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案例看證券法實際效用

時間:2022-12-12 10:34:03

導語:內幕案例看證券法實際效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幕案例看證券法實際效用

摘要:證券法為證券投資者提供法律保障、為證券行業和證券市場提供秩序保障。尤其是發生在2004年6月24日的陳建良內幕案,對法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之后類似案件的妥善解決,保證了證劵市場的有序發展。我國證券法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同時也能看到在法律層面上,對于違法行為逐漸深化的打擊和處理,但我們也仍然能看到證券法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將原來嚴格的公權力監管變成適度的監管,處理好金融發展和金融風險的關系,通過證券法的更新和完善,為金融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有效的規避風險的發生。

關鍵詞:陳建良內幕案;證券法;證劵市場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繁榮,證劵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了保護證劵市場的有效、有序運行,在法律法規上,我國司法部門也做出了不斷的提升。證券法的制定和修改在證劵市場和證劵行業的平穩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保障作用,同時也給我國證劵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長足的動力,減少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凈化了證劵市場中存在的諸多不規范行為。

一、我國證券法的制定發展過程

我國現行的證券法主要是源于1998年,當年頒布的證券法是我國第一部證券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減少剛剛興起的證劵市場的風險和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證劵市場的發展進一步穩定,尤其是風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8年證券法的禁止性規定不僅不能再促進我國證劵市場的有序發展,反而造成了約束和禁錮,因此到2005年,我國對證券法進行了一次重大的修改,其中增加了53個新條款,并對不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27個條款進行了刪除,其余條款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證券法在當時市場條件下的應用效能。在此背景下,2013年和2014年證券法先后對其中的7款條例進行了修改,并進一步放開了原來限制性較強的規定和法條,增加了靈活性和適應性。1998年證券法頒布時,由于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因此在立法上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還較大,且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不足和缺陷。但該法由全國人大起草并制定,其具備的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實際意義,對于我國法制建設的發展以及證劵市場的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證券法對我國證劵行業的重要作用

(一)證券法為證券投資者提供法律保障。我國的投資證劵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靠投資者促進市場的交易,促進股票交易、證劵交易和其他產品的產生和發展,也是整個證劵市場能夠得到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保證證劵市場作為主體的投資者在基本的經濟利益上的權利,是證券法在設立和頒布全過程最重要的任務,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原則。作為一項修訂頻率較高的部門法,證券法受到了不同時期的證券業發展實際需求的影響,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證劵行業的發展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和特點,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對證券法的完善和修改,使其能夠實現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符合投資者和市場的需求,為保護投資者的實際權益起到相應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證劵交易過程中,證券法是有效的保障手段。如證劵法中規定,“證券市場要保持金融信息的真實、準確、高度透明”,這一類型的相關規定有效的保證了證劵市場中的各利益個人和群體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對稱,保證了信息更新的速度和公開程度。在證劵交易過程中,投資者的基本權益或者利益如果受到損害,證券法還能夠通過其不斷完善的專業調解制度,幫助投資者及時的追回損失,爭取更多的賠償。利用證券法基礎上專業調解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以及完善的證劵行業賠償機制和賠償規定,確定侵權行為,達到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的作用。不僅如此,證券法還為投資者提供了訴訟、公益上訴等制度和規定的支持和手段,減少了投資者在證劵市場中的弱勢地位,促進了市場的公平發展。(二)證券法為證券行業和證券市場提供秩序保障。證券法不僅對單個的投資者提供了保護和幫助,同時還促進了整個證劵市場和證劵行業的有序發展。實施上,證劵行業和市場中存在著諸多的亂象,如2013年,楊弈通過違法交易對巨額資金進行操作,從中獲得超額的違法利潤,其中操作涉及金額超過3個多億。這些不規范的操作行為沒有遵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更是違法犯罪行為,不僅擾亂了證劵行業正常的發展秩序,對個人或者公司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同時對社會風氣、社會治理造成了嚴重惡劣的影響。在證券法的支持下,我國公安機關部門和證監會共同努力對這一類案件進行了懲處。在這個過程中,證券法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支撐和秩序保障作用,讓不規范的行為發生時,執法機關能有法可依,切實的保護公眾利益。證券法可以說是整個證劵市場和行業中所有從業人員、投資者、企業以及監管人員行為依賴的規范,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和保障作用。有了證券法的規范和保障,證劵行業的各種行為都有了約束和震懾,違法行為的發生減少,法律執行的效率不斷地額提高,更好的實現了法律和證監會對于我國證劵市場的全面監管和引導,大力維護了我國證劵市場和證劵行業在交易過程中的正常秩序,保證了有序穩定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的形成。

三、以陳建良內幕案為例分析證券法的實際效果

(一)案件概述。陳建良內幕案是發生在2004年6月24日,在此次案件的審理和判決過程中,證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該案件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證券法在針對內幕案審理和處理上的發展和優化。該案件經過大概為,2004年6月24日,新疆屯河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非金屬材料總公司之間就股份轉讓的相關事宜簽訂了協議書,并確定將天山公司的一部分股權轉讓給中材公司,29日,三家公司就股權轉讓的相關事宜進行了公開的披露,但在此之前天山股份下屬公司的江蘇事業部的一名股東,即陳建良就股份轉讓的消息進行了主動詢問,且天山股份總公司也將其轉讓的進程以及其他關鍵信息予以了透露,最終,陳建良利用自己獲得的內部信息,以三個不同賬號和開戶人信息,在信息披露前大量交易天山股份,截止至2004年6月29日信息公開披露前,陳建良一共買入1646757萬股,賣出195193萬股,通過這一信息獲得的交易過程產生了巨大的非法收入,這種欺騙行為對其他不知情交易者而言,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而對于市場而言,則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惡劣影響。(二)案件處理。經過中國證監會針對此案件的調查,兩公司簽署的股份轉讓協議及其重要進展在依法披露前屬于原《證券法》第六十九條第二款第(一)項、第(三)項、第(七)項,第六十二條第二款第(八)項規定的內幕信息。而陳建良在信息披露前已經獲得交易關鍵信息,屬于獲得內幕信息的范疇,尤其是在獲得信息后,陳建良利用其職務之便,自行交易股票和證劵。作為當時天山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公司的副總經理,陳建良在原《證券法》第68條規定下應該屬于“知悉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因此陳建良的一系列行為在證券法的判定下應該屬于違反了,《證券法》第70條“知悉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其他人員,不得買入或者賣出所持有的該公司的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規定,除此之外,陳建良還構成了《證券法》第183條的規定的“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行為,針對其行為造成的實際損害,可以依法對陳建良處以相應的處罰。不僅如此,依據《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第4條第3項和第5條的規定,可以認定陳建良為證劵市場的禁入者,從證監會對其宣布裁決的當日起,陳建良將在五年內無法擔任任何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職務,獲得不能從事證劵業務相關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三)案件分析。從陳建良開始主動詢問內幕信息開始,其行為已經開始屬于典型的內幕交易行為,作為內部人員以及內情的知情者,陳建良利用其職務之便掌握的相關的交易信息,對尚未公開的內部信息進行了交易,其獲得的全部收益都屬于違法所得。這種內幕交易的行為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同時也是我國證監會嚴厲打擊的重大問題之一,但由于我國證券法屬于起步階段,因此在對于內幕交易行為的判定、內幕交易行為人的追究上,比較偏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追訴,而民事責任追究較少,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法院在內幕交易的民事賠償案件處理上存在著明顯的制度性障礙,造成大多數的投資者即便受到了內幕交易行為的損害,也無法及時的尋求司法幫助。可見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等行為在證劵市場中,不僅嚴重的威脅到投資者的經濟權益,造成行業亂象屢見不鮮,更造成我國在民事責任判定和處理上存在著較大的空洞,使民眾對法律形成不信任感。直到2005年,修訂后的《證券法》第76條才明確投資者可要求內幕交易侵權行為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內幕交易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證劵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對投資者而言,將造成嚴重的權益損害,且嚴重阻礙證劵市場的正常有序運行。由于我國證劵市場起步較晚,在法律制度和規范上都不健全,因此如果任由內幕交易行為發展而不加遏制,必定會造成證劵行業的惡性運行和非健康發展。在本案中,對內幕交易的判斷,最關鍵的是在于如何對內幕信息和知情人做出判斷和認定。陳建良案中,天山股份轉讓的談判事項符合證券法對內幕信息的界定,因此在其披露前屬于明確的內幕信息。而陳建良作為天山股份下屬公司的董事長,屬于《證券法》所界定的"發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陳建良通過各種手段利用知道的內幕信息在信息披露前進行證券交易,并最終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了《證券法》關于內幕交易的規定。因此證監會可以根據《證券法》第202條的規定,對其進行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等處罰。我國證券法對于證劵侵權欺詐行為的界定包括了較為廣泛的范圍,包括了虛假陳述、內幕交易以及操縱市場等行為,直到2002年,最高院頒布了《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2003年,再次頒布《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這兩個文件,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針對類似陳建良等案件的民事賠償做出了具體的、可操作性且制度化的規定,從此開始,一些地方法院開始陸續的接受關于虛假陳述、內幕行為等案件的民事賠償訴訟。相比之前的證券法規定的針對這一類案件“暫不受理”的情況,證券法的完善與發展十分顯著。雖然本案在最終的處理上以調解結束,并沒有實現廣大投資者最終期待的審判結果,但對于內幕信息違法行為的處理上,則是一次破冰之旅,對法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和象征意義,同時,也促進了之后類似案件的妥善解決,保證了證劵市場的有序發展。

四、如何提高證劵法的實際效果

通過陳建良案,可以看到我國證券法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同時也能看到在法律層面上,對于違法行為逐漸深化的打擊和處理,但我們也仍然能看到證券法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證券法如何通過重構思路不斷提高證券法實際功效和作用,對于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證劵市場的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糾其發展的核心和趨勢,表現在,證券法應該充分把握好我國當前監管和市場運行的平衡,一方面要有助于推進我國監管體系的完善和監管效果的形成,另一方面應該符合市場運行的基本需求和發展方向。因此在證券法的發展和落實過程中應該將原來嚴格的公權力監管變成適度的監管,并發動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員參與到證劵市場的監管過程中。其次要處理好金融發展和金融風險的關系,通過證券法的更新和完善,為金融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有效的規避風險的發生。最終,是要實現三大目標,即:第一,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對廣大投資者的立法保護,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做到對金融市場和證劵產品的監管;第三是實現證劵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的相互結合共同發展。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證券法也必將不斷地發展,最終形成能夠符合市場需求和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促進證劵市場和證劵行業有序發展的完整的法律體系,促進公平和效率的堅固,為證劵行業的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利民.關于完善中國證券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幾點思考[A].證券法苑(第6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杜啟順.證券法的功效分析與重構思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41

作者:曹延輝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