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體內致病菌種類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0 03:22:00
導語:魚體內致病菌種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魚體內條件致病菌種類魚類細菌性疾病是造成水產業嚴重損失的重要疾病,為此倍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多項調查結果表明,危害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大多數病原菌為條件致病菌。這類細菌可長期潛伏在魚體內并不引起疾病,但當環境突變或受污染、魚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可迅速導致疾病發生或流行。據有關調查,正常魚體內條件致病菌經初步鑒定,它們歸屬于8個菌屬,其中氣單胞菌屬占59.1%,不動桿菌占13.3%、黃桿菌占10.8%、腸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它們在1定條件下引起魚、鱉細菌性疾病的實例均有報道。而嗜水氣單胞菌不僅是我國淡水主要養殖魚類出血性敗血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時也是中華鱉、牛蛙、3角帆蚌等水生經濟動物的重要致病菌。以上引證足以說明:氣單胞菌為正常魚體內主要存在菌和條件致病菌,應予以足夠重視。
2、致病原因
1、從微生態學角度講,魚類氣單胞菌感染的發生是魚、細菌和生態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常態下,3者處于動態平衡,單胞菌不呈致病作用。當生態環境突變(如水溫升高、有機質濃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時,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處于“靜態”的條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為致病之外因。
2、在飼養池中高密度飼養的各種魚類,與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體中生活的魚類所承受的環境壓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應激性刺激要顯著地高于后者。正是由于養殖魚類頻繁地遭受各種應激因子的刺激,才導致了飼養魚類免疫力下降,對各種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此為致病之內因。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導致魚病的暴發與流行,國內諸多報道也證實了這1點。
3、發病特點及應注意問題從魚類的感染類型來分析,單純感染、原發性感染較少。正常魚體內分離出多種條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1魚體,這1事實說明水體中存在有利于它們生長繁殖的共同條件,因此在致病過程中往往起到協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繼發感染,使病情更加復雜化、嚴重化,故在魚類細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樣不可忽視。同時,有關文獻指出:寄生蟲寄生于體表或鰓上,而其本身往往是帶菌者,魚體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后,細菌就會大量侵入體內,促使疾病暴發且較嚴重。故在魚病防治中要注意檢查和殺滅寄生蟲。
4、控制對策近年來,由于水產動植物病害的日趨嚴重以及防病技術滯后,漁農為了挽回損失,或盲目用藥,或加大用藥濃度污染了水域環境,造成了水產動物的抗藥性,降低了魚產品的品質,這1切將會直接威脅人類的安全。在1993年泰國曼谷召開的亞洲水產養殖病害會議上,與會知名專家提出了“水產動物健康養殖”的問題,把病害的控制與環境的改善緊密聯系起來。為此筆者根據實踐經驗和有關文獻,提出如下控制對策。
1.控制病原微生物數量防止疾病發生(1)利用無污染的水源水源是病原傳播擴散的第1途徑。養殖用水應充足、無污染。各養殖池應有相對獨立的進、排水管道。水要經過消毒、凈化后進入養殖池使用。(2)做好養殖池的清塘消毒工作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新池要經生石灰消毒后使用,老池則須清淤消毒,并盡量將清除淤泥運至遠離養殖池處。(3)強化疾病監測對各種疾病的病原、病因、流行區域、危害程度等情況應加深了解,以便及進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杜絕病原的傳播,同時在引種和換水時注意疾病的檢測,防止病原擴散。(4)建立病原隔離制度魚1旦發病,應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病魚應作消毒深埋或銷毀處理。發病池的池水未經消毒不能排出,以免傳染給其它池魚。(5)做好定期消毒防疫工作2、優化和改良養殖環境奠定生態防病基礎(1)科學合理的放養密度是養殖環境的1種優化管理科學合理的放養密度不僅能提高單位面積的效益,而且可以保持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平衡,從而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與流行。(2)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控制細菌的大量繁殖<1>控制水體中細菌的繁殖。例如用多種光合細菌全池潑灑,光合細菌大量繁殖而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從而抑制池中致病菌的繁殖,大大減少發病機率。同時可以利用同種生物之間及不同類型生物間的復雜生態關系,達到生態防病目的。<2>控制體內細菌的繁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魚類消化道內存在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對幫助消化食物、促進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據此,可人為地將某些細菌群拌食投喂,使之在魚腸道內安家落戶并繁殖成為優勢種,從而排斥致病菌繁殖,達到預防傳染病目的。<3>合理用藥避免濫用藥物藥物對防治病害有良好作用,但使用不當往往會污染環境,破壞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平衡,引起病原菌的抗藥性。因此在魚病防治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藥物。<4>保持最佳生態環境水體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改善水體生態環境是預防魚病發生的基本前提。影響水體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水溫、DO、pH值、COD、NH3-N、NO2--N、透明度等,因此要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及時采取措施,使水質保持最佳狀態。發揮水質因子與人工養殖協調作用,最大限度抑制病害發生與流行。
3、科學飼養提高機體抗病力<1>注意選用好飼料飼料的質量直接影響魚的生長,進而影響魚的體質和抗病能力。在飼料配方設計上,1方面盡量選擇營養物質豐富、魚類生物利用率高的飼料原料,如蛋白質含量高且魚類必需的賴氨酸、蛋氨酸豐富的魚粉、豆粕;另1方面控制飼料原料的質量、加工工藝。例如VC在加工過程中損失較多,可超量添加或采用制粒后外加,也可采用穩定性較高的VC磷酯。<2>注意操作方法實踐證明:大量魚病與操作不慎、魚體損傷有關,造成細菌大量侵入,引起繼發感染。因此,運輸、放養、分塘操作等要加倍小心,嚴防魚體受傷。<3>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魚生活在水中極易受水體中多種因子(如水溫變化、污染等)影響,引起應激反應,其免疫機能受到抑制而易受病原體的感染,因此應注意避免魚類的應激刺激。處于應激狀態的魚類,為幫助其恢復正常的生理平衡狀態,此時需要免疫激活劑的協助。然而,如果對免疫防御機能正常的魚體,投以免疫激活劑,反而有可能使魚體正常的免疫機能受到抑制。所以,免疫激活劑的使用1定要根據環境、疾病流行規律、魚體內外的微生物狀況、對魚體造成的應激性刺激程度等來決定,千萬不要濫用免疫激活劑而破壞魚體內正常的生理平衡。
- 上一篇:孫中山的林業思想探究論文
- 下一篇:糾風辦科學發展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