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11:12:00

導語: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為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政府應征收資源稅和污染稅,并依據對稱性原則建立資金籌集和使用的良性循環機制。為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實現資金的規范化管理,應建立和完善其監管機制。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區域資金監管機制

1社會、經濟、環境系統分析

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系統由經濟、社會、環境三要素組成,每個要素都是一個自我循環和發展的系統。經濟系統的消耗表現為運行中的投入,即與企業產供銷各環節相街接的企業成本(市場成本),它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社會系統運行追求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了維持行政、教育、社會保障之正常功能,須征集社會保障稅、所得稅、增值稅等傳統意義上的稅收(是企業外部的社會成本)。環境系統的動態平衡要求對環境的破壞予以補償和修復,因此對使用資源和污染環境的應予征稅。

可持續的生態環境要求人類既能消化環境成本,又能促使環境的發展。基于環境成本而征收的稅金應能促使自然界正常的新陳代謝和世代替換,既能滿足人類消費的需要又不損害地球,既能滿足當代人建設幸福生活的需要,又要為后代留下優良的發展空間。

2環保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機制

2.1目前存在的問題

(1)資金籌集方面。①資金數量少,難以支撐環保工程的正常運行。我國主要依據部分資源消耗量和估算排污量來征稅,征稅范圍較窄,納稅人和資源消費者不對稱,許多資源消費和污染環境行為并未征稅;②資金的取得缺少法律依據。主要表現為常借助于臨時性行政手段和隨意性罰款來取得環保資金,使環保產業由于缺少可持續的資金保證而處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狀態;③企業缺乏主動的環保參與和治理意識,與征稅機關討價還價,不肯交納或拖欠稅收;

(2)資金使用方面。①缺乏環保的專項規劃,資金的使用方向無嚴格的界定,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和項目論證,更缺乏法律上的保證;②資金使用上的“長官意志”導致使用效益低下;③許多項目建設缺乏配套資金或不能及時到位,致使許多環保項目建設中斷或建成后無法正常運轉。

2.2對策

為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須重構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機制,使其良性循環、再生利用。總體思路是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應嚴格遵循對稱性原則。所謂對稱性原則,指的是資金的來源與運用上數量和結構的協調狀態。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征收資源稅、污染稅,建立相關基金來支持環保產業,以此促進人類生存的環境要素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

(1)開征資源稅以期對資源予以補償,促進對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為體現“公平稅賦”和“重點保護”的原則,所有開發和使用資源的單位及個人均為納稅人,同時,將資源稅劃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區別征稅。

(2)對有害于環境的活動課征污染稅。主要細分為大氣污染稅、土地污染稅、水污染稅、噪聲污染稅。征稅標準根據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資源的使用量)從量定額征收。稅率全國統一,但考慮到地方治理污染的具體作用,可將其作為地方稅。

(3)建立資源價格補償基金。即便全面開征資源稅、污染稅,也無法補償過去掠奪式開發造成的歷史欠賬。政府應根據目前的破壞程度及未來資源的稀缺狀況,開征資源價格補償基金(類似三峽工程的水電附加)用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以及對現有資源的保護性開采。

(4)建立環保發展基金。各級政府應在預算中建立環保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本地重大環境整治工程、突發性重大污染事故的處理、區域結合部污染整治、外地區環保援助和賠償等。這項基金應來自三個部分,即由資源稅、污染稅提取一部分、社會捐助一部分和從預算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對環保產業的減免稅照顧。環保產業的運行依賴資源稅和污染稅,它不以眼前的經濟效益為目的,而是以未來的生態效益為目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它應該處在產業政策保護的核心層,減免稅理應成為財稅的出發點。

(6)向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籌資(特別是政策性銀行貸款),廣泛開展國際間和區域間的發展合作,拓展資金籌集渠道。

3資金的監管機制

(1)建立健全資金管理法規,提高環保資金法律保證程度。首先,應依據《環保法》及國家其他法規,修訂《資源稅法》、修訂《污染稅法》、《資源價格補償基金法》、《環保發展基金法》。其次,修訂《預算法》,建立環境保護預算,在各級財政收支中,應單列“環保收入”項(即兩稅、兩金),環保支出項,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再次,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者,應根據《行政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其懲罰標準,維護法律的嚴肅性。

(2)對促進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責任重新進行定位,這是強化各部門資金監管責任的前提。政府的職能主要是規劃、組織和協調,組織轄區的綜合治理,協調轄區內各部門的矛盾;財政部門,落實預算對資金進行專項管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令撥付資金;環境保護部門的主要任務監督管理。人大按照公眾的意愿,有權從立法執法各環節行使監督權。

(3)建立環保資金專供機構,強化資金使用管理。各級財政部門對環保資金應實行專項撥款、定期報賬考核、結余留用制度。在財政部門設立“環保科”專門進行環保資金的使用管理。使用時,先由財政部門將該項資金交付“環保科”,環保科據對環保部門的考核下撥環保資金給環保部門。環保部門采用定期報賬、定期考核,年終會同社會審計機構綜合評定。評定標準可由污染治理技術部門頒布,達到預期標準的,結余資金可留用,并給予一定獎勵。

(4)建立健全環保資金監督體系。環保資金的監督體系可劃分為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單位內部監督三個層次。所謂政府監督,即由政府審計部門定期對財政機關環保資金的收支撥付審批予以評估考核,對環保部門資金運用情況進行定期跟蹤測評。社會監督,即利用民間審計機構先對政府環保決策部門以年度為單位進行績效評估,以考察其對環境資源保值增殖所做貢獻的大小,然后對具體掌握運用資金的各級財政部門、環保部門、企業單位就資金的來源與運用開展審計工作,并將結果對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單位內部審計,主要是利用內部審計機構對本單位到位的資金的使用管理予以追蹤考評,以保證其合理、合法、有效與整體性。

有理由相信,隨著可持續發展資金支持模式的建立,政府、企業、居民環境意識的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模式一定會逐步完善和健康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