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語文的魯迅教學難題

時間:2022-03-29 11:10:00

導語:當前中學語文的魯迅教學難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中學語文的魯迅教學難題

2010年11月24日,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和西華大學文學院聯合召開了“中學語文教材與魯迅”學術研討會,川內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以及多名來自基礎教育第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圍繞中學教材中魯迅作品的增刪及其所引發的爭議、魯迅作品的“教”和“學”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一、“增”和“刪”:意義和標準

每一次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變動,都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四川省魯迅研究會會長李怡提出,魯迅作為一個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在今天的時代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既是教育界的問題,也是涉及中國當下文化發展的重大話題。2010年秋季學期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再次變動,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曾紹義介紹了媒體關于此事引發的爭議。西南民族大學李光榮認為爭論的意義牽涉到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神經。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黎本初先生認為不管輿論怎么討論,魯迅作品在中學教學中都應當加強,不能削弱。來自基礎教育第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對魯迅作品的增刪有更直觀的看法。成都樹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楊小泉認為,當前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選編,數量適度,學生有完全的認知能力去理解。西南大學附中語文高級教師張愛明則從中學教材中所選魯迅作品的類別著手,就魯迅作品增刪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并特別提出中學教材中所沒有涉及的關于魯迅生命哲學的作品理應受到編寫者的重視。會議轉達了四川省廣安市教科所所長邱秋和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顧之川教授就魯迅作品入選中學教材的標準和變化等問題的書面問答。他們指出,媒體關于魯迅作品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減少的報道是不符合實際的。魯迅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已經從過去“投槍”、“匕首”或金剛怒目式的作品,轉變為更有文化內涵,更讓學生喜歡的作品。

二、“教”和“學”的困境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作品的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楊小泉在學生中就魯迅及其作品作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文科學生對魯迅作品更為喜歡,而多數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閱讀都局限于教材之內。楊小泉認為,教師和學生對魯迅作品感到隔膜,主要在于現行教材對魯迅作品的解讀過于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等主旨。而部分教師對魯迅作品接觸較少,在解讀魯迅作品的時候難免搬來一些僵化空洞的概念,也無形中影響了學生們對魯迅作品的接受。張愛明以講授《孔乙己》一課的經歷為例,提出只要找準切入點,能夠將魯迅作品講得很成功也很親切的。西南交大附中的徐葵覺得,不僅要教給學生閱讀和理解文章的方法,更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四川師范大學唐小林從實現魯迅闡釋的當代轉換角度提出,應將魯迅的闡釋從政治意識形態闡釋轉變為人性化的闡釋,再至生命化闡釋,再到語文學的闡釋,否則魯迅依然很難在當下教育機制里面、在培養下一代的工作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三、溝通:改變中學魯迅教學的契機

當前魯迅作品教學中的很多問題,也可歸結為相關領域溝通不夠所造成,因此各界的“溝通”在魯迅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是學術界和教育界之間存在隔膜。張愛明提到現行教參和教材的編選脫節,教參的編寫者對于學術界關于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毫無所知,單單從自己想象出發解讀魯迅。唐小林認為捍衛和遴選現代文學的經典是現代文學研究者的職責,而學者們恰恰在現行教材的選編中被邊緣化。為加強基礎教育界和學術界之間的交流,李怡和黎本初均建議在四川省魯迅研究會中設立由基礎教育的老師參加的中學語文魯迅教學委員會。西南交通大學黃曙光建議應將中學和大學對魯迅的不同接受方式和塑造方式進行交流,為魯迅的教學帶來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