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途徑分析
時間:2022-01-30 10:29:04
導語: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途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建立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人事管理制度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要想保證工程施工能夠高質量的得到完成,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加強對施工人員隊伍的建設。施工人員的技術學習渠道較雜,很多工人沒有專業的知識,憑借著多年在施工現場施工的經驗,進行“經驗化”施工。隨著我國工程要求的不斷提升和新施工設備的應用,這一類人的聘用為工程施工造成了負擔。所以,在工程準備階段需要招聘一些具有專業的、系統知識的技術人員,在施工過程中也要注重對施工人員的技術培訓,積極鼓勵大家進行技術上的交流,不斷提升整個施工團隊的施工質量與效率。②因為,施工人員大部分都是沒有太高學歷的技術工人,在管理上經常會因為,人員自主意識強烈、行為散漫等原因,造成的認識管理上的難題,因此,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對人員的進行系統的規范,通過管理的條例的限制,加強施工人員對自身的管理,避免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例如,工程施工是危險系數較高的細致的總做,部分施工人員經常會在晚上施工工作結束后,組織在一起喝酒、夜不歸宿,嚴重影響施工工作的進行,甚至有個別工人在酒后上崗,為自身、為他人都帶來安全隱患。針對這樣的情況,管理部門需要設定管理條例,堅決禁止施工人員在施工期間醉酒,一旦發現違紀的情況,立刻予以開除[2]。
2建立健全的監察制度
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就必須設立專門進行管理監督的職位,在施工工作中不但要對施工質量進行監督還要針對施工材料進行監督。要將監察制度與實際績效考核成績綜合起來,在監察中如果遇到問題需要結合績效的內容進行獎懲分配。對于監察成績突出、施工技術穩定的工作人員給予獎金的發放;對于經常性違紀,施工質量有瑕疵的人員進行獎金的扣除。將監督管理滲透在施工中的每一個環節,由原來的階段監督邊為日常監督。針對工程建設中的重點難點施工處,進行針對性的集中管理。其外,還要注意對施工材料的監管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對施工材料進行監督時,必須將施工材料分類別、質量的進行統計,要求每一份材料的提取使用,都要有專門人員簽字,針對每天的施工消耗程度,進行核實,如果發現材料存在去向不明的情況,必須對簽字人員進行詢問。
3建立施工巡查制度
工程質量是工程建設的生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對于工程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提升施工隊伍的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對施工隊伍的施工質量進行巡查監督。巡查監督與普通的日常監督存在著差異性的地方,它要求監督人員在監督過程有重點的進行監督。例如,以住房工程建設為例,住房建筑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地基的穩定性、排水功能是否能夠通常,無滲漏;混凝土的澆灌的程度和保暖問題、通風問題等。這就要求監督人員對這類的問題進行實時監督,在建設中重點把控,一點發現有不符合標準的建筑就要立即拆除,重新施工。在質量監督上,要求監督人員對每天施工人員施工的部分進行質量的檢查,一經發現質量不合格的地方,必須督促負責人員進行重新施工直到符合施工標準。
4建立竣工驗收制度
竣工驗收的施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①在施工工程進行竣工時,監督人員必須對建筑進行最詳細的、全面的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要求施工隊伍進行整改,如果建筑中出現重大失誤,要追究建筑隊伍分責任,堅決不能讓質量有問題的建筑進入但人們的生活中,為生活安全帶來隱患。②完善工程質量的投訴機制,以居民樓的工程建筑為例,一旦住戶在使用中發現工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投訴渠道對積極的性相關部門反映,施工單位要根據居民的問題對建筑進行調整維護,不斷完善自身的責任感,避免出現逃避責任的現象。③在建筑出現要種事故的時候,例如,地基下沉等情況時,施工公司必須堅決認識到自身的問題,積極協助各方人員,共同對出現嚴重問題的建筑進行維護[3]。
5結論
在建設工程中進行監督管理的應用在增加建筑工程的管理能力、提高建設工程的施工質量上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此過程中,通過對監督管理中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監察制度、施工巡查制度、竣工驗收制度進行分析,避免因為在施工中出現由于監管不嚴導致的施工質量問題頻發的情況發生。促進建設工程的管理工作的發展,才能夠為工程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企業在行業內積累口碑提供最堅實的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孔元.如何加強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的實踐途徑分析[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12):00093.
[2]張丹.淺析建筑管理中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的方法和途徑[J].中國科技投資,2017(14):56~57.
[3]林斌.淺析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存在問題及加強措施[J].新業主:現代物業(上旬刊),2015(7):86~87.
作者:張友軍 單位:寧城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上一篇:公路工程試驗檢測質量研究
- 下一篇:醫學檢驗人才培養途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