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5-12 03:18:00
導語: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新人才培養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學生智力和思維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廣西中醫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通過傳統與混合兩種教學模式對比,研究兩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創新人才;教學效果
一、課題的提出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英語人才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點。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一些大學的英語教學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據夏紀梅教授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調查發現,當今大學英語教學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實踐等方面。董衛等近些年對武漢四所高等院校進行調查也發現,在英語教學中只有30%的學生能參與課堂討論,絕大部分學生缺乏批判性、系統性、發散性思維。因此,如何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對每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挑戰。為此,本研究設計了如下的教學實驗。
二、課題研究過程
本課題目的是比較學生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下(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從而比較哪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提升英語教學效果。本課題為院級小型課題,主要由筆者負責,三位教師參與共同完成,研究時間為2018年9月~2019年1月,即一學期,研究對象為2018級口腔醫學專業(40)及醫學檢驗專業(40)共80名新生,通過大學英語入學考試后隨機將他們分成實驗組(40)和控制組(40)。研究設計程序為實驗組采用混合模式(網絡+課堂的模式):教師不再簡單地主宰課堂,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去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控制組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師主講的模式,學生只是機械化學習,很少質疑,基本沒有課堂活動、課堂交流。混合模式具體表現為:2課時/周×14=28學時/學期(學生網上學習),2課時/周×14=28學時/學期(課堂教學,包括教師質疑、答疑等),1課時/周×14=14學時/學期(課堂活動),使用的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Ⅰ)、《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Ⅰ),以及新視野大學英語提供的UNIPUS網上學習平臺。傳統模式具體表現為:5課時/周×14=70學時/學期(課堂教學),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Ⅰ)、《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Ⅰ)。本課題使用考試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考試分前、中、后測試(含聽力),在每次測試后都增加一些主觀測試如口語和寫作考試,目的是更好地測試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及應變能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前測為大學英語入學考試,全年級展開,使用大學英語某一年的四級真題,考后隨機對學生分組;中測為學期期中考試,之后再一次對兩組增加口語和寫作考試,目的是檢測經過半學期實驗后兩組英語成績是否存在差異,特別是英語運用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后測為大學期末考試,之后再一次對兩組增加口語和寫作考試。問卷調查也運用于本課題,按照大學英語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效果和創新能力特點相結合的原則,參考相關文獻和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共設計10個問題。在實驗即將結束時,選擇開班會的某一天,利用10分鐘時間對這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將問卷全部收回。本研究收集全部實驗組及控制組所有學生的相關數據,經過數據整理→數據錄入→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的工作流程,兩組基本信息進行考試成績獨立樣本的t檢驗以及卡方χ2檢驗等統計分析(見表1)。經過一學期的研究,對本實驗有如下發現:(1)經過t檢驗,除入學考試外,實驗組在各項考試包括口語、寫作考試中都明顯高于控制組,實驗組與控制組各項成績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2)通過SPSS卡方χ2檢驗(見表2),可見問卷的整個調查效度、信度達到統計學要求(P<0.05),說明在一學期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實驗組比控制組在學習態度上更加主動,方法、策略上更加科學、靈活和具有創新性。
三、結論
混合模式突破了傳統模式的局限,有效地實現了本研究的目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學習能力得到了初步提高,促進了教學改革。但是需要深思的是,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一個實驗不可能真正實現,本實驗還需要跟蹤調查,研究出更科學、更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英語教學模式,把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陳青松,許羅邁.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網絡化外語自主學習[J].外語界,2006(06).
[2]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
[3]董衛,付黎旭.對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課堂的調查[J].外語界,2004(02).
作者:熊莉蕓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外語部
- 上一篇:大學英語學生生態意識構建研究
- 下一篇:微課在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