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創新與金融結構探討
時間:2022-01-04 09:17:02
導語:資產證券化創新與金融結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前時期,資產證券化創新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此種融資方式的應用能夠使得商業銀行進一步對市場型業務予以拓展,并保證市場主導型結構可以逐漸形成。雖然整個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但是相關的金融體系并不是非常穩定,由此可以得知,資產證券化創新、金融結構暫時并未實現良性互動。眾所周知,金融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市場主導型結構成為主要方向,然而金融穩定仍舊依賴商業銀行,這就使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速度難以加快。從我們國家的現狀來看,面對資產證券化創新必須要展現出較大的包容,并要完成好制度設計工作,將其功能邊界予以明確,在確保金融穩定的基礎上構建起可行的監管框架。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金融結構變遷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資本市場的變革逐漸興起,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金融業務融合、資產融資證券化,在這當中,大家關注的重點放在了資產證券化上。在美國,資產證券化對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是明顯的,金融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尤其是金融結構變革使得原有的金融要素重新進行整合,并對經濟增長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學術界、實務界對資產證券化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然而資產證券化創新并未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相關的研究工作還需深入展開,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對金融結構變遷產生的推動作用是較大的。我們國家正在推進資產證券化創新,其發展速度是較快的,對現行金融體系結構也帶來一定程度影響。而要保證此項工作具有實現,必須要對資產證券化能夠起到的引導作用展開深入探析,了解其具體的功能,以及對金融體系改革產生的促進作用,以期使得資產證券化可以保持穩定的發展。
一、資產證券化的創新背景:商業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需要
從金融結構變遷的角度來看,資產證券化創新起到的作用是明顯的,而要對此有確切的認知,必須要對資產證券化的整個發展歷程有切實的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出現了失業率大幅增加,通貨膨脹更為嚴峻的社會問題,為了能夠應對通貨膨脹,美聯儲對基準利率進行了提升,然而這個做法必然導致市場利率隨之提高。另外來說,《Q條例》對存款利率上升會產生限制作用,如此就會出現市場利率出現較大波動,但是存款利率卻無法隨之調整,帶來的結果就是機會成本明顯加大,大量的銀行存款進入到資本市場當中,以期使得機會成本損失能夠切實降低,這即是常說的“金融脫媒”。此種現象對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存款業務會受到很大沖擊,具有的市場競爭力也會變得較為低下。此外就是資本市場擁有了較強的融資能力,其在融資結構當中所處地位大幅提升,商業銀行的地位則明顯降低。為了能夠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商業銀行展開了資產證券創新,以期使得流動性能夠重新盤活,進而保證地位更為穩固。然而想要實現資產證券化創新,二級市場的作用必須要充分發揮出來,這就要求信貸資產二級市場的構建應該要加強,政府中的相關機構應該扮演好投資者角色,這樣可以使得商業銀行真正實現資產盤活,并保證資產證券化創新能夠獲得更為現實的基礎。在1968年,過手證券正式發行,這就標志著資產證券化創新拉開了序幕。此種模式的應用對商業銀行發展能夠起到推動作用,使得流動性困境能夠切實解決,而且業務拓展也更為順利。對創新動力予以分析可知,商業銀行在對資產證券化創新予以實施時,關注點并非是盈利、規避管制,其是將流動性的實際需要作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對資產證券化創新予以實施后,商業銀行可適當調整資產結構,使得融資困境切實消除,如此就可保證自身的發展更為穩健,并在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從資產證券化創新剛剛開始時,金融脫媒已經對商業銀行產生較大以影響,使其業務經營受到沖擊,資本市場的創新也在深入展開,其在融資結構當中所處地位得到提升,而這就導致商業銀行的相關業務難以有序展開,尤其是業務空間變得較為狹小。然而資產證券化實施則使得此種情況發生改變,商業銀行具有的競爭力逐漸恢復,尤其是二級市場建立起來后,市場型業務也就能夠順利開展。此種變化的出現也就意味著市場主導型結構轉變成為了主要的發展方向。
二、“銀行主導型”結構向“市場主導型”結構的轉變:基于資產證券化創新的思考
(一)基于市場化的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從資產證券化創新流程談起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正在積極對市場型業務進行拓展,而資產證券化則能夠提供所需的平臺,而要想要保證平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一定要將流程創新做到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中,占比最重的是存貸款業務,當持有貸款到期之后方可帶來一定的利潤。此種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流動性收益是非常少的,貸款利息則是主要的收益,所以說,傳統業務帶來的影響是較大的,特別是盈利渠道過于單一,而且拓展難度較大。資產證券化屬于全新的業務模式,其就是要將貸款的二級市場切實建立起來,商業銀行利用貸款轉讓就可使得流動性收益大幅增加,而且風險也能夠實現轉移。具體來說,由業務經營來說,采用此種模式能夠促使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出現明顯改變,批發性融資成為了重點,可通過多個渠道來獲取流動性。從傳統業務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想要獲取流動性的話,唯一的途徑是負債方,然而在對“發起-分銷”模式予以實施后,還能夠從資產方出來獲取流動性。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可對貸款進行“出售”,如此就能夠使得非流動性資產轉變成流動性資產,由此可知,此種模式能夠確保商業銀行從更多的渠道中獲取流動性,業務平臺自然就能夠真正實現拓寬目的。由盈利渠道來說,傳統的是凈息差模式,對此種模式進行分析可知,其對信貸資產規模的依賴度是非常高的,如果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盈利水平也就會切實提高,然而存在的弊端就是盈利來源、風險敞口顯得非常集中。將“發起-分銷”模式予以實施后,商業銀行擁有的非流動性資產就能夠獲得二級市場,如此就可保證資金配置期限真正呈現出多元特征,而且市場定價目的也能夠切實達成,價差盈利成為主要的模式。在對此種模式加以運用后,商業銀行的角色出現了轉變,信貸資產在這里處于中轉狀態,商業銀行通過價差就能夠實現獲益目的,由此可知,這種模式能夠使得商業銀行擁有的盈利模式更為多元。由風險管理角度來說,傳統模式屬于跨期分擔機制,簡單來說,資本金、存款人、撥備覆蓋率、損失準備金均屬于分擔主體,大部分的風險都由商業銀行來進行承擔,因此說,信貸資產的監管必須要予以加強,除此以外,資本金或是準備金的計提也要做到位,這樣可以使得可能出現的風險能夠有效解決。
(二)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空間的壓縮:一種新型市場化融資中介
從理論角度來說,商業銀行具有的核心功能為資金融通,傳統業務模式則能夠確保這個功能切實展現出來。商業銀行在對資產證券化予以實施時,切實展開創新能夠保證自身地位更加的穩固,而且可以保證市場型業務在更大的空間中發展。經過長時間發展之后,資產證券化有了明顯的轉變,其呈現出獨立性、實體化,導致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受到明顯的擠壓,導致此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就是資產證券化本就是市場型融資中介,其具有的核心功能和商業銀行是大致相同的,而且業務細節同樣相似。比方說,商業銀行主要是通過短期存款來實現融資目的,然而在創新持續展開之際,市場融資工具出現明顯的變化,主要呈現出短期化特征,這就使得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這對商業銀行產生的沖擊是非常大的。由資金用途這個角度來說,商業銀行在展開資金配置時的依據是信貸資產,或是實體資金投入,這些方式和商業銀行開展的信貸業務在本質上并不存在明顯差異。
三、結束語
由上可知,資產證券化創新能夠使得商業銀行順利對市場型業務進行拓展,并對相關業務產生直接影響,使得市場主導型結構逐漸構建起來,如此可以使得金融效率有明顯的提升,然而金融體系卻無法保證是非常穩定的。為了使得金融穩定能夠得到有效維護,商業銀行可以將傳統融資進一步加強,必須要將市場主導型結構切實建立起來,相關人員要對此發展趨勢有正確的認知,尤其要保證商業銀行具有的主導作用真正展現出來,同時要將監管切實做到位。從融資中介的角度來說,資產證券化必然是發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其功能發揮邊界可以更加清晰的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李佳.金融結構變遷與銀行資產證券化發展:影響機制及經驗證據[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9,34(01):67-82.
[2]李佳.資產證券化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結構變遷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30(05):72-82.
[3]黃曉衛.金融市場結構平衡與優化:資產證券化的創新[J].商業研究,2005(15):171-173.
[4]劉鷺.論資產證券化與我國金融結構的優化[J].蘇州大學學報,2003(02):37-40.
作者:曹晗曦 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 上一篇:金融電子化對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的應用
- 下一篇:嵌入式計算機在電力設備監測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