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有效課堂探索

時間:2022-09-09 03:04:17

導語:初中政治有效課堂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政治有效課堂探索

一、情景教學與理性思考能力并重

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創設相應良好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通過改變不良情境來抑制和消除學生的消極情感,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引導學生借助虛擬的情景進行理性思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具體可感的情境,及時引發學生對自己在該情景下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進行思考,并指導學生用理性認識去安排生活、觀察社會,實現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例如,在學習《兩代人的對話》時,我給學生講了“蘇格拉底教人辯論”的故事,還引用了大文豪莫泊桑的名言“沒有兩個人的鼻子是相同的”,來引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自己處理與長輩之間的關系時的理性思考。接著讓學生表演了課本劇“小新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小品表演來重現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促使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深刻理解,并適當引導學生懂得體驗和感悟生活,使學生在表演情景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另外,由于本課的學習中穿插了故事、名言、表演等,學生興趣盎然,從而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節課時,我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熱情和求知欲,體現出樂于討論和爭論的學習熱情,這種積極主動參與解決開放性問題的課堂,使學生很快掌握了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的能力。

三、理論聯系實際,合理有效地利用身邊的資源

政治是一門探求真理的學科,來不得半點虛假。在教學過程中,舉例是為了說明理論知識,教師應該將所舉的例子與所要說明的理論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務求做到就地取材,離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近一些,離他們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經歷、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舉例,這樣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另外,所舉的例子一定要新鮮,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識、新信息的,貼近時代的材料,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我知我家》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的深情,課堂上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種了多少地?”“家里每年能收入多少錢?”“誰是家里的最大的消費者?”等,讓學生回答,看他們是否知道父母為了家所付出的勞動。結果顯示,真的有學生不知道這些,不懂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不知父母田間勞作有多苦,多累。接下來,教師讓部分學生談了父母的不易后,引領學生分析自己的攀吃比穿、大手大腳地亂花父母血汗錢是對還是不對等現象。類似這樣的實例,充分體現了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使學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

總之,初中政治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注重實際情景的創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使“教材”變成“學材”,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與生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政治課堂真正有效的最終目標。

本文作者:李樹良工作單位: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擺榔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