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及治理體系
時間:2022-11-09 08:37:54
導語: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及治理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治理與優化,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問題日益嚴峻。而針對農村污染,目前的治理手段為政府一元治理模式,但因農村環境污染涉及范圍廣等特點,這一模式的治理效果并不明顯。為了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提升治理效果,本文分別闡述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選擇和治理體系的構建,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治理體系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生態環境污染惡化、自然資源匱乏等問題逐漸展現出來。在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污染和廢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加之一些重污染的工業企業逐漸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問題受到了嚴峻考驗。但是,現行政府一元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探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積極構建治理體系迫在眉睫。
1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分析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主要可分為三種。
1.1政府一元治理模式
在政府一元治理模式下,污染治理的主體是政府,政府具備環境污染治理的所有權力,并承擔全部責任。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其往往借助于法律文件、行政手段等。
1.2市場一元治理模式
在市場一元治理模式下,將環境公共物品進行私有化,并賦予其市場主體環境治理的全部權力,并承擔全部責任。在環境治理過程中,該模式往往借助于競爭機制、價格機制和技術創新機制。
1.3多元治理模式
多元治理模式,顧名思義即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包括政府、市場、社會等,對同一個環境治理目標進行合理化權責分配,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分工合作、協調治理[1]。根據參與主體在治理過程中的地位的不同,多元治理模式又可細分為政府主導、市場主導以及社會主導三種治理模式。
2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選擇
2.1政府一元治理模式短板
現階段,政府一元治理模式是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模式。在該模式下,若想使環境治理工作取得有效進展,應當保證信息完全、政府監管能力強、零行政成本,但由于農村地區相對較為偏僻,上述條件均存在一定弊端。同時,政府一元治理模式的短板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制定環境治理制度時,將農村和城市放在了同一體系下進行設計,忽略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特殊性;農村環境污染沒有主體力量進行支撐;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存在政策性傾斜;農村環境治理模式和城市環境治理模式存在矛盾,限制著農村環境治理措施的開展[2]。2.2市場一元治理模式缺陷綜合分析市場一元治理模式,該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即使農村實行集體所有制,但農村經濟的集體所有權是虛置的,且農村很多土地、水源的使用權歸農戶所有,將農戶的污染責任落在集體上并不可行。其次,農村地區土壤、水源、大氣等具有跨境轉移特征,并不能進行私有化解決。最后在這一模式下,針對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需要各村完善垃圾和污水處理設備,環境治理成本大,村集體無法承擔。
2.3多元治理模式優勢
考慮到政府一元治理模式和市場一元治理模式的弊端,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上只能選擇多元治理模式。首先,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污染愈發嚴重,對于農村地區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是杯水車薪,若要實現對農村環境的高效治理,應發揮政府、社會、企業等主體共同參與的優勢,從而解決環境治理過程中人、財、物、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其次,農村地區污染源分布廣泛,需要借助農村基層自治主體,實現農村資源的減量化、無害化。通過政府指引、基層組織,促進農戶多元互動,提升農民群眾對環境治理的積極性[3]。最后,農民群眾環保意識不強,在政府和社會團體的有效介入下,應用先進技術,激發基層環境污染自治能力,不斷提升農民的環境保護及治理意識。
3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體系的構建分析
3.1構建治理結構體系
治理結構體系主要由治理主體、主體權責以及主體間關系組成。依據多元治理模式,環境污染治理主體包括政府、村民、村集體、社會群體、環保技術服務機構、環保產品生產企業等多元化主體。各治理主體的職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政府主體權責包括,針對各參與主體制定規范文件,明確環境治理規則;制定農村環境治理目標及規劃;借助法律、行政手段強化污染治理管制;針對符合條件的地區,投資建設環境污染治理設備;創建環境污染治理平臺,對各主體環境治理情況進行公開,加強主體間合作等,并承擔轄區范圍內環境污染突發事件責任。村委會權責主要包括,代表村集體簽訂環境治理合作協議;協助政府落實環境治理的制度法規;管理治理資金,保證環境治理設備與村情相符;完善環境治理糾紛解決方案,并承擔環境污染突發事件責任。村民及村集體則承擔環境違法行為、違反合作治理協議行為等責任[4]。在環境治理過程中,根據情況不同,各主體存在上下級的管理關系,同時也存在權力平等的協商關系。
3.2構建治理制度體系
通過構建治理制度體系,能夠有效解決治理結構不能有效運轉的問題。首先,完善農村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制度,比如,結合農村環境治理現狀,完善《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修正村委會組織法;結合資源與環境情況完善環境資源保護教育法;完善環境污染治理風險管理制度和糾紛解決制度等。其次,完善農村污染治理激勵機制,包括環境治理表現出色的物質獎勵及表彰、基層自治評價機制以及舉報機制等。最后,完善農村污染治理協作機制,借此實現跨區域執法、主體間的信息溝通以及協作解決環境治理糾紛等。
3.3構建治理方法體系
構建完善的治理方法體系,能夠通過多方面手段解決環境治理問題。其一,法律手段,將農村環境治理方法和治理體系上升至法律高度,實現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其二,行政手段,加大農村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強行政指導,實現軟法治理。其三,經濟手段,為采取環境治理措施的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政策,通過財政撥款、村集體籌款等方式籌集資金以治理環境。其四,道德手段,通過道德約束對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加以規范。最后,教育手段,借此提升基層組織和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并在資金上支持環境教育行為。
4結語
總之,面對日益嚴峻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應當首選多元治理模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完善的環境污染治理體系,從而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瓊,李子蓉,張云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環境協同治理關鍵因素識別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9,27(2):227-235.
[2]曾祥福.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選擇與治理體系的構建[J].中國綠色畫報,2018(7):146.
[3]王培培,袁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選擇與治理體系構建[J].中國科技投資,2019(12):264.
[4]劉勇華.論依法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J].中國集體經濟,2019(10):10-11.
作者:辛靜 單位: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泰山分局
- 上一篇:玻璃鋼生產企業污染治理探討
- 下一篇:水污染治理的監督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