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育中德育融入
時間:2022-12-06 10:11:00
導語:初中語文教育中德育融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語言文字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師,我們要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根據課文的課時安排,對教學步驟和訓練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1.通過感悟語言、積累詞句進行德育
語文教學要始終遵循“文道統一”的原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因為語言文字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文章則是作者思想的載體,我們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一定要選準角度,認真鉆研課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尋找與語言文字的最佳聯結點,對揭示文章思想內容的重點詞語、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進行點撥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學《我的信念》這篇自讀課文時,我就采取聽讀、朗讀、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反復斟酌課文詞句,感受居里夫人的偉大,從而培養他們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精神。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通過老師講解、學生討論等形式,讓學生自發地去讀、去想、去說、去寫,從而加深學生對我國悠久文明的認識和了解,激發他們彈奏出一曲曲熱愛祖國的頌歌。
2.運用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進行德育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課文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思想品質教育的優秀的素材。例如:課文《七根火柴》,再現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宏偉畫卷以及紅軍戰士不怕遠征難爬雪山、過草地的英雄氣概,使學生的內心感到震撼,心靈受到洗禮;課文《談骨氣》,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個人應具有的品質,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和做人的真諦,深度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讓學生領悟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課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和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現實……這些課文充滿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激情。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運用聽、說、讀、寫等方式,以發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優勢,在學生的心里樹起一座座豐碑,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道德觀,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接班人。
另外,數千年來,無數的愛國英雄在中華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從軍“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木蘭“,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們應該通過課堂語文教學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學生產生共鳴,通過對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在課外進行德育滲透
除了課堂教學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語文教學的渠道外,課外,我們還可以將專題講座、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社會調查等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把德育滲透于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語文教師在課前或課后,可以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書籍目錄,要求學生必須多看、多讀課外書,然后寫讀后感,通過閱讀優秀書籍使學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時還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百部影片”“綜藝大觀”“神州風采”等電影、電視節目,讓學生看新聞,談體會,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風貌和歷史文化,關心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還能讓學生接受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另外,語文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德育,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伴隨中國與世界的逐步接軌,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思考。語文教材作為思想啟蒙的載體,又一次分擔了思考的任務。目前,我們推廣的語文教材和大綱,加強了人文性,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格、品德、個性以及創造性的培養。這讓人感到:語文,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憑借,它,也是觀照社會、觀照時代、觀照人生、觀照自我的窗口。在這種情形下,語文教育和德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課題,這對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們,無疑是一個大的挑戰,一系列嶄新的、建設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將成為眾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標。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發揮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認識自己“靈魂工程師”的身份和使命,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加強業務進修,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則是我們共同的努力方向。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