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會不同。(2)淺中見深。以達到“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的境界。
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努力培養青少年的思維能力,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學語文教師要面向21世紀,以祖國未來的強盛為己任,立足本職工作,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以適應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