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監管建設工程質量論文

時間:2022-08-12 10:56:36

導語:信息化監管建設工程質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監管建設工程質量論文

1前言

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施工工序繁多、涉及單位眾多、管理要求復雜,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會影響到工程項目的質量,因而加強施工過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就成為有效控制工程質量、加強工程質量監管的重要條件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工程建設領域信息化程度不高,各責任相關單位之間以及和行政主管部門之間信息交流不暢,信息共享不夠,從而影響了工程質量的控制和監管。本站從2012年開始推進全站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并積極探索利用數據倉庫技術、物聯網技術、網絡身份識別等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構建面向全市在監工程及各方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的質量監管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實時采集各方責任主體和相關單位的工作信息,搭建行政主管部門與各方責任主體和相關單位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為實現工程質量的信息化和網絡化監管、提高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水平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實踐。

2項目研究的意義

工程質量監督是我國特有的工程質量政府監管體系,經過近30年的發展歷程,完成了監督方式從核驗制到備案制、監督機構從責任主體到執法主體等重大轉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以下簡稱5號部令)更是明確規定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以下簡稱監督機構)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對工程實體質量和工程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以下簡稱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和質量檢測等單位的工程質量行為實施監督”,將規范工程建設各方主體和有關單位質量行為列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國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還普遍存在一些不適應、不完善的地方,制約了監督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和監督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不夠完善,以主管部門及質量監督機構為主導的政府監管體系和以各方責任主體為主導的企業自律型或第三方監理型的社會監控體系未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兩大體系之間不能有效溝通,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資源,相互缺乏互信,無法形成合力而提高質量監督工作的有效性,更有部分企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和追逐利益的考慮而放松質量控制,甚至陷入與主管部門的“貓鼠游戲”怪圈,人為造成企業與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等。

⑵工程質量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沿用傳統的以工程項目為單位、以實體質量檢查為主的監督模式,由于平均使用監督資源而往往導致監督力量不足,對工程各方主體質量行為監督不嚴,對需重點監管的工程項目和責任主體監管不力,對整個地區宏觀質量形勢把握不夠,使監督工作陷于微觀,既不能充分體現政府質量監督的行政執法特性,也無法有效提高監督效率。

⑶在社會監控體系中承擔重要角色的監理單位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甚至存在大量違規行為。比如越級監理、掛靠監理、將監理業務轉包等等,甚至與建設單位簽訂虛假合同,賣圖章,只收費,不監理,又或者與施工單位和檢測單位等相關單位串謀,在混凝土、鋼材等重要材料和重要工程部位的檢測等關鍵質量控制環節上弄虛作假,造成施工過程的質量管理缺失。

⑷工程質量監督的手段與方法落后。目前我國工程質量處在總體受控但問題不斷狀態,工程質量通病普遍存在,特別是由于混凝土質量問題而造成房屋結構安全隱患的重大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傳統的“眼看、手摸、耳聽”等工程質量監督方法不科學,無法適應工程質量隱患所特有的隱蔽性和后驗性,這種狀態已嚴重地制約了質量監督工作的發展,影響了質量監督機構的信譽和形象。

綜上所述,為貫徹落實5號令精神,全面改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手段和方法,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政府監督管理的效能,就必須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點,實現監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將有限的資源按照差別化監督原則合理分配,依據信息系統實時采集的數據對應重點監督的工程項目、主要材料、關鍵分部、信譽差企業等及時作出準確評估并監管到位,從而提高建設工程整體質量。國內現有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系統大部分是針對監督機構內部辦公自動化應用而建立的,實現的功能主要是報監登記及內部公文流轉。而建設工程質量的形成是一個涉及多方主體參與、受眾多因素影響,涵蓋工程施工、施工監理、混凝土生產和使用、材料供應和工程質量檢測等多方面的復雜系統,要從根本上治理建設工程質量問題,就必須建立能夠很好融合政府監管體系和社會監控體系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平臺,將數據采集端口直接連入施工企業的施工現場管理系統、監理項目部的工程監理系統、檢測機構的測試管理系統和混凝土企業的生產攪拌系統,實時采集并匯總、分析質量數據,為政府監管體系和社會監控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3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實現

3.1項目概述

本項目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套功能高度集成、數據實時采集統一管理的工程質量監管信息平臺,將分布在襄陽市各城區及縣市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工程質量檢測單位以及各建筑工程建設單位、施工企業、監理企業和混凝土生產企業等聯結起來,從而建立起覆蓋襄陽全市范圍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管電子政務信息系統。該項目主要包括負責采集鋼筋、混凝土等主要建材和工程結構質量檢測數據的“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管信息系統”(以下簡稱檢測監管系統)、“混凝土質量追蹤與動態監管系統”(以下簡稱混凝土監管系統)和負責實施監督管理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監督系統),其中檢測監管系統連接到所有工程質量檢測機構的檢測管理信息系統,并實現了力值試驗的數據自動采集,確保了鋼筋、水泥等涉及主體結構安全和地基基礎安全的關鍵數據能夠不受人為因素影響地自動進入系統;而混凝土監管系統則通過直接采集每批次混凝土真實生產配合比和主要原材料用量,建立了一個覆蓋混凝土生產(混凝土企業)、使用(施工單位)和監測(監理公司和檢測機構)全過程的質量追蹤及動態監管系統;監督系統則將兩個監管系統采集并自動上傳的質量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形成了所有在監工程的動態質量檔案,同時通過系統內建立的質量評價模型(規則)和行為評價模型(或誠信評價規則),自動對出現質量偏差的工程項目或出現行為偏差的企業進行預警,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提供科學、準確和權威的信息支持。

3.2系統數據流程說明

本項目要建立數據實時采集、管理高度統一、信息分級共享的工程質量監管信息平臺,數據處理必須遵循統一標準和嚴格流程。其中監督系統既是數據源頭也是數據處理的終點,即所有工程均從工程報監獲取唯一工程監督注冊編號開始,混凝土的供應應按其相應工程項目獲取唯一的批次號,混凝土的生產按其批次號自動記錄實際配合比及投料數據,混凝土的澆筑使用也由監理按其批次號記錄現場實際情況,混凝土試塊的取樣送檢也由施工單位按其批次號進行樣品登記,并且在取樣過程中由見證人員監督并植入RFID芯片以確保試塊的真實性,材料的檢測則嚴格按照送檢的工程項目所對應的工程監督注冊編號進行,其中力值試驗的數據全部自動采集并自動上傳,杜絕人為失誤或作弊,混凝土試塊更直接讀取RFID芯片,所有數據最終自動按工程監督注冊編號匯總到監督系統,出現質量偏差的工程項目或出現行為偏差的企業系統自動預警,由監督人員針對質量問題開展相應的質量整改監督工作,并確認最終整改處理結果,形成完整的質量監督閉環。具體流程見數據流程圖(圖1)。

3.3項目關鍵技術

⑴建立工程質量控制體系的數字綜合評估模型。本系統將依據國家或行業相關技術規范,將來自各方的相關質量信息予以數字化處理,從而建立混凝土質量控制體系綜合評估模型、混凝土生產廠誠信體系綜合評估模型、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誠信體系綜合評估模型等,以此為基礎可利用決策樹等預測模型算法和數據挖掘技術,將大量質量數據進行處理,從而為監管部門專業化的決策支持服務。⑵對攪拌站和檢測單位相關設備的數字測控改造。利用現代數字傳感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對攪拌站和檢測單位相關設備進行改造,從而保證混凝土相關生產數據和主要建筑材料檢測數據的準確、實時和自動化采集并向系統傳輸,杜絕目前比較普遍的數據造假現象,凈化市場。⑶健全的網絡安全管理體系。綜合采取數字水印、信息加密、防火墻、安全認證、網絡安全審計、網絡監測等各項安全技術,并輔以嚴格的分層次系統用戶權限管理模式,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⑷服務器群集技術和數據備份技術。本系統涉及全市范圍數以千計的工程項目和相關企業,必須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可用性強的服務器群集技術能基本解決系統運行中可能出現的硬件和網絡故障問題;硬件備份、軟件備份、災難恢復措施和健全的數據管理制度相結合,確保了數據安全。

4結語

本項目的建設目標是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與工程質量相關的混凝土生產與使用信息、鋼筋等主要建材的檢測信息、工程結構的現場檢測信息以及其他施工現場真實信息,將關鍵數據及時匯總并保存分析、預警、存儲,打破了長期存在的企業與主管部門信息不對等狀況,其推廣應用將促進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尤其是各級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質量監督工作的規范化和程序化,優化建筑工程監督工作的管理模式,為工程質量監督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提高監管行為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實現對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責任主體及檢測機構等相關單位質量行為的有效監管。

作者:張林1閆鵬1李振華2劉勝2工作單位:1襄陽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2廣州粵建三和軟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