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的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優化
時間:2022-12-05 03:19:00
導語:資產證券化的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2005年12月15日國家開發銀行首筆資產證券化的試點進入了發行的階段開始,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作為專門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實體特殊目的機構SPV(SpecialPurposeVehicle)在該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從當前國際上資產證券化的實踐看,SPV有三種形式:(1)公司型SPV,即以公司形式存在的SPV,或稱SPC(SpecialPurposeCompany);(2)信托型SPV,即以信托形式存在的SPV,或稱SPT(SpecialPurposeTrust);(3)有限合伙型SPV。目前學者的觀點大都認為特殊目的信托(SPT),為最佳模式,主要理由有:風險隔離,避免雙重征稅,與我國現有法律制度相融等。本文借鑒國外相關法律制度并結合我國國情,對SPT在實行中遇到的兩大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具體的立法建議。
一、信托型特殊目的機構(SPT)在我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一)基礎資產讓與性質認定不清
SPT結構中財產隔離機制的本質是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依據基本信托法理,信托一經設立,信托財產即與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固有財產相區別,不受委托人或受托人狀況的變化、甚至來自于破產的影響。因此,基礎資產一旦設立信托進行證券化,其所有權和處分權就不再屬于原始權益人,而是屬于SPV,這是SPV得以安全地發行信托受益權憑證的基礎。但我國《信托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該條文的定義有違信托的本質?!拔小币辉~非但沒有揭示出信托的本質屬性,而且混淆了信托與行紀、等法律關系的界限,是不科學的。
(二)信托受益權證書的流通受阻
信托受益權證書的流通存在著信托資金的招募和證書的流通方式兩個問題。信托資金募集方式目前在我國被限定為私募?!缎磐型顿Y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信托機構募集資金不得通過報刊、電視、廣播和其他公共媒體進行營銷宣傳,且每個集合信托計劃的投資人不得超過200人。這大大限制了信托資金的募集渠道和數量。
另外,對SPT信托受益權證書的性質認定不清也導致了其流通方式出現問題?!缎磐蟹ā访鞔_了兩點:一是信托受益權可以分割;二是信托受益權可以流通。然而《信托法》未賦予信托受益權證書以有價證券的性質。導致受益權證書不能使用證券通常采取的承兌、貼現、交易、贖回等方式,而它自己又沒有一個統一、高效的交易市場。這極大地阻礙了收益權證書的流通。
二、對SPT在實踐中所遇問題的法律分析
(一)對性質不清問題的探討“信托財產權”概念的引入
鑒于基礎資產讓與性質不明確導致在實踐中走入許多誤區,我國立法首要目的就是明確性質,引入“信托財產權”概念,摒棄“委托”觀念。
“在英美法學家看來,將信托的本質理解為受托人和受益人對信托財產分享所有權,在理論上絲毫無不妥之處,即針對同一的信托財產,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財產權”,而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財產權”,于是乎,“所有權的某些屬性即法律上的所有權屬于受托管理人,而另一些屬性即衡平法的所有權屬于受益人”。但是,在大陸法系領域內,如何認定信托權利的法律屬性則面對著不可逾越的法律障礙,即“一物一權”原則的限制。因而在引進信托制度的過程中,大陸法系的國家或者地區的立法均籠統地規定轉移信托財產的財產權,并回避了所轉移財產權利的法律性質,尤其是沒有明確規定信托財產所有權的歸屬。而我國《信托法》更是將“信托”定義為:“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應當說,這樣的規定違背了英美信托制度的本質,延至特殊目的信托機構(SPT)中更加違背了“真實交易”的要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以為可以批判性地向日本信托法借鑒。1923年1月1日施行的《日本信托法》第1條便明文規定:“本法所稱信托者,是指實行財產權轉移或者其他處分,使他人依一定目的而管理或者處分其財產”。這里的“財產權轉移”比我國立法中的“委托”更好地體現了信托制度的本質。但美中不足的是,日本法學界通常將此處的“財產權轉移”解釋為其結果是“使受托人取得了信托財產的完全所有權成為所有人,而受益人則擁有向受托人要求支付債權的權利”。這與信托的本質仍然存在差異。而筆者以為在引進SPT時,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保持信托法律制度固有本質的前提;二是結合中國的特有國情。所以,我們可以借鑒日本信托法中“財產權”一詞,但賦予其新的內涵:“信托財產權”作為民商權利家族中的“新成員”,在性質上是一種物權與管理權組合而成的新型權利,在內容上具有信托權和受益權的復合性。對此內涵,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理解:
首先,信托財產權的基本屬性在于其屬于物權范疇。因為:其一,特定的信托權利人所享有的信托財產權面對的是包括信托法律關系的其他各方當事人在內的所有不特定的義務,具有排他性;其二,信托財產權作為物權是以信托財產為客體的,同一信托財產上并存著受托人的信托權和受益人的受益權;其三,信托財產權作為物權的具體種類,其權利內容可以歸納為支配權能,即權利人立足于相應的物質利益需求而支配信托財產。但受托人與受益人各自支配信托財產的側重點有所區別:受托人支配信托財產時強調的是利用信托財產,因此,權利內容包括著占有、使用和處分;而受益人支配信托財產則是著眼于信托財產的歸屬,因而其受益權的內容是獲取信托收益。
其次,信托財產權同時又具備管理權的性質。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內容日益豐富多彩,其實現方式亦不斷創新,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相應地,逐步形成了以專門為他人管理事務或者財產為職業的行業和以完成專門的管理職能為內容的獨立權利,即管理權。目前的民商法理論尚未將民商管理權作為獨立的權利類型加以研究,但是,此類管理權在民商法領域內早有存在,例如:監護人的監護權、受托人的受托權往往包含著為被監護人或委托人管理財產或管理事務的內容。伴隨著商事活動的發展,管理商事財產或者商事事務的獨立活動在公司或者企業的經營管理、專業理財、專業投資、專業運輸中的理貨等經濟環節中已是司空見慣,因此有必要按照權利的內容和作用形式賦予管理權以獨立的民商權利的法律地位。信托財產權恰恰是此類管理權的具體類型之一。
再次,信托財產權的內容具有復合性,它主要是由信托權和受益權組合而成。受托人的信托權立足于其直接管理和支配信托財產的法律地位,強調該項權利的功能在于實現信托財產的有效利用并獲取收益,因此信托權的核心內容體現為一種財產管理權。而受益人的受益權是與受托人的信托權相對應的另一權利,其性質屬于請求權。根據“非同一說”觀點,請求權包括物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此處的受益權明顯屬于前者。綜上所述,“信托財產權”是基礎資產經發起人移轉至受托人之后形成的權利。按照財產利益與財產歸屬分離的“二元論”思想設計信托財產權、確認其物權和管理權的雙重法律屬性并賦予其組合性權利內容梢愿浞值厥迪諷PT的風險隔離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務我國的信托制度,推動社會經濟的多樣化發展。
(二)對建立資金信托二級市場,促進信托受益權證書的流通問題的探討
二級市場(Secondarymarket)是有價證券的流通市場,是發行的有價證券進行買賣交易的場所。建立資金信托二級市場,有利于建立SPT運作的市場機制,有利于規范其監管。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促進資金信托二級市場的立法完善:
1.合同金額的標準化。《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信托投資公司集合管理、運用、處分信托資金時,接受委托人的資金信托合同不得超過200份(含200份),每份合同金額不得低于人民幣5萬元(含5萬元)?!睆膶嶋H看,200份的上限意義不大,均被各信托產品通過分次發行所輕易規避。為推進信托產品的標準化,可取消合同總量與合同金額及各信托公司據此做出的遞增金額限制,統一規定合同標準金額。
2.信托受益權證書的證券化。我國《信托法》沒有在受益權證書是否屬于有價證券這個問題上做出明確規定。筆者以為可以借鑒日本信托轉讓的經驗,承認受益權證書的有價證券性質,采用受益證券作為轉讓載體,并可依投資者要求采用記名式或不記名式。根據《日本信托法》,受益證券上僅須記載標記、號碼、信托條款、受托者的商號、受益者的姓名或名稱(記名式受益證券)、票面金額并由代表董事簽名。這較之以信托合同為載體的轉讓簡單得多。
三、完善我國SPT制度的立法建議
(一)明確“基礎資產讓與”的性質,在《資產證券化法》中規定如下條款:
“本法所稱信托者,是指實行財產權轉移或者其他處分,使他人依一定目的而管理或者處分其財產。”并在法律解釋中明確規定“財產權,是指受益人享有財產的受益、處分權,信托人享有財產的占有、使用權”。
(二)促進資金信貸二級市場建設,在《資產證券化法》中規定如下條款:
1.“信托投資公司集合管理、運用、處分信托資金時,接受委托人的資金信托合同數量不限,每份合同金額為1萬元?!?/p>
2.“信托投資公司采用受益證券作為轉讓載體,可依投資者要求采用記名式或不記名式。記名式受益證券上僅須記載標記、號碼、信托條款、受托者的商號、受益者的名或名稱、票面金額并由代表董事簽名?!?/p>
四、小結
資產證券化看似是一種經濟金融行為,但從法律角度來說卻是一個法律過程。健全的法律制度促進了證券化的發展,而如何兌現“破產隔離”又促使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目前資產證券化在我國正嶄露頭角,未來它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巨大、潛力無限,但必須建立起相關的法律機制加以引導和規范。在SPV三種類型的比較中,SPT最適合我國國情。而且我國法律實踐已奠定了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基礎,通過設立SPT原始權益人轉讓信托權益的方式,應該可以在中國現存的法律體系下實現資產證券化。筆者相信,在上述相關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的前提下,資產證券化必將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健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