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證券業務風險監管

時間:2022-07-02 04:53:39

導語:談論證券業務風險監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證券業務風險監管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本次歐債危機嚴重擾亂了全球金融秩序,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重創,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風險管理在證券公司的發展具有現實和指導意義。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一、證券公司風險來源

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很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文獻如,金福壽(1999)從業務種類角度出發把風險分為證券承銷風險,重組并購風險,自營業務風險,經紀業務風險,業務創新風險,管理風險和人才流失風險。張鴻羽、彭中明等(2000)認為,中國證券公司風險來源主要有:行業特點構成的風險因素;市場要素不成熟構成的風險因素;證券公司經營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抵御風險能力不強以及證券行業本身的高風險特征構成的風險;政策性因素、業務廣度狹窄、外部約束弱化等構成的風險。楊鴻(2001)指出券商的資產特性和業務特征決定了券商所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是市場風險。姜國芳(2000)年指出,證券公司的風險主要表現為財務風險和證券公司經營行為風險。宋光輝(2000)認為,證券公司風險主要來源于資產流動性業務定位、人員流動、信息管理和制度執行等方面。畢秋香、何榮天(2002)按照證券公司風險來源的特征將證券公司面臨的全部風險劃分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五大類。帥寧(2005)認為控制權性質構成不合理、內部權利制衡機制缺失、缺乏必要的控制權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監督是證券公司風險管理失控的主要原因。肖新華、劉冬榮(2009)以證券公司自營業務為著眼點,分析得出由于宏觀經濟環境,政府的制度政策及證券公司自身的經營狀況等各方面因素使其面臨著政策法律風險、證券市場風險、經營管理風險、操作風險、交易方式風險、決策風險等六大類風險。謝勝強等(2009)以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間南方證券等39家券商違規事實為樣本,運用因子模型從實證的角度對我國證券公司真實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因素量化成歷史因子、人物因子、監管因子、投資風險因子、治理缺失因子、盈利缺失因子和融資路徑因子等七大因子,從而得出風險的來源。李子煜(2009)認為,隨著業務的發展,證券公司的發行風險可以細化為等待風險、定價風險和促銷風險涉及信息安全、知識產權、隱私權、數字簽字和認證等許多法律問題的新興風險。

二、證券公司內部控制與治理的相關研究

曾欣(2000)運用委托-理論分析了證券公司的內部和外部治理結構缺陷,認為在內部風險控制方面除建立法人所有權、股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的運作機制外,還應在激勵機制方面引入經理層預期報酬激勵機制。針對這一問題,劉增學、張欣(2002)認為證券公司應建立股權激勵模式以有效解決內部控制問題。而祝雪茄,崔新園(2003)通過研究發現由于我國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建設起步較晚,在制度建設上還存在著管理理念未立足于公司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上等問題,亟待加強和完善,提出了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設風險評估和管理體系等建議。孟焰、孫麗虹(2004)則結合我國證券公司在經營上暴露出的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不健全、缺乏現代企業三權分立的管理監督機制等問題,提出了應加強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樹立內控優先的理念,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強化以董事會為中心的內控組織等對策建議。陳共炎(2004)提出證券公司存在經營管理重點錯位、內部控制意識薄弱、無視政策及市場風險違法違規操作等問題,并提出了應培育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和加快公司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若干建議。趙玉華(2004)探討了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即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對證券公司基本業務中的操作結算風險、技術風險、內部失控風險的防范與控制。王學峰(2007)結合內部控制的國際慣例和中國證券公司的實際情況,從證券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構成要素及控制目標、控制主體及層級、控制客體與范圍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從而為我國證券公司構建了較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陰秀生(2008)從新的視角出發,他認為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業務由單一的證券買賣向復雜金融資產轉移業務發展,金融資產品種結構和期限結構的變化以及業務多元化使得證券公司風險結構更加復雜化。在新會計準則條件下通過對金融資產轉移過程中金融資產分類以及資產和收益的確認和計量可以比較有效地反映證券公司風險資產組合管理業績。岳云飛、黨君鵬(2009)從兩方面分析了這一問題。

1.我國證券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經紀、承銷、自營三大傳統業務領域,業務內容趨同,尚未形成適當分工,應在以后的發展中應依靠依靠多樣化的業務經營,有效分散風險。

2.很多回報率高的投資項目往往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因此應該嚴格控制自營業務占總資產的比重,擴大中間業務所占的比重,控制好投資比重爭取以相對較小的風險獲取較大的盈利。史明坤(2010)認為應促進金融理論和IT技術的應用,將國際證監會組織的資本充足率、框架模型、VaR模型、壓力測試和敏感性分析方法等廣泛應用到我國證券公司中。并綜合運用信息技術,依托原有的信息平臺,建立風險控制平臺,實行遠程實時風險監控,以防范風險和加強內部控制從而建構一個科學有效、功能齊備的綜合性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劉增學(2010)指出在努力推動業務發展時,要控制好各項業務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也就是正確處理好業務發展和公司風險承受能力之間的關系,從而做好內部控制。

三、證券公司風險預警指標及系統的相關研究

景睿(2000)采用模糊數學中綜合評價的最大貼近度法對其所建立的證券公司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進行量化,并提出了具體的預警方法。劉增學等(2004)構建了證券公司風險預警指標監控表,期望各證券公司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確定各指標的預警系數及風險預警總系數,以建立更為有效的風險控制預警監控體系。楊麗敏等(2006)運用基于數值優化的方法(L-M算法),構建了投資銀行風險預警指標評價體系,并通過BP神經網絡模型對檢驗樣本進行了預測判別,結果顯示出神經網絡模型對我國投資銀行風險具有較強的預測能力。封思賢(2006)設計了一套反映證券公司風險的預警指標體系。該預警體系預先設定風險的4種狀態,根據其提供的方法可計算出各項風險指標的分數值和公司整體風險的分數值,然后對照預先確定的風險狀況表,就能清楚知道公司的風險狀況處于什么等級,主要是哪些指標風險較大,因而就能及時進行風險控制。南鳳蘭(2007)在方法論上進行大膽探索,創設了灰色模糊馬爾柯夫狀態轉移概率矩陣并以此對證券公司的未來風險狀態進行預測。但只是一種方法的探索,其在文獻最后對該方法的運用提出了研究展望。俞時權、胡翠華(2008)通過對我國證券公司風險管理的業務、技術問題分析,給出了風險管理技術方法的雷達網狀圖,提出了我國證券公司風險管理BI系統設計框架,并對系統建設中數據格式的標準化、邏輯模型設計、自適應性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武昊威(2010)指出1.由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外部效應,證券公司的安全性也是一種公共產品,證券公司的內部風險管理必須接受外部監督。2.證券公司有可能在內部盈利動機的驅動和外部市場競爭壓力的迫使下承擔過大的風險,這樣,需要來自于外部的力量對證券公司內部風險管理進行監督和約束。他從這兩點出發,建立層次分明的外部監管體系。尹蘅(2010)分析了發興銀行交易員科維爾交易欺詐的案例,該銀行在發現苗頭后迅速采取了系列措施,并在發現巨虧后,迅速成立了應急小組,并做好了與政府監管機構的及時溝通匯報。同時,迅速成立專案調查小組,樹立公開、透明的形象,避免出現投資者恐慌。對我國的證券公司而言,應當建立風險管理的應急措施,以便在出現風險時能夠有效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