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數學素養培養論文

時間:2022-01-02 05:38:00

導語:學生數學素養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數學素養培養論文

1.活動設計生活化,讓學習體現生活實際上,當今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在一年級的小學生的眼中,這些數學知識顯得“過于簡單”了。所以在設計數學活動時把重點放在了激發興趣,形成良好的習慣上。為了讓學生喜歡數學,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識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現象,選擇生活中數學的典型事例,為課堂活動所用。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新課程教材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現實背景。由于在設計時處處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學生對于數學一點都不陌生,實踐證明這種“與生活零距離接觸”的課堂活動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和習慣的養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設計“認數(一)”時,首先出現的就是一幅同學們在校園里快樂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再同桌討論,最后與大家一起交流,一開始就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交流的能力。我最后還設計了把這一課延伸到生活中去,看著這美麗的校園,按排了“到校園中去找數”的環節,希望學生在學習中體現生活,喜歡上我們的學校。多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形成“轉曲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認知過程。又如在教學“幾和第幾”的時候,設計了幫助小兔走迷宮的情境,主要是考慮學生的爭強好勝,同時在其間還穿插一些學生模擬生活中的情境即興表演,以及“一人指揮,眾人擺物”的游戲,以其達到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的效果。

2.教材呈現生活化,讓學習貼近生活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很好地做到了“生活化”。首先教材變漂亮了,內容彩色化,卡通化,都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他們在潛意識中已經把教科書當成了自己喜歡的卡通讀物,而不是教科書。其次,呈現時一般采用了“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主動探索——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和拓展”的過程。呈現的童話情境生活化,學生極其熟悉,親切感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學好的自信隨之而來,學生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生活化的數學活動。

3.課堂活動生活化,讓學習走進生活“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也是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特點。為了不斷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就必須加強課堂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更多的動手實踐過程有不斷創新的機會。真正在生活中溶進數學的學習。如:上面提到的“認數(一)”,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先放一段關于校園美麗風景的片段,再讓學生暢所欲言,熟悉學校,熟悉周圍的同學,學習的任務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又如:“幾和第幾”中,學生對于幫助小兔都非常的熱情,大家積極動腦,為小兔出主意;在模擬的即興表演中,學生的情緒達到了高潮,“排隊上下樓梯”辨別,以及“我做小老師”的游戲,都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最后當小兔走出迷宮時,學生情不自禁地拍手祝賀,我為有這樣一群聰明善良的學生而自豪。還有:在教學“認識0”的時候,先讓學生來摸寶,“你摸到了什么?它有幾個?”,一下子就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對于“0”的意義理解立竿見影。同時并不滿足于教材呈現的“表示沒有”和“表示起點”的兩個情景上,接下來我就出示了一幅我家客廳的照片,讓學生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誰能在照片上發現“0”的影子。整個場面別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包圍,數學的學習完全溶進了現實生活,產生了一股強大的動力。4.解決問題生活化,讓學習提煉生活教材中有一些情景雖從生活中來,但又遠離生活。學生很喜歡遠離現實的童話中的主角,這些主角的出現,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因此以此為切入口,安排他們喜歡的小動物和他們一起學習,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習提煉生活。如:在“6、5、4、3、2加幾”的練習中,我就出示了聰明猴,讓它來安排課堂活動,讓它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兩隊“松鼠隊”和“小熊隊”進行奪紅旗的比賽,哪一隊獲勝,哪一隊就會獲得“藍貓”標志,由于有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參加,因此課堂上童趣繚繞,興致盎然。最后的環節中,聰明猴認為兩隊的小朋友都很出色,因此帶大家來到果園摘水果,先選擇你喜歡的水果,再回答上面的口算題,這個水果就是獎給你的。學生此時小手都舉得高高的,都想獲得其中的水果,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真有趣,真快樂。

總之,讓人人都學到“有用的數學”,把數學知識溶進常見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發展思維,培養能力,讓學生步入“在探索中動腦,在動腦中前進,在前進中成功”的可持續發展中。課程標準中“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作的表述更是為我們小學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學所選擇的素材,要使得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找到相應的實物或者模型。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這樣的教學即便于教師的組織教學,也利于學生的操作探索。同時,實踐素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提供具體有趣、富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如數學游戲),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教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