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分析

時間:2022-04-28 08:41:06

導語: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分析

摘要:關注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是提升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環節。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研究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初步對于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生存狀態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學校、個人三個層面提出提升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

促進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阻斷民族地區代際貧困傳遞,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素質的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課,既屬于高中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也屬于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關注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生存狀態,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民族地區穩定,提升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生存狀態成為了提升民族地區政治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針對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在中學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發展水平較低、專業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新課改的實施。只有不斷加強教師的專業化素養,才能推動民族地區高中政治的新課程改革,提高高中政治課堂的實效性。其中,教師的生存狀態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民族地區存在由于地處偏僻,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落后;辦學經費不足,教學條件較差;缺乏對于教師的保障制度等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民族地區中學政治教師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結合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教師生存狀態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教育”的這個場域之中,而是要把教師放在教育場域、社會場域這個大的環境中,用場域中三個活躍的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切實考察教師在工作事業、個人生活、社會交往中的所呈現的整個狀態。影響甘孜州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也存在多個場域的影響,通過對甘孜州高中政治教師生存狀態的實地調研,發現甘孜州高中政治教師的生存狀態是喜憂參半,因此影響因素結合調查結果分析,主要從社會、學校、個人三個角度展開思考。

一、社會層面

(一)加強政策支持,穩定教師隊伍

民族地區教師流動性較大,是民族地區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隊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教師的流動是常見的現象。在流動性的前提下,也需要一定的穩定性。這是普通高中教育階段的特殊性要求,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成長具有階段性,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高中政治教師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持續引導其知情意的轉化。教育是長期性的事業,只有具有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充足的師資力量,才能促進民族地區辦學水平的不斷上升。民族地區教師流動性較大受多方面的影響。首當其沖的是政府應該加強政策性的支持,立足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明確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理念,制定適用于民族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和落實人才待遇。如滿足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及解決教師的住房問題。同時,給予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被尊重的心理需求,體現政府對于人才的尊重,知識的尊重,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行業。在學校內部也要充分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教師之間彼此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際關系,學校內部環境的優化,也有利于增加向心力,對教師也是一種有力吸引,從而減少教師的流動性。

(二)提高教師待遇,規范教師評價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塔西•亞當斯的“公平理論”中提出,一個人對自己所得的報酬并非看其絕對值,而是與社會的橫向和歷史的縱向進行對比,看其相對值。如果發現自己的努力所得的報酬高于同類工作的報酬,便會產生滿足感,對工作充滿熱情,否則就會產生失落的情緒,影響工作的積極性。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地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之中,工作角色多重,工作任務重,因此必須提高教師的工作待遇,保證民族地區區高中政治教師“收入”與“付出”成正比,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國家頒布的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規定:“提高教師工作待遇,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收入是影響教師生活質量的直接因素,只有滿足教師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加強教師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的物質保障。在提高教師待遇的同時,政府還需建立起財政教育支出的監督價值,真正讓財政支出落到實處,促進教育資源能夠合理公平分配。除了教師經濟待遇上的平等,還有力求教師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對于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而言,還需規范教師評價。教師評價需要立足于教師的發展,注重教師發展的全過程,強調教師評價的系統性、長期性、持續性。教師的評價不因是單向性的,而是促進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領導、校內與校外的全方面的互評。政治學科的教學效果并非是立竿見影的,是長期引導和轉化的結果。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評價,因結合民族地區特殊情況,建立健全評價指標。注重教師的師德建設和專業發展的考核指標,注重教師的新課程改革的考核指標,注重教師榮譽稱號的考核指標。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反作用,促進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全面發展。

(三)轉變家長觀念,贏得社會支持

民族地區某些地方受到狹隘的民族主義、宗教思想的影響,“重來世,輕現實”的哲學,“重信仰,輕教育”的思想,或是傳統的“重成績,輕發展”教育思想。這些思想使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課和高中政治教師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高中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實現應建立社會、學校、家庭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層面應采取一系列的宣傳措施,轉變家長觀念,以贏得社會和家長對于民族地區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支持。如,開展民族地區的三下鄉活動,宣傳有關政策;有針對性的開展家訪,轉變教師的觀念。從而為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學校層面

(一)重視政治學科,提升學科地位

中學思想政治課時以德育為主要目標和任務的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常識課。在我國的高中政治課課程標準中也提出,高中政治課時對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高中政治課也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高中政治課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高中政治課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的觀和全局觀來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有利于學會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高中政治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高考的教育背景下,政治課堂的呈現方式具有單一性,緊緊圍繞考點、高考題、解題方式進行,德育的功能被逐漸弱化,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只有概念、原理、措施、意義等枯燥乏味的概念,課堂的單一性和教學效果的長期性造成了民族地區高中政治課的尷尬境地。要解決高中政治課的困惑,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民族地區高中政治課的德育地位。民族地區是關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前沿陣地,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德育教育更顯重要。其次,改變政治學科的評價機制,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價值觀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公正評價事物的能力。讓高中政治課充分發揮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發揮政治課的教育作用,提高民族地區高中政治課的地位,使其真正成為中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

(二)拓展發展渠道,促進持續發展

在調查中發現,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專業化發展渠道單一,繼續教育困難的現狀。教師的專業發展又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師自身價值的實現。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重視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專業化的發展情況,根據高中政治教師的發展階段,制定每一個專業化發展階段的目標,針對每一個階段實施相應的專業化培訓,建立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長效機制。教育部門應開展形式多樣,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面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有的注重教學技能方面培訓,有的注重政治學科前沿知識培訓,有的注重新課程改革理念培養等,從而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在培訓的過程中,增加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與專家和名師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從而促進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觀念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學校層面應充分挖掘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之上,發揮集體效應,取長補短,促進集體的發展。“校本培訓是由本校教師組織教育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內部交流和提高活動。教師排除學習,回到本校進行二次傳授性培訓也屬于校本培訓的范圍之內。”民族地區地理位置較偏遠,交通不便,充分利用備課組或教研組的重用,外出培訓教師學習回來后與教師進行交流和學習,充分發揮培訓的作用。同時,促進教師的發展不用局限于國培計劃、省培計劃、教學研究研討,學校可以緊跟信息化的潮流,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增進教師教學知識、培養教師的教學技能和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

(三)重視精神建設,營造和諧氛圍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進步,思想的解放,在追求物質文化的同時,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滋養。教師不同于一般的體力和腦力的勞動,更多需要精神層面的支持和理解,從而獲得自身的滿足和發展,這樣教師才能把這份成就感感染給學生,讓樂教和樂學并存,達到雙贏的局面。民族地區的高中教師由于環境惡劣、工作壓力大等問題導致職業倦怠,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民族地區學校應該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地區學校的校園文化,營造和諧的學校氛圍。校園文化一般取自該學校的精神文化的含義。如,做好校園內的綠化工作,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充分利用學校內墻的宣傳畫、宣傳標語給教師和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除了物質環境的營造,學校還可定期開展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節或民族體育節;加強校本教研,開設民族文化課程,讓漢族教師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從而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讓教師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健康娛樂適度休閑,增強教師的職業魅力,改變當前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的精神面貌。

三、個人層面

(一)引導觀念轉變,樹立服務意識

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要改善自身的不良生存狀態,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不僅需要社會的支持,學校的關心和尊重,還需要從自身出發,調整自己的心態,引導觀念轉變,樹立服務意識。民族地區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指日常交往工作中所體現的為其提供熱情、周到、主動的服務的欲望和意識。民族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對于促進民族地區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穩定民族地區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民族地區的政治教師應該樹立大局觀念,服務意識,自覺獻身于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事業當中,并盡全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學會自我調節,促進持續發展

首先,民族地區教師要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是個體認知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狀態的一種動力機制。在平時的教學工作和業余生活中,調節自身的期望值,從而使自己的期望和實際工作、生活的情況達到平衡。工作、生活中難免會有不愉快的、不順心的事情發生,同時還會面臨工作壓力,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要學會自我減壓,自我調節,合理的發泄不良情緒,建立自我疏通的機制。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還需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正所謂,教師要有源源不斷的一桶活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在調查中發現,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較內地的高中政治教師而言,無論是在學歷水平、知識技能和職業規范上都還差一大截。教師要成為終生的學習者,才能不斷克服差距,促進自身的成長。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生存信念和自我發展意識,對自己的自我發展有合理規劃,并積極主動找尋自我發展的途徑,獲得積極主動的發展。

(三)喚醒生命意識,關注自身成長

生命意識是指每一個人對生命的認識和自覺。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方面,就是要喚起自身對于生命價值追求的意識。自古以來,關于教師生命價值的表述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主張教師的生命價值在于一味的付出和奉獻,教師在關注于學生成長,奉獻于教育事業的同時,也應該關注自我生命的成長。民族地區教師只有喚醒自身生命意識,關注自身的發展,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關注關心學生,對于學生的成長才是一種生命對于另一種生命的陪伴,從而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領路人和陪伴者。同時,民族地區的高中政治教師對于目前存在問題的方面不要一味抱怨,要以主動的、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并以自身的努力盡力改善不良的生存狀態,從而轉化成為自身發展和成長的動力。更重要的是,民族高中政治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要促進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的形成,充分發揮高中政治課專門德育的功能。高中政治教師要樹立起追求自我持續發展的意識,把民族地區的政治課教學的優化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的不斷追求,并把自己的個性、學識、態度和價值觀融入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之中,在政治課教學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意識去感染學生,讓政治課教學中迸發活力和激情,讓政治課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創造,從而使政治課教學激發生命的靈動、個性和活力,實現政治課教師的生命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基礎教育新視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60.

[2]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張天雪.基礎教育改革論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3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孟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