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2 11:07:00
導語:體育產業發展趨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08年我國北京將舉辦第29界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全球性的體育盛會將會推動國內經濟的全面發展。首先受到關注的自然是體育產業的發展,然而我國的體育產業正處于成長階段,如何做好準備來迎接這一機遇的挑戰,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我國體育產業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幾點關鍵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體育產業發展問題分析
前言
我國體育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經過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產業框架基本形成,作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的形象初步樹立。中國的體育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偏小,1997年中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為156.37億元,1998年為183.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7.39%,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按照這一增長速度,預計到2010年體育產業的產值至少可以達到281.2億元,占GDP的比重可望從1998年的0.2%增至0.3%。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達到1%到3%之間,比我國高出約1-3個百分點。1面對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全面探討新世紀我國體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思路及對策,具有較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及現狀
(一)競技體育整體實力提高,國際賽場捷報頻傳。
在1994—2004年兩期《奧運爭光計劃綱要》持續實施的10年時間里,我國競技體育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以后,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2001—2010新奧運爭光行動計劃》和《2008年奧運爭光行動計劃》,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別是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表現出了超越自我、挑戰強手的良好精神風貌,共獲得了32枚金牌、17枚銀牌、14枚銅牌,獎牌總數63枚,取得了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的新的歷史性突破。截止2004年底,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中,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1798個,創超世界紀錄1119次。2中國競技體育已經成為世界體育舞臺上一支非常強勁、耀眼奪目的重要力量。
(二)群眾體育投入不斷增多,.群眾體育活動日趨豐富。
1998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把本級體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群眾體育,群眾體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增加。到2004年底,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共在城市和農村鄉鎮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627個、匹配全民健身路徑23319條、乒乓球臺5920個、籃球架13790付、體質測試器材2820套?!把┨抗こ獭币呀泴嵤┧钠冢凇袄仙龠吀F”地區和革命老區的141個縣建起了小型、適用的體育場館。建設了59個示范性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實施“青少年俱樂部工程”,建成1899個青少年俱樂部。3還積極探索依托公園、山地、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興建體育設施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健身休閑的需要。
全國各地群眾體育組織、單項體育協會、各種體育俱樂部、健身中心、健身指導站、晨晚練站點建設發展迅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管理力度加大,逐步推行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全國已有32萬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每5年一次的國民體質監測已形成制度,近兩年先后頒布實施的《國民體質測定標準》、《青少年體質健康標準》、《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準》為不同年齡人群的體質檢測和體育鍛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了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在農村的深入實施,國家體育總局決定2004年為“農村體育年”,提出了“全面奔小康,身體要健康”的口號,在全國開展“體育三下鄉”活動,農村的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健身指導和體育科普知識得到加強。
(三)體育相關產業發展較晚,但發展迅速。
我國體育用品業發展較晚,但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浪潮的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近幾年我國體育用品業工業總產值以每年493億元的速度增長,體育用品出口額以20%的高比率遞增。我國共有3372家體育用品企業(屬于中國文教衛體育用品協會會員的企業數),以李寧、格威特、康威、雙星等為代表的一批體育用品明星企業迅速成長。
1984年在我國北京舉辦國際馬拉松賽時,才首次發行體育彩票——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彩票。隨后,全國許多省市先后發行了體育彩票。1994年4月5日,原國家體委正式成立了體育彩票中心。2001年10月22日,國內部分省市推出足球彩票。近兩年推出的電腦體育彩票的購買較為火熱。我國體育彩票按國家規定獎金返還比例為50%,其它50%將固定做公益金和發行費,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自1994年在全國統一發行體育彩票以來,到2004年底累計銷售917億多元,籌集公益金303億多元,有力地支持了體育事業和國家其他公益事業,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體育經濟不止于明面上的收益,更多的還有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技術知識產權、商標、徽記使用經營權、特許名譽、名稱經營權、運動隊冠名權、體育廣告、廣播電視轉播權的銷售等。許多企業看好體育無形資產的宣傳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紛紛投資體育,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體育代表團,通過對體育無形資產的開發,有28家企業競標獲準使用中國奧委會和中國奧運會體育代表團的標志,獲得經費7000萬元。1999年初,中國足協以每輪13萬元(26輪)共計338萬元的價格將轉播權轉讓給中央電視臺。4
二.與國外體育產業的比較及存在的問題.
(一)從中國體育產業與國際比較來看,是體育產業的后發國家,而且尚未建立專門的體育產業統計制度。
依據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體可分為三檔:第一檔是美國,一枝獨秀。1999年美國體育產業總產值占全球體育產業產值的一半以上,達到2125.3億美元,占該國當年GDP的2.4%;第二檔是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它們的體育產業產值一般都在500億美元-1000億美元之間,整體實力與美國差距較大,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或優勢行業,如德國的體育用品業、英國的體育保險業、意大利的體育彩票業(以足球為特色)、瑞士的體育旅游業;第三檔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部分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它們都是體育產業的后發國家,產業基礎薄弱、企業素質較低、市場規模和消費水平有限。
根據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統計,目前全球體育產業產值已超過5000億美元,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產值一般都占本國GDP的1%—3%,最高的瑞士占3.37%。5而中國目前尚未建立專門的體育產業統計制度,只有少部分發達省市做過體育產業的專項統計。
(二)體育產業法制存在較大空缺。
第十界全國運動會今年在江蘇閉幕,這是國內最大型的綜合性體育比賽。然而,裁判不公、地方保護主義、興奮劑事件、虛假比賽、賽場斗歐在這次比賽中相繼暴露出來。這是市場走向體育、體育走向市場所帶來的一定負面影響。所以,在市場化過程中要讓競爭的手段、途徑合法正當,考察是否符合道德規范,是否符合法律規范。雖然1995年頒布的體育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體育法的配套立法沒有,體育法的可操作性差。體育法不解決問題,它僅僅起到間接調整體育糾紛的作用,目前還沒有一起案件是直接依照體育法進行裁判的。較高層次的體育法規滯后,國務院制定的體育行政法規中,只有《反興奮劑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4個條例具有可實施性。而解決體育糾紛中的最重要的仲裁條例卻遲遲沒有出臺,最體現競賽本質的法規處于空白。體育主體性質不明司法難介入。如長春亞泰訴中國足協案,最后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因而找不到解決體育糾紛的終極手段。目前,在體育規則的制訂、實施和體育糾紛的裁決上主體沒有分開,很難保證公正性。
(三)體育專業人才缺乏。
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國家忽視了體育的經濟問題,對培養體育產業方面的人才重視不夠,在高等院校幾乎沒有體育經濟、體育產業、體育市場的專門學科、專業。因此,我們十分缺乏體育產業的專門人才,既缺一般的管理人才,更缺特殊的專門人才。據了解,目前中國體育產業最缺乏三類人才:一是負責體育產業、體育市場規劃、監管職能的行政干部;二是高素質的體育企業家和體育經紀人;三是體育營銷人才和體育產品研發人才。體育產業是塊“超級蛋糕”,現在這塊“蛋糕”在全球的產值高達4000多億美元,并且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按這一趨勢,到2010年中國體育產值占GDP的比重可望從1998年的0.2%增至0.3%。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北京奧組委不久前在奧運人才招聘新聞會上消息稱,預計到2008年,奧組委共需要4000多名奧運人才,而目前奧組委共有256名核心工作人員,人才缺口達3000多人,預計2007年將達到人才需求高峰。6
(四)競技體育發展形式有待完善。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競技體育由國家一手包辦,表現為國家投資,政府管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競技體育也開始職業化、市場化。90年代初,原國家體委作出了以足球為突破口,推動我國競技體育改革的重大決策,提出了部分項目實行職業化的設想。1993年10月,中國足協決定對全國足球隊進行改革,建立了職業俱樂部,于是各種形式的足球俱樂部紛紛建立,成為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的開端。籃球、乒乓球、排球、田徑等項目也開始積極探索俱樂部形式和走職業化道路。俱樂部形式的開始,帶動了體育產業一系列的發展,提高了市場對體育產業的重視。但是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隨著改革的深入,體育俱樂部由于法律意識淡漠和缺乏法律機制,體育俱樂部中普遍存在責權不明、關系不順、管理混亂、糾紛不斷等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出現,假球、球霸、黑哨、興奮劑、金錢至上等現象。這將不利于俱樂部制的健康發展。因此,吸收國外經驗,對俱樂部規范化的形式迫在眉睫。另外,競技體育與高校相結合的形式也逐漸出現。在今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清華大學的胡凱一舉奪得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的第一個百米冠軍。這引起了市場對競技體育與高校結合這一新形式的重視。這一形式的產生,擺脫了人們對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印象。但是,由于各個高校的條件不一,這一形式目前只能在國內著名的高校內開展,且體育項目有限。
(五)體育運動產品缺乏競爭力。
國內從事體育用品的企業大部分從“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起家,一向只關心生產,不關心銷售。盡管這些年來不少企業已開始生產自己品牌的產品,但如何開拓國內市場仍是他們的軟肋。不少企業的產品結構、營銷模式趨同,市場細分化程度低,產品的品種、規格、花色、檔次區分度不夠,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個體化的需求,制作上仍有很大程度的照搬和仿制。雖然我國目前的體育用品企業總數超過了驚人的300萬家,就數量而言已是世界之最,但普遍存在規模小、質量差的問題,其中年銷售額超過億元的企業不過十幾家,市場集中度明顯偏低,即使是近年來涌現出的一些國內知名企業,在規模和質量上與國際頂級體育用品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此一來,我國體育用品業在全國行業分工中的地位就難以提高,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也難有快速提升。
三.對體育產業發展的看法
(一)做好產業統計等基礎性工作
嚴格意義上講,一個不能測量和統計的產業還算不上一個產業。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專門的體育產業統計制度。產業統計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是政府部門制定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沒有產業統計,政府就不能準確的了解市場的情況,不利于投資環境的營造,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應填補這類基礎性工作的空缺。
(二)加強體育產業法制化建設
體育產業離不開法制。法制化是體育產業內在的本質要求。進一步加強體育產業發展的法制化建設,建立健全的體育市場管理的相關法規。體育市場發展的現狀,當務之急是要加快高層次的立法,及早出臺全國性的體育市場管理條例,明確管理部門及職能、管理范圍、管理權限、界定進入市場的專業技術條件、資格及審批程序。規定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規范體育市場的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健全相關的配套法規,形成體育市場運行的游戲規則,使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的發展真正有法可依。
(三)培養人才,造就一支優秀的產業生力軍。
人才問題是體育產業發展中一個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目前在我國,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更沒有建立起一條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渠道。體育產業日益增長的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與落后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機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這一矛盾將成為影響體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針對這種現狀,我國應將體育產業教育納入國家國民教育序列,在相關的大專院校,設置體育產業專業,開設體育產業課程。強化對現有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訓練,使他們在實踐中豐富體育產業知識,提高整體素質。積極擴大和增進體育產業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競技體育形式應百花齊放,國家政策扶持為主。
競技體育項目眾多,有部分大項目在目前的國情來說不適合進行市場化,如射擊、柔道、舉重等等。原因是其運動花費大、觀賞性不強等造成的。為了能在世界上保持領先的成績,這些項目仍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其發展。因此,競技體育形式還應以國家的“舉國體制”為主體。在此主體下,可不斷改革創新,有條件的項目走向市場。并吸收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將俱樂部形式不斷完善壯大。另外,競技體育與企業、高校相結合,既可在保證成績的情況下,還能追求經濟上的收益,為國家減輕負擔。
(五)體育用品要提高產品“含金量”,發展高端市場。
我國體育用品應不斷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積極引進境外資金設備,縮小差距,增加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大力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推動體育用品業間的聯合、兼并、重組和改造,形成合理的產業規模,促進體育用品專業集團股份制公司的建立,營造體育用品業的大集團軍,形成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使國產體育用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總的來說,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潛力大、任務重。必須緊緊抓住2008年奧運會的歷史機遇,深化改革,努力創新,積極培育和拓展體育消費市場,提高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在管理、經營和服務等方面上一個新臺階。借鑒市場經濟成熟國家發展體育產業的經驗,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產業發展道路。
注釋:①陳崢嶸潘春暉《體育產業:尚待發掘的“金礦”》《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7月24日
②③《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2005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2005-02-07
④李敦厚《我國體育產業現狀與前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2004-04-06
⑤李玉海《不設防的體育產業》《新遠見》2004-12-01
⑥《今天的中國》2005-01-10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2005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2005-02-07
[2]李敦厚《我國體育產業現狀與前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2004-04-06
[3]《袁偉民局長在第二期“省區市體育局長體育發展戰略研修班”開班典禮上的講話提綱》北京體育大學網站2004-07-05
[4]林源《關于體育產業若干問題的探討與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網站
- 上一篇:交警大隊副大隊長述職報告
- 下一篇:計生技術服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