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5 04:45:00

導語: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分析論文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呼吁更多具有才情的人才,中學是人一生重要的發展階段,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人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語文才情,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激發學生才情,提高語文素養

——新課標理念引導下的語文教學

賁成東東臺市唐洋鎮黃海路98#22423313770291249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呼吁更多具有才情的人才,中學是人一生重要的發展階段,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人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語文才情,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情商拓展語言自主學習創造性思維

《現代漢語詞典》中“才”解釋為才能;“情”解釋為激情,李白的才情成就了他的詩歌,凡高的才情成就了他的繪畫,康德才情成就了他的哲學。我們的學生不乏有將來的李白、凡高、康德等。如何使他們不被埋沒,作為語文學科我們如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煥發學生的靈氣和才情呢?

一、重視人文修養--關注情商發展

語文教學活動是認知活動,同時也受人的情感因素的調節,語文教學過程總是始終伴隨著情感活動。語文教育其實就是與人類自身的思想、價值、生存意義等最密切相關的人學教育。中學生正處于情商發展的關鍵年齡,突出情商優化就是要引導學生豎立崇高理想、養成高尚情操,培養堅強意志,激揚充沛激情,進而凈化靈魂,提升道德標準;教學生在健康的心理調控中舒展才志;教學生用積極的人生觀對待生活;要學會用愛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塑造真與美的人格。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情商呢?

首先、挖掘語文教材的情感因素:語文教材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情感。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課堂之中,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鳴。讀一篇文章就是在和許多人物對話,被許多情緒所感染。其中有熱愛、悲傷、興奮、憤怒、同情等等。如讀《散步》讓我們看到人間對老人的尊重,看到人間的和諧,看到人間的真善美。因此,教師要仔細研究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

其次、發揮教師的情感誘導作用: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總結出如下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學生由于受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的限制,在閱讀課文時,往往體會不出作者的感情,或體會得很膚淺。教師的真情實感,對誘發和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催化作用。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點所決定的。備課時,教師要認真研究課文的感情色彩與表達方式,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記憶,隨著人物的遭際、矛盾的起伏、場景的變換去經驗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課上,教師要用飽含情感的語言講課。教師語言的親和力,能使學生的情感不知不覺地跟隨著老師的情感。

再有、讓學生換位入情,活躍學生的情商細胞。教師也應該讓自己的學生“入戲”,讓學生入文章之“戲”。我們的學生涉世不深閱歷很淺生活中的很多酸甜苦辣都不曾嘗過,這難免會產生情感上的空白,讓學生進入文章角色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的情感空白。閱讀課文時,告訴學生要把自己當作文章中的人物,這樣做可以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學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做你可以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可見,換個位置思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想象力,學生情感的翅膀可以任意翱翔。

二、適時拓展,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睂τ诎_萬象的語文教學,立足課文,同時又跳出課文,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課外世界,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才能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從"大語文"的角度科學地對教材進行恰當地取舍、剪裁和重新組合,靈活使用教材,適時拓展,溝通生活,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1、拓展知識,延伸內涵。語文課教學,教師不能僅停留在對課文的分解和剖析上,還應該拓展空間和視野,以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文章應立足課本,從情節角度延伸,從主題角度延伸,從作家角度延伸。如學《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想像菲利浦夫婦一家回家后見到登門的于勒會怎樣的表現?有的學生說,于勒以窮水手的身份出現,提著掙來不多的紙幣到菲利浦家還債,懇求兄嫂原諒,盡享天倫相聚之樂,誰知菲利浦夫婦抓過破錢袋,立即宣布與于勒斷絕關系,永不相見,將于勒推出家……。有說于勒西裝革履,帶著鈔票、光彩照人的回到家,菲利浦夫婦驚喜不己,立即滿臉堆笑地迎上前去,盡訴思念之情。于勒此時已看穿了兄嫂惟利是圖的嘴臉,錢還上后,痛斥兄嫂后,揚長而去。這種“續編”活動,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抓文本空白點。課文中,有許多的地方給我們留下了回味的余地,思索的空間。教學《紫藤蘿瀑布》一文時,帶領學生欣賞描繪紫藤蘿的一段文字后,讓學生凝神遐想:換的開放、花的香氣、花的美景。在空白中人和花一樣在舒展,一樣在呼吸?;ǖ姆枷恪⒆髡叩那楦性趯W生心中緩緩流動。但教材中的空白點,我們如何去挖掘,開發和利用呢?什么地方該挖掘,什么地方該利用,如何做到即走進文本,又超越文本呢?教師必須好好的鉆研,慎重考慮。當然教師引導學生想像時,可以讓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

3、移花接木,善用教學資源。現在,語文課本中編者精心設計選編了許多精美插圖,它延伸拓展了教學視野,烘托映襯了文字情境,豐富了情感意蘊。如果充分挖掘插圖內蘊含的豐富教學資源,就能開出一片語文教學的新天地。講授《貝多芬》一課時可以利用插圖來拓展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先對課本封頁插圖貝多芬畫像進行速寫,然后再將自己的作品與文本中相關內容做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作者寫作手法的理解。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決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1、建立民主師生關系,營造創新學習氛圍。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在師生關系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習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找準時機給學生帶個路,靈活地引導和巧妙地點撥。學生需要對他們學習過程的尊重,還需要老師細致入微地引導,到位地點撥,教學中教師要適應角色的新變化,由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由課堂的管理者和設計者轉化為學生共同交流探究的合作者。要相信學生,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發展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實踐中探索收獲。

2、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眲撔戮袷且考ぐl的。它需要人們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去激勵和推動。激勵可以使人發現自身的積極因素,從而產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會產生巨大的勇氣和動力。創新意識強的人,總能從超出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和可貴的創新勇氣?!杜_階》中父親為何在九層臺階砌成后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為何砌的是九級呢?通過思考討論,讓我們看到父親是一位要強的農民,不甘人后,有著要獲得受人尊重的自強的精神,也讓我們了解到父親狹隘封建的精神追求。因為“九”為奇數之最,代表至尊,代表權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要精心設計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將這些創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為活躍思維的觸發點。

3、重視實踐,拓寬思維,豐富學生的創新源泉。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在實踐中培養。我們要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進行嘗試實踐、遷移運用、探究創新?!痘实鄣男卵b》采用“以演代講”的形式來學習。首先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利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共同分析,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排演,然后進行表演,最后加以評論。學生在體會情境、描繪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動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受到具體生動形象的感染。在評論中,能準確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根據演員的表演展開評論,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創新思維得到了很好發展。

四、腹有詩書氣自華——升華語言

一本書就是一扇窗,可以開闊你的視野;就是一盞燈,可以驅除你眼前的黑暗。閱讀者的情感世界不斷豐富,人生體驗逐步加深,思想認識得以提升?!吧讲禺悓毶胶悖秤悬S金沙放光”,讀書時候的人才是最美的。有書卷氣的人外表大都氣質高雅、舉止得體。一個有才情的學生是由長期的閱讀鑄就的。書須用心靈去碰撞、去體味。那些偉大的智慧,這些是成就我們的才情,從而成就我們的語文教育。學生的生活范圍只是校園小天地再加家庭鴿子籠,生活內容則局限于課堂內外的無休止訓練。這種緊張而單調的生活節奏,使學生全然喪失了一種從容不迫的心態去擴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內涵。每周應設立閱讀課,推薦學生看《小小說選刊》、《散文》、《報刊文摘》、《雜文選刊》、《讀者》等。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和摘記的方法。假期,布置學生看名著,寫讀后感,既開拓了閱讀領域,又提高了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