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4:44:00

導語: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存在標準落后和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為此,應進一步明確農業標準化建設目標,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完善農業質量監測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化信息咨詢服務體系,加大農業標準的實施力度。

關鍵詞: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體系

農業標準化是指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簡化、統一、協調、優選”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先進技術和成熟的經驗轉化成標準,用以指導、規范農業生產、加工、經營、銷售活動,達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過程。農業標準化直接關系到農業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的實現。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對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確保農產品的消費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并且落后

我國還沒有真正形成從產前、產中、產后及產品的深加工等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標準體系,并且標準體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確。不完整的標準體系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市場流通、產品貿易、質量監控和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標準陳舊。國外的農產品標準每隔2年或5年修訂一次,我國10年以上的國家標準占37.7%,5年至10年的國家標準占33.4%。以加工食品標準為例,據統計,我國加工食品標準采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的有12%,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標準的有40%,采用國際制酪業聯合會標準的有5%,所占比例都很少。

2技術指標落后,特別是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方面的指標低且項目不齊全的問題突出。如,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中,僅有重金屬、硝酸鹽、亞硝酸鹽和農藥殘留等指標,沒有涉及甲醛等有害氣體的含量指標;進口茶葉受檢農藥品種在歐盟、德國、英國、日本分別為62種、56種、13種、64種,而我國只規定“六六六”、“滴滴涕”兩項指標;我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對104種農藥在糧食、水果、蔬菜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殘留量,共291個指標,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CAC)對176種農藥在375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項農藥最高殘留標準。

3標準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現在:農產品保鮮、貯藏、運輸標準數量少,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少;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標準空缺;技術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銜接配套差。

(二)農業標準化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1“小農戶”與標準化生產的矛盾。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是執行各種標準和操作規程,而單家獨戶的種植、養殖實現標準化生產的難度大。

2對農產品標準執行的監測能力和手段不足。我國農產品監督檢測機構在提供質量檢測、技術服務和保證標準實施方面與農業標準化發展形勢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這些機構僅有常規項目的檢測能力,而與農產品安全質量密切相關的農獸藥殘留、激素殘留、放射性污染、重金屬污染、再生有毒物質及轉基因等方面的檢測能力嚴重不足,農業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自有檢測手段建設剛剛起步,遠遠不能滿足標準實施和產業化經營的需要。

3部分農產品生產者不按標準生產現象嚴重。生產廠商和農民受商業利潤驅動,故意違反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的現象屢禁不止,嚴重擾亂農產品市場秩序,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二、推進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

1突出抓好標準體系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突出重點、先急后緩和與國際接軌的原則,盡快建立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級、物流設施、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標準體系。

2建立適合農業結構調整需要的標準。從市場價格看,國內小麥、玉米、大米的價格均高于國際市場平均價格20%~70%,而豬肉價格低57%,牛肉價格低84%,羊肉價格低54%,水果價格低40%~70%。總之,土地密集型產品處于價格劣勢,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型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因此,近期應從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優質專用產品的市場需求出發,以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等為重點,建立產前、產中、產后配套的地方標準,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

3建立適合農產品外貿出口需要的標準。發達國家對農產品安全衛生標準十分敏感,對進口農產品的農獸藥殘留、放射性殘留、重金屬污染的技術限制日趨嚴格。面對農產品出口屢屢受阻的嚴峻形勢,必須盡快建立與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指導出口農產品的生產。要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選擇出口創匯的大宗產品,以控制有機磷、有機氯、抗生素、激素、生長素、二惡英、亞硝酸鹽等農藥、獸藥殘留指標和重金屬、微生物(病毒、病菌)指標為主,制訂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程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速測技術規程。農產品出口企業要參照國際標準和產品銷往國的質量要求,制定相應的專項標準,盡快與國際接軌。

4建立貿易技術標準。歐盟在統一內部市場和保護自身利益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廣泛而嚴格的產品標準,充分利用非關稅的技術壁壘把對自身產業有威脅的外來商品盡可能地擋在歐盟市場外。目前,進入歐盟市場的商品必須貼有“CE”標志,即通過一個國家的合格評定或認證才能取得“通行證”。我國也要主動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WTO/TBT)的“正當目標”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WTO/SPS)的“適當保護水平”,積極開展設立技術壁壘的研究,通過制訂標準、法規、合格評定程序和衛生措施,構筑我國農產品產業的有效技術壁壘。

5建立配套的標準體系。要形成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相配套的農業標準體系,編制層次清晰、配套完善的標準體系表。農業標準體系包括農產品標準和支撐與服務農業標準兩個子體系。其中:農產品標準包括種植、養殖、加工業的類農副產品;支撐與服務農業標準包括農業投入品、設施建設、機械器具、環境資源四大門類。從標準的屬性看,農業標準體系組成包括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二)加大農業標準實施力度

1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進行操作,用標準指導生產、加工、管理、營銷的全過程。在農業生產領域發展“檔案農業”,在加工領域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此為基礎建立農產品加工業誠信體系。在流通領域,特別是在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上按質競拍、優質優價,以此為重點規范市場秩序,最終實現以質量為核心的農業標準化全過程管理新模式。

2加強標準宣傳。有關部門應搜集世界及我國有關農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的法規、檢測方法及限量要求,發揮WTO/TBT咨詢站、標準服務研究等單位的作用,健全農業標準收集、查詢、傳遞、反饋渠道,為社會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逐步建立高效的農業標準推廣體系,加大標準宣傳力度,進行不同形式的培訓,使農民和農產品生產企業了解標準、掌握標準,自覺地按照農業標準、農業規范組織和管理生產。

3進一步提高農業標準化覆蓋率。在現有基礎上,國家和地方每年都要選擇一批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生產規模、管理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生產項目、基地,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對地理標志產品要加強保護,組織地理標志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繼續搞好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的認定工作,培育一大批名牌產品,并按照市場規律實行優質優價。要繼續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用標準化手段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建成一大批高水平的蔬菜、畜禽、水果、水產等產品的標準化出口生產基地。

4加強有關部門間的協調配合。農業標準化是一項基礎性、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與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投融資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多內在的聯系。如果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聯姻”,與各種豐收計劃、星火計劃、“菜籃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相結合,既可推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又可增強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效果。因此,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在落實農業標準化項目時優先考慮各類農業科技項目的標準化,在實施農業科技項目時注重應用標準化手段,達到互相促進的目的。

5發揮行業協會在農業標準化建設中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業協會不僅在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提供中介服務、實現行業自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標準化工作方面也大有作為。如,制訂行業標準、提供資質認證、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標準培訓、交流質量管理經驗等。應選擇出口量大、國外技術壁壘多的行業,盡快組織出口企業建立行業協會,推動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

6完善對農產品標準實施的質量監測體系的建設。加強質量監測體系建設、提高質量監測水平是實施農業標準、提高產品質量、確保衛生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是推行農業標準化戰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技術保障措施。要盡快改變目前農產品質量檢測手段落后的狀況,采用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的辦法,使農產品質量檢測更快捷、更準確。

7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化信息咨詢服務體系。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作為標準化主管部門要做好標準信息的收集工作,包括國內國際技術標準、國際先進的檢測方法等方面的變化情況,建立農業標準數據庫,為編制農業標準計劃提供依據。同時要牢固樹立為企業服務思想,及時與企業溝通交流,為農民和產業化企業及時提供適合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技術標準方面的信息,并傳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和檢驗檢痰情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