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建設探討

時間:2022-08-10 03:51:42

導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建設探討

摘要:互聯網為大學英語教學信息化改革提供了絕佳的平臺。基于在線學習平臺構建課外學習平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線學習平臺的應用和課堂授課相結合構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使教師對課堂氣氛和課堂互動有了更好的調動和把控,還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監管和控制,增強了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效果,對增強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一、引言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呈現一種固定模式,教師充當課堂的主導者,利用PPT課件講解課文知識點。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濃厚,即使有興趣也不愿意在課堂上表達,導致一些課上環節進行不暢。整節課基本上是教師的獨角戲,讓任課教師有很強的挫敗感。與此同時,教師對于學生課后學習的設想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對學生的課后學習進行有效的監管,導致一些學生并沒有展開課后自學。總體而言,在傳統教學模式背景下,學生課上課下學習效果并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需求迫在眉睫。移動教學和課堂授課相結合構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使教師對課堂氣氛和課堂互動有了更好的調動和把控,還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監管和控制,更細致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利用在線平臺的各個功能,可以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有目標地針對學生的短板進行課堂講解,提高課堂質量。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互聯網+”概念運用到教學中的成果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出現。國外很多學者對混合式教學做出了一定的解釋和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Garison,Anderson和Archer(2001)提出了社區模式(CommunityofInquiry),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社會臨場感、教學臨場感和認知臨場感是混合式教學的三大關鍵要素[1](7-23)。Goodyear(2015)提出,混合式教學表面上是面對面教學與在線教學的結合,深層次而言是教學與輔導方式的結合,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2](274-289)。自我國提出“互聯網+”概念以來,很多國內學者對于此概念在教學中的應用做出了很多研究和探討。趙冰、何高大(2016)認為,互聯網+教育使學習方式變得更靈活,互動方式更快捷。新的學習模式和學習理念使學習環境更加自由舒適,降低學生的焦慮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3](54-57)。梁欣(2019)提出運用翻轉課堂、MOOC、SPOC等新型授課模式,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最終實現探究式學習、討論式學習或交互式學習[4](81-82)。魯建輝從經濟方法理念三方面對比了混合式教學和傳統教學,提出了要準確定位[5](70-72)。國內外很多學者在“智能+”概念的指導下提出了教學方面的一些看法,并對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進行了深度的研究。但教學中仍存在一些空白之處:(1)如何合理分配課前、課中、課后任務和師生互動內容;(2)如何對學生自學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評測;(3)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本課題旨在依托在校學生探討這些問題,形成適合我校學生的大學英語授課模式,打造高質量課堂。

三、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的授課思維和方式相對固定化,大學英語教師的授課方式比較單一,教師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欠缺。課上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同時教師對于學生課下學習的設想并沒有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對學生課下的自我學習進行有效監管,導致一些學生根本不會自主學習。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地方院校的教學探索

智慧科技提供的移動教學和課堂授課相結合構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使教師對課堂氣氛和課堂互動有了更好的調動和把控,還對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監管和控制,更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對增強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一)課前準備階段。1.在U校園平臺創建班級,并讓學生加入在線課堂。2.利用錄屏軟件進行錄課,上課前在在線平臺本次課程的學習內容及學生課前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二)課中指導學生學習,與學生形成有效互動。1.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課上通過提問或測試等方式重點講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2.對課文相關觀點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三)課后反饋及督促。每次上完課后都會給學生布置課后任務,督促學生課后復習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U校園系統中有詳細的學生學習情況記錄,根據系統記錄,及時提醒某些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樣課后學習就有了比較有效的監控和督促機制。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答題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更有效地掌握師生活動和重難點。(四)思政點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在整體課程的授課中,除了知識點的掌握外,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也是極重要的。在英語這個特殊的課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碰撞是學生體會最明顯的,英語課文的講解勢必會傳輸一定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區別,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

五、混合式教學模式反饋結果

通過本學期數據、學生課堂表現及教師上課感受反饋的結果,能清楚地看到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有了巨大提升。具體表現如下:(一)過程性考核方面,考核更全面客觀。傳統的過程性評價客觀體現學生的平時學習成績,但是比較刻板,不能體現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平時學習狀態。雖然教師本著客觀公平的態度,但是課堂表現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不能做到完全客觀。U校園平臺的使用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平臺的后臺監管涵蓋了學習時長、回答問題次數和反饋成績、學習內容測評等一系列數據,為形成性評價部分提供了公平客觀的成績。如表1所示,每項成績都十分清晰。通過數據,可以更好地督促學生課下學習。表1形成性評價平臺成績(二)終結性評價方面,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分析兩學期的期末試卷考試成績數據得知,學生的成績有了很大提升。第一學期末90分以上的學生數量為0,第二學期開展線上學習后學生數量為8人,上漲了13.56%。80分到89分從32人上漲到了35人,增長了8.53%。70分到79分人數從23人下降到了13人,下降了14.47%。60分到69分人數從6人下降到了2人,下降了6.14%。不及格人數從2人下降到1人,下降了1.48%。雖然轉專業、緩考等特殊原因造成了人數的細微變化,但是從比例上還是很明顯地表明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得到了很大提升,考試成績分數的檔次得到了明顯提升。高分段學生數量變多,低分段學生數量變少,整體班級成績明顯提升。(三)學生學習狀態方面,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顯著提高。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本班學生展開調查,主要針對上課形式、接受度及教學效果等方面。從問卷數據來看,82.6%的學生覺得混合式教學很新穎,能夠吸引他們學習;69.6%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但是還有17.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完成不了教師布置的任務;82.6%的學生認可混合式教學模式;78.3%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了自己的英語學習興趣;65.2%的學生認為新型教學模式能讓他們投入英語學習中,但還有17.4%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很明顯地督促他們自主學習;78.3%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數據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歡迎,并在日常學習中起到了積極的督促作用。(四)課程思政教育效果顯著。當前學生的認知多元化,加上網絡的普及和各種價值觀的充斥,一些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通過課堂思政元素的討論,學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問題,認知更全面,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生提交的小組作業能比較客觀地體現這種變化。(五)畢業要求達成度有提升。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化了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使其與考核大綱更貼近,更符合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標準,課程目標達成度提升。大學英語2的畢業要求達成度由大學英語1的0.8上升為0.866。

六、結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式的并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模式,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轉變,轉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通過學習軟件的附加功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講課模式和設置有針對性的講課內容,解決課上講解知識點過多的問題。改變大量講解知識點的授課現狀,利用平臺數據掌握學生知識點盲區,只講解難點,培養學生自我學習意識。改變學生完全依賴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情況,培養自我學習意識,通過在線任務的布置督促學生在課堂之外學習。混合式教學模式空余出原本講解大量知識點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控制,形成有效并多樣化的評測機制,改變傳統的唯成績論的評測機制,更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并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利用在線平臺的各項功能,可以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有目標地針對學生的短板進行課堂講解,提高課堂質量,形成大學英語高質量課堂。

作者:劉洪靜 單位:棗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