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學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6:42:00
導語:小兒推拿學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兒按摩經》的問世,創立了小兒推拿的理論體系,標志著小兒推拿開始了發展的新紀元。后世醫家在《小兒按摩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補充,加之兒科工作者對小兒生理病理認識的不斷進步,小兒推拿的學術思想逐漸成熟。與此同時,由于不同地域的醫家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不同及對小兒生理病理的認識差異,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等產生不同的理解,逐漸發展成為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引起小兒推拿的學術爭鳴。
【關鍵詞】小兒推拿學術爭鳴手法穴位推拿流派
前言
小兒推拿體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隨著小兒推拿學術的發展,對其認識及體會也就產生了分歧,這種分歧不僅導致了學術爭鳴,而且推動了小兒推拿整個學術體系的深入發展。有關小兒推拿的學術爭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于小兒推拿手法的認識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單一手法及“龍入虎口”、“蒼龍擺尾”等復式手法后,歷代醫家多有演繹,手法也漸趨增多。如《小兒按摩經》載單一手法8種、復式手法28種;《幼科推拿秘書》載單一手法42種、復式手法13種;《保赤推拿法》載單一手法12種、復式手法86種[1]。對此,不少醫家,如夏禹鑄、龔廷賢、周于蕃、錢祖蔭等提出異議,認為手法過繁,不便掌握,對臨床無效者應予刪除。張振還從臨床實際出發,對以往手法進行梳理,刪其重復,正其錯誤,補其闕漏,將小兒推拿單一手法歸納為按、摩、掐、揉、推、運、搓、搖8種,復式手法歸納為鳳凰展翅、二龍戲珠、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飛經走氣、蒼龍擺尾、赤鳳搖頭、水中撈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門入虎口、運水入土、運土入水13種,切合臨床實用。論文網
復式手法是將多穴位、多種手法聯合運用的手法,因其療效較單一手法和穴位更為顯著,所以備受兒科推拿醫家的重視。但自明代創立至今,由于歷代醫家對其理解、師承不同,所以,對該法的操作大相徑庭,存在“同名異法”[2]的現象:有的差別不大,如運土入水,一法運至小指根,另一法運至小指尖;有的卻大相徑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則牽拉雙耳;有的只有2~3種方法;有的卻高達6~7種之多,如黃蜂入洞[3]:“屈兒小指,揉兒勞宮。”(《小兒按摩經》)“一掐心經,二掐勞宮。先開三關,后做此法。將左右二大指先分陰陽,二大指并向前,眾小指隨后,一撮,一上,發汗可用。”(《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即《小兒按摩經》的黃蜂出洞法;“風門穴拿之即黃蜂入洞是也。”(《小兒推拿秘訣》)“黃蜂穴在中指根兩邊,將大指根掐而揉之。”(《萬育仙書》)“以兒左手掌向上,醫用兩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將二大指在三關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關,中掐旁揉,自總經起循環轉動至曲池邊,橫空三指,自下而復上,三四轉為妙。”(《小兒推拿廣義》)“嬰兒臟腑有寒風,試問醫人何處攻,揉動外勞宮將指屈,此曰黃蜂入洞中。”(《幼科鐵鏡》)“洞在小兒兩鼻孔,我食將二指頭,一對黃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將二指,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幼科推拿秘書》)此外,對補瀉手法認識自古也有爭議: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規定補瀉的,即下推、旋推、逆時推、向心推、向指根推為補,反之為瀉,如《小兒按摩經》、《幼科鐵鏡》、《幼科推拿秘書》等;有以手法操作時的輕重緩急來定補瀉的,即輕緩為補,反之為瀉,如《厘正按摩要術》等;當代以上海、湖南等地為代表的醫家[4],則采用“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的補瀉方法;而以山東為代表的醫家,卻主張“向心推為補,離心推為瀉,來回推為清(平補平瀉)”的補瀉方法。
五經穴[5]居小兒五指末節螺紋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為脾、肝、心、肺、腎經。關于五經穴的補瀉推法,古今醫家也持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向指根推為補,向指尖推為瀉(清),如《幼科鐵鏡》、《推拿三字經》、《小兒推拿學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為補,向指根推為瀉,如《小兒推拿廣意》、《推拿功法與治病》、《推拿問答》等。鑒于此,以李德修為代表的“三字經派”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五行生克理論,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為君主之官,心經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經,以清天河水代之;腎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腎火,以清小腸代清腎經;肝為將軍之官,宜平不宜補,補肝經用補腎經代之,如肝火太旺,應健脾和胃。但當代小兒推拿名家金義成則持實在而慎重的態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樣才為補,怎樣才為瀉,尚有待科學地分析和研究,……并不能因此就不講究手法的方向,……對于手法補瀉實質問題的研究也當積極進行。”
此外,對于手法的運用,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完善的。如“二龍戲珠”[3]一法,《小兒按摩經》最早記載:“二龍戲珠:以兩手攝兒兩耳輪戲之。”而《萬育仙書》則認為:“二龍戲珠:溫和法,醫用兩手攝兒兩耳輪戲之,又用兩手指在兒兩鼻孔揉之”,可以看出,《萬育仙書》是在《小兒按摩經》基礎上添加了“用兩手指在兒兩鼻孔揉之。”因鼻為肺竅,揉鼻部可以溫肺散寒,故可加強該法之溫和功效。再如“按弦搓摩”[3]一法,《小兒按摩經》載:“先運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關上一搓,關中一搓,關下一搓,拿病人手,輕輕慢慢而搖,化痰可用。”而《幼科推拿秘書》卻認為:“以我兩手對小兒兩脅上搓摩至肚角,積痰積氣自然運化。”前者以手上操作為主,針對痰氣產生的相關臟腑肺肝脾進行治療,是為遠治之法;而后者為了化痰、順氣,提高其對咳嗽、痰積、哮喘等癥的臨床療效,直接在與肝相關的脅肋、脾胃所居的脘腹及肚角以及肺之所居胸廓操作,則系近治之法。用現代眼光審視,這種由遠治到近治,由手上操作到胸腹、脅肋操作,不能不說是手法的進步與發展。再如“黃蜂入洞”一法,《小兒按摩經》載:“屈兒小指,揉兒勞宮,去風寒也。”《幼科推拿秘書》稱:“洞在小兒兩鼻孔,我食將二指頭,一對黃蜂也。……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而《小兒推拿輯要》則謂:“先用蔥姜湯,擦鼻兩旁十數次,……再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可以看出,《小兒按摩經》是在小兒手上操作,而勞宮為八卦之所居,五臟之所過,揉之可以平衡陰陽以療風寒邪氣所侵;《幼科推拿秘書》將“洞”定格于鼻竅,直接在鼻孔處“揉之”,較前已進了一步;而《小兒推拿輯要》則先用蔥姜湯擦鼻兩旁十數次,然后再于兩鼻孔揉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關于小兒推拿特定穴位的認識
小兒推拿穴位包括傳統“經絡學說”中的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和小兒推拿特定穴位等。小兒推拿特定穴是歷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的適合小兒特點的一組穴位,它們不象十四經穴那樣有線路相連成經絡系統,而是大多數分布在頭面和四肢(特別是雙手),具有點、線(如前臂的“三關”、“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腎”等)的特點。自徐用萱《袖珍小兒方論》提出“大敦”、“中臁”、“涌泉”、“仆參穴”、“承山穴”等小兒推拿特定穴后,歷代醫家多有闡發。如《小兒按摩經》將小兒推拿特定穴概括為“穴法不詳注,針卷考之甚詳”,并補充至50余個;《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載57個;《小兒推拿仙術》載63個;《小兒推拿廣意》載72個[6]。由于穴位趨繁,導致“一穴多位”以及定位模糊等現象的發生。“一穴多位”,如大腸穴[3]:《萬育仙書》載:“大腸穴,在食指根節。”《幼科推拿秘書》載:“大腸穴在食指外邊。”《厘正按摩要術》載:“掐大腸側,大腸側在食指二節側。”《小兒推拿廣意》載:“食指端肝,三節大腸。”《推拿三字經》載:“大腸真穴在食指外側上節。”《推拿指南》載:“大腸穴,在食指正面第二節。”定位模糊,如“陰陽二穴”的定位,《小兒按摩經》認為:“于手背上四指節從中往兩下分之。”《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則認為:“橫紋兩傍,乃陰陽二穴。”再如“猿猴摘果”一法對“果”的理解:《小兒按摩經》認為“果”為“螺獅骨上皮”;《秘傳推拿妙訣》認為“果”即兩手腕橫紋處;《小兒推拿廣意》則將“果”定格于“小兒雙手及前臂”等。對此,不少醫家結合自己的心得對以往特定穴進行了梳理,如夏禹鑄在《幼科鐵鏡》“掌面水底撈月中引水上天河圖”注文中指出:“大指面屬脾,畫家畫手掌,不把大指畫正面,乃畫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寫在側邊,后人誤認,以訛傳訛,遂以大指之側邊為脾。”并認為“推三關、退六腑、運八卦,男女均在左手”;張振《厘正按摩要術》除對小兒手上的特定穴位加以歸納整理,將以臟腑命名的穴位均列于手五指掌面的一、二、三節外,更認為“欲求穴道,非圖不明”,故特列《銅人》十四圖于前,其后附有正身圖、覆身圖、陽掌陰掌圖、足部圖以注明,為后世取穴提供了范例。
關于小兒推拿流派的認識
所謂“推拿流派”,是指世襲相傳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風格的關于推拿操作與運用的群體。目前國內發展比較充分,影響較大的兒科推拿流派有山東地區[7]的推拿三字經流派、孫重三推拿流派及張漢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區的小兒捏脊流派,上海地區的海派兒科推拿和湖南地區的劉開運兒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兒推拿的眾多流派,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囿于狹小的區域,還有的缺少理論總結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現將上述各流派簡介如下。
推拿三字經流派以山東青島市中醫院已故老中醫李德修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膠東著名推拿名醫徐謙光的四代傳人,繼承了徐氏推拿學派之精華并有所發展,著有《李德修小兒推拿技法》一書。該派常用穴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較其他學派簡單,歸納起來只有推、拿、揉、搗、分合、運六種。主張取穴少而精,還強調用“獨穴”治病。所謂“獨穴”,就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只取一個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為度。在辨證上主張祛邪為先,重視小兒純陽之體,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認為小兒雖然“稚陰稚陽”,抵抗力不足,但是“純陽之體”生機旺盛,易趨康復。因小兒患病臨床多表現為實證或虛中夾實之證,純虛者較為少見,所以論治小兒,實證用清法,虛中帶實亦多用清法。在處方取穴上,因小兒具有“脾常不足”、“肺臟嬌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點,根據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臨床取穴常常首選平肝穴,治療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運八卦、一窩風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腸、運八卦、清板門、揉外勞宮等。
孫重三推拿流派以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孫重三為代表。孫重三20歲時拜老中醫林椒圃為師,以林氏的推拿手法為基礎,結合個人的臨床實踐,編著有《小兒推拿療法簡編》、《通俗推拿手冊》等書。該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個,手法以按、摩、掐、揉、推、運之法最常用,搓、搖多做輔助,手法輕巧、柔和、滲透,并繼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搖斗肘、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水底撈月、飛經走氣、按弦搓摩、二龍戲珠、蒼龍擺尾、猿猴摘果、擦臍及龜尾并擦七節骨、赤鳳點頭、鳳凰展翅、按肩井等。在取穴上,該派多用手穴加體穴,治療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后高骨)及二扇門、肩井、風池、肺俞、運內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陰陽、運內八卦、側推大腸(即清大腸)、推上三關、天門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臍及龜尾、推七節骨。總之,該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診病強調聞診和望診,取穴靈活,手穴配伍體穴,隨癥加減多,相輔相成。
張漢臣推拿流派以山東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張漢臣為代表。張漢臣17歲時拜民間艾老太太為師,著有《小兒推拿概要》一書。該流派選用的穴位有70多個,但常用的僅10余個。手法有推、揉、運、分、捏等。在辨證上該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認為小兒“稚陰稚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治病過程中必須時時顧護正氣。在處方選穴上,該流派選穴配伍較多,且常首選補腎水,治療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窩風、補腎、清板門、清天河水、逆運八卦、揉二馬、揉小橫紋(即掌小橫紋穴)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常用補腎水、揉二馬、補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窩風、逆運八卦、推四橫紋、清板門、清大腸、清天河水、擠捏神闕。此外,該流派善于與現代醫學結合研究小兒推拿,對治療消化道疾病之首選穴補脾土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證明推補脾土使胃酸度有明顯的增加,對胃蠕動以及對蛋白質的消化均有明顯的促進。
小兒捏脊流派以北京地區已故擔積專家馮泉福為代表。馮泉福為馮氏捏積術的第四代傳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據其學術思想編著《小兒捏脊》一書,并將捏脊療法的主治范圍擴大,通治小兒諸病。該流派手法有八種,稱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個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補瀉,捏脊從長強穴開始至大椎穴結束為補法,反之則為瀉法;若捏一遍補法接著再捏一遍瀉法,補瀉法交叉進行則為平補平瀉法。捏脊,因其長于治療兒科積聚一類疾病,又稱為“捏積”,故該流派對小兒積證有其獨到見解,將積證分為4型[8],即乳積、食積、痞積和疳積,并指出捏脊療法旨在通過捏拿患者督脈(因十二經脈隸屬督脈),達到經絡的良性感傳,加之刺激膀胱經上有關的俞穴,恢復受損之臟腑,疏通阻滯之氣血,從而使停滯之食物得以運行消化。小兒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區影響頗大,馮泉福有“捏積馮”[9]之美稱。
海派兒科推拿[10]以上海地區小兒推拿名家金義成為代表。金義成對推拿發展史、歷代推拿文獻頗有研究,以兒科推拿見長。著有《小兒推拿》、《小兒推拿圖解》、《海派兒科推拿圖譜》等書。海派兒科推拿學術特色在于兼收并蓄,著重創新。該流派手法除了繼承按、摩、掐、揉、推、運、搓、搖等傳統八法外,還融入了上海地區的一指禪推拿、法推拿、內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稱之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運用上,除了傳承“汗、吐、下、溫、和、清、補、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應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熱咸和”,具有“開達抑遏”、“疏通氣血”、“開關利氣”的功用。在臨證時強調“痛則通”、“不痛則不通”,根據“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原理,而尋求病癥異常的反應點,以痛為輸,通過在痛點的治療,達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論上,基于推拿以手法為防治病癥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兒特定穴位有點、線、面之特點,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觀點。此外,對于小兒推拿對象的界定,金義成根據其個人經驗特別指出,小兒推拿穴位和復式操作法的應用,主要是針對6周歲以下的兒童,對3周歲以下的效果更佳。對于6周歲以上的兒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應采取類似成人推拿的方法。
劉開運推拿流派以湖南地區推拿名家劉開運為代表。劉開運出身中醫世家,苗漢后裔,御醫后代,家族業醫已三四百年,祖傳中醫、草醫、推拿三套絕技,融漢、苗醫藥于一爐,獨樹一幟,尤擅長兒科推拿。主編《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小兒推拿學》一書。該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為主,拿按為次,兼以摩、運、搓、搖、掐、捏,稱為“劉氏小兒推拿十法”[11]。臨床上劉氏往往將揉法與掐、按相結合,形成復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種: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嘔、止瀉、止痢;百會、人中、承漿、四橫紋、一窩風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痙、止痛、醒神;龜尾、神閉等穴部多單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劉開運在小兒推拿的辨證立法推治運用中,擅長運用五行學說的生克制化之理,確定其補母、瀉子、抑強、扶弱的治療原則[12],以作為指導臨床推治時取穴、主補、主瀉的依據,并且在臨床具體運用中以推五經多用。論文網
總之,明清時期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發揮不同,所以也就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乃至形成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對小兒推拿的不同認識,豐富了小兒推拿理論體系,并為小兒推拿的理論和臨床繼續向前發展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夏治平.中國推拿全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0.24~33.
2廖軍.小兒推拿復式操作“同名異法”源流考[J].中華推拿療法雜志,2003,(3):18.
3金義成.小兒推拿[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1.157,139,160,62.
4查煒,顧一煌.論推拿補瀉的影響因素[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5(5):166.
5袁洪仁.論直推小兒五經穴的方向補瀉法[J].按摩與導引,1995,63(6):34.
6王云凱.中華推拿大成[M].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47~50.
7殷明,孟憲軍.齊魯小兒推拿流派特色淺析[J].中醫藥學刊,2004,22(7):1192.
8馮泉福.話說捏積[J].北京中醫,1985,(6):54.
9吳棟.憶捏積專家馮泉福[J].北京中醫,1992,(2):9.
10金義成.海派兒科推拿圖譜[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1~2.
11鄒湘寧.劉氏小兒推拿十法簡介[J].按摩與導引,1989,1(2):33.
- 上一篇:膝骨關節滑膜炎管理論文
- 下一篇:醫外治法治療腫瘤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