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業務創新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8 10:10:00
導語:農村金融業務創新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缺失分析
1.1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缺失
從農村金融組織機構來看,機構形式單一,數量不足,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錯位。由于國家的金融機構定位安排,使得正規金融形式單一且機構的覆蓋率較低,業務服務不到位。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品種匾乏,主要集中在糧棉油的購銷儲活動范圍,支農力度不足;中國農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業務定位轉向城市及經濟發達區域;農村信用社“一枝獨秀”,勢單力薄,難以支撐整個“三農”的金融需求;郵政儲蓄又不斷從農村吸儲資金但又不能用于農村經濟發展。正規金融的缺位,使得內生于農村經濟的非正規金融如民間借貸擠入農村金融市場,盡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研究報告,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正規信貸機構的四倍。
2.2制度供給缺失以及農村金融機構功能弱化
從金融制度供給角度來看,我國農村金融確實存在金融供給的總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區性差異大等特點,但仍屬于制度供給缺失所致。由于農村金融市場發育遲緩,存在著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所說的金融抑制,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陷入“雙抑制”怪圈。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及體制的變革都是沿襲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的結果,存在嚴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給不足的表現,這與我國“以農養工,以農養城”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導向是分不開的。從表象上看,我國農村金融抑制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供給型金融抑制,即農村金融機構少、資金量小,供給總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低,貸款難以及民間金融“擠出效應”等。三是供需結構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機構以存貸款業務為主,保險、證券、信托、、結算等業務極少。
2金融機構產品與服務創新的功能界定
2.1農戶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戶為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農民的金融需求。研究發現,中國農戶的金融需求現階段表現為:道義小農和理性小農并存,生產性資金需求與生活性資金需求并存,“舒爾茨一波普金命題”在我國成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戶傾向于單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其貸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較高。由于非生產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農業生產性需求凸顯出來,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農業生產性借貸需求和農業生產性借貸需求結合在一起,中國農村的生產性借貸需求呈上升趨勢。而經濟發達地區,農戶的資金需求是收入等級越高的農戶,其遠離農業生產的程度越高,經營性資金需求加大,綜合的金融需求、與城市趨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現。
2.2農業金融需求
農業金融需求,是指現代農業在生產、經營、加工和流通等各環節中,其生產和經營主體(包括農戶和各種農業組織)所產生的金融需求。從廣義上說,現代農業的價值鏈不斷延長,正逐步呈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管理、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根據。農業產業鏈向產前、產后和流通領域不斷延伸,種養加工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各環節不斷整合,新農業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業金融關聯市場。農業金融需求可以按照農業生產過程劃分的生產性農業金融需求和經營性農業需求;按照需求主體劃分,分為農戶的生產性金融需求和農業組織的生產經營性金融需求;按照農業組織形式的類型,可以劃分為農產品初級產品——種植、養殖業的金融需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以及多種經濟形式聯合體的金融需求。3.3農村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需求泛指農村地區及縣域經濟區域性的各種個體和組織的金融需求,他們包括一般農民和種養專業戶、鄉鎮企業務工人員、農村經濟組織、鄉鎮工業及建筑企業、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承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需求的社會管理機構等。隨著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金融需求呈現這樣的特點:縣域經濟發展使商業金融客戶群體不斷擴大,金融需求層次不斷提高。目前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縣域創造的GDP也占全國的50%。民營經濟、特色經濟、板塊經濟、勞務經濟等多元化經濟發展形式出現,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出現集群化特點,農業和非農業分離的格局開始打破,城鄉交融的格局開始形成,這一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現了多元化、差異化的特點。同時,在相關領域又形成一個與“三農”密切關聯又相對獨立的龐大產業市場,商業性金融資源潛力非常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與產品創新要求也很高。
3以實現金融功能為目標加快金融創新
3.1必須解決創新的動力問題
在現有農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應引入競爭機制,在市場定位中解決好商業化運營的高盈利模式和“支農”的低盈利模式的社會功能矛盾問題。況且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及在亞洲獲得成功的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證明了農村金融市場不是沒有潛在市場前景。同時,要完善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農村新型村鎮銀行、貸款機構及社區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為金融創新提供保證。
3.2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投融資體制
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對投融資商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特征,不同階段、不同人口群體、不同產業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由此導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應該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業性”農村金融體系,農戶就可以通過政策扶植維持簡單再生產,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實現初級層次的擴大再生產,在商業性金融的競爭條件下,真正具備經營能力的農戶可以實現高級層次的擴大再生產。
3.3解決好農戶信貨抵押的問題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險、衍生金融產品等方面探索創新,如農業保險、租賃、期貨、銀行卡、理財以及代收代付等業務,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在新一輪的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規的規范與指引,完善金融監管職能,保持農村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張麗.完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J].濟南金融,2005,(9).
[2]黃坤.農村金融體系改革:金融功能觀視角下的反思[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3).
[3]董玉華.“三農金融”:組織異質化農村金融研究,2007,(10).
[4]王赟.優化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探析[J].經濟問題,2007,(2).
摘要:農業相對于工業和服務業來說,它的資金使用有這樣的特點:資金規模較大,資金周轉周期長,資本回報率低。也就是說,農業是一個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低的部門。目前,在中國農村金融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的功能并不能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弱化了農村金融對“三農”問題的支持。
關鍵詞:農業;金融業務;“三農”建設
- 上一篇:資本結構理論分析論文
- 下一篇:大國崛起金融問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