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與證券投資決策探討
時間:2022-05-06 03:38:44
導語:行為金融與證券投資決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金融學認為,理性行為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要對風險和收益進行檢驗。行為金融學對傳統金融學提出了挑戰,引入了心理金融學因素影響決策。本研究旨在探討行為偏差如何影響投資決策在不確定性下制定。證券投資是投資者參與投資的一種投資方式,而投資者在實際進行投資決策時,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對其決策的影響往往是并行的,并且非理性因素往往在投資選擇中的作用更為突出。因此,基于行為金融學分析投資者的證券投資行為有助于研究證券市場上的異常投資現象,有助于更具針對性地提出可能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行為金融;證券投資行為
目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以后證券市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逐步建立了包括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等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結構。但是,與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由于起步太晚,還是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而行為金融學作為一種集成了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金融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創新地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和方法來分析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和投資決策,對解釋現有證券市場中存在的金融異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視角看待證券投資行為和決策,有助于研究證券投資行為,為投資者做決策時提供參考。
一、行為金融理論
(一)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
行為金融理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證券市場上出現了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在這樣的困境下,專家和學者們開始尋求解釋證券投資行為的另一角度,即從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出發,把應用心理學、行為學與社會學進行結合,將金融理論以行為心理的視角解讀,創造了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理論修改了傳統金融學的基本假設,即人的選擇行為都是理性的。行為金融學假設投資者執行的是非理性投資行為,那么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就誕生了交易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當行為金融理論將人的心理和行為融入投資行為的研究中時,證券投資行為的研究就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為我們深入探究金融體系和金融理論提供了全新的道路。
(二)行為金融理論與傳統金融理論的區別
自創立之初,行為金融和傳統金融存在著一定意義上的區別。這些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理論基礎傳統金融與行為金融在理論基礎方面就存在著非常大的區別。傳統金融不將投資者的心理活動作為是否進行投資的依據,而是以專業的經驗數據為依據來進行相應的投資投入;行為金融則是通過投資者的心理活動和投資的具體操作來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是否進行投資投入。2.決策的風險度量傳統金融和行為金融在決策的風險度量方法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傳統的金融模式認為市場的整體變化最重要的考核方向就是資金最終流動的數據。行為金融主流的度量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的整體收益的基本概率來進行具體的量化分析,采用的是相對衡量的可能損失程度法進行相關的操作。3.決策模式傳統金融和行為金融在決策模式上的具體做法也是存在差異的。傳統金融主要通過資產整體定價評估的模式來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出決策。而行為金融相比于傳統的金融而言,有著本質的模式區別。傳統的金融投資是將投資者進行區別分類,分別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并且以此為何核心深入調整工作。而行為金融是通過重要的科學理論基礎對于投資進行整體收益整體評估為核心的運行模式。一般氛圍收益的平均回歸以及收益的連續變化,只有將兩者有效相結合,深入應用,才能使行為金融的作用最大化。
二、行為金融理論與證券投資決策偏差
由于行為金融假設人的行為是非理性的,因此人所做出的投資行為也是非理性的,這就導致了資產的實際價值與價格分離的狀況。同時,在非理性因素的印象下,人們實際的投資行為也會同理性預期行為發生巨大的偏差。通過學者們的長期研究,發現人在心理的影響下,投資行為會出現如下的幾種偏差行為。
(一)過度自信
從科學研究的結論來看,人們在對遇到極度困難的問題做出決策時,人們的決策會出現過度自信的現象。人們往往會過度估計自己的決策的正確性,對自我的預期值往往會高于自己實際完成某項事情的能力。而當事情的結果不如人們的預期時,人們卻不會把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原因歸結于外部因素的影響結果。人們在面臨決策時出現的對自我認知的這種偏差導致人們在做出證券投資決策時,過度依靠自己的直覺,從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這在無形之中導致投資決策中的風險增加。
(二)羊群效應
研究發現,在社會群體中,個人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符合主流認知的行為方式,也就是每個個體因所處環境的不同,其后天行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在證券交易市場上,人們的從眾心理也有著明顯的表現。投資者在未知的情況下,會根據大眾的選擇來決定自己的決策。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發現只有你一個人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決策,即使你的答案是正確的,你的內心也會感到不安。相反的,如果你做的決策與其他人一樣,即使大眾的決策未必是正確的,你也會感覺放心,因為一旦發生損失,并不是你單獨發生損失,而是大眾的集體損失,這也是心理補償的一種體現。
(三)過度反應
眾所周知,證券市場中的股票價格是買賣雙方供求力量的博弈,因此,投資者的行為影響著股票價格的變化。當人們對證券市場上的價格存在過度反應行為時,就會使得證券的實際價值與價格發生偏離。比如,如果人們集體對于證券市場都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就很有可能導致證券市場的價格要高于實際的價值。而如果人們集體對證券市場都呈現出消極悲觀的看法,那就很有可能導致證券市場的價格要低于證券市場的真實價值。正因如此,人們對證券市場錯誤的心理判斷,也使得證券市場的價格有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化和波動。
(四)動量效應
動量效應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于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一般認為該股票在未來也將獲得高于其他股票的收益。也就是說,在較短時間內價格上漲的股票可能會持續其價格上漲的趨勢,而價格下跌的股票在短時間內也將會持續其價格下跌的趨勢。這就反映出,在動量效應的作用下,證券市場上價格就擁有如同物理學中物體所具有的慣性,一旦某只股票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信號,那么這只股票就很有可能繼續其上升或者下降的勢頭,使得投資者對股票的投資產生錯覺。舉例來說,投資者買入一只股票之后,股票的價格上升,即使股票的價格達到了投資者預期的收益率水平,即使股票的價格已經偏離了股票的真實價值,但是動量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很有可能認為該股票仍然會繼續上漲,因為任何投資者都不會拒絕其期望以上的額外收益,這就導致投資者會繼續持有該股票。而繼續持有該股票的后果,最后賣出該股票的收益率很可能達不到之前心里的預期收益率。
(五)處置效應
投資者對于自身的投資決策有信心,甚至過度自信,在處置效應理論中,一旦出現損失,投資者往往會產生過分厭惡的情緒,在態度上有極大的轉變,那么這一種心理是在投資者當中經常能預見的一種心理,但是這樣也會造成投資認知中的偏差,即投資者趨于過長時間地持有正在損失的股票,而過快地賣掉正在盈利的股票。處置效應是資本市場中一種普遍存在的投資者非理性行為。
三、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證券投資分析
(一)反向投資
反向投資策略是行為金融理論較為成熟的投資策略,也是投資人實行的戰略之一。這主要源于人們對信息過度反應,基于投資者心理的錨定效應和過度自信特征。探究反向投資策略的內涵,反向投資策略的核心就是“反其道為之”,即利用公民對股票信息的敏感程度,依據股票投資者的錨定效應和過度自信心態,對大眾不看好的股票進行反向投資,實際上本質上是對自我認知偏差的修正,人們通過修正行為最終實現獲利。然而,反向投資戰略的實施是有條件基礎的,即該戰略決策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投資行為基礎上。投資者在實際進行投資決策時,決策的依據往往更依據股票近期的價格變化,而對近期價格做出過度的反應,而忽略掉股票長期的變化趨勢。
(二)分散時間投資策略
分散時間投資的策略是指投資者在不同年齡段投資的深度的是不同的,例如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會增加自己的風險性投資,而在年老的時候減少自己的風險性投資,這是因為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承擔風險的能力是不同的。年輕的時候,由于有更多的時間,勞動力正處于充沛時期,自我價值創造的機會更大,因此更愿意接受那些高風險與高收益的產品。但隨著人步入晚年,勞動力下降,疾病纏身,自我價值的經濟實現減弱,就越不能接受本金的損失,因此會更傾向于那些風險低的投資產品。因此,在投資策略的選擇中,依據年齡劃分投資群體的背后反映的是時間因素在投資策略選擇中的作用,即時間的分散化對證券投資的選擇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設立止損點
設立止損點是證券交易中非常重要的避免損失的一種操作方法。即如果股票價格的變化超過了投資者設置的下降幅度的底線,那么投資者應該立即將該股票出售出去,以防止價格繼續下降而給投資者帶來的無法挽回的損失。通過設立止損點,投資者可以把自己的損失控制在一定限度上,同時也能避免損失的繼續擴大。避免由于投資者的行為的不作為而使得投資者遭受到更大的損失。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投資者建立止損點,可以幫助其避免損失擴大化,避免因自己的行為認知偏差而發生更大的損失,同時,及時止損的同時對于投資者來說,也能保護其資產的安全,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獲利。
四、證券投資的對策與建議
(一)靈活機動的執行投資策略
眾所周知,證券市場是非常復雜,人人參與其中,人人都掌握著證券市場中的某一部分消息,但是沒有人能做到縱覽全局,但是即使現實如此,由于人類具有的過度樂觀和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們會過度依賴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并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信息是獨一無二的,并據此做出自己的投資決策。由于人心態的復雜性和個體的異質性,導致證券市場上的價格變化萬千。因此,作為投資者,我們更應該靈活機動地實行我們的投資決策,在市場的變化與我們的預期不同時,我們應該及時止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防范風險。
(二)投資策略多元化與差異化
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我們,投資組合應該盡可能的多元化和差異化,這樣才能規避非系統性風險,即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由于人與人心理認知與心理偏差的不同,我們所形成的心理預期也不同,因此選擇股票時,我們要克服心理偏頗所帶給我們的投資假象,我們在投資的時候,要更加理性,不能做孤注一擲的幻想者,而是要跳脫出固有的思維,合理搭配自己的投資組合。合理規劃,克服人性的貪念與欲望,在自我風險可承受的范圍內獲得投資的收益。而將投資組合盡可能地差異化和多元化,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夏中澤.行為金融學視角下的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J].中國商論,2020(18):64-65.
[2]王碩一.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分析[J].中國商論,2019(08):47-48.
[3]鄭中華.股票型基金的主動性投資風格、行為選擇與市場波動[D].中央財經大學,2015.
[4]王少斌.基于高頻數據的投資者交易行為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5]那涵坤.行為金融理論下的證券投資策略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08):8-9.
[6]高熒.基于行為金融視角的中國基金市場羊群效應研究[J].現代商業,2013(15):32-33.
作者:馬瀾芯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 上一篇:新金融工具準則債券投資研究
- 下一篇:金融中心建設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