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檢測技術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05 09:39:20

導語:環境檢測技術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檢測技術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國也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長期以來,我國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導致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檢測技術得到有效利用,為我國環境治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本文從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入手,討論環境檢測技術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闡述環境檢測技術發展現狀,并分析如何推進環境檢測工作的開展,希望通過環境檢測技術的利用掌握污染成分、污染范圍,之后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環境治理,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間的關系,最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檢測;技術;生態可持續發展

當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問題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為了深刻踐行可持續發展思想,加強環境治理,需要對環境檢測技術將以利用,完善監管機制,不過當前利用環境檢測技術過程中還存在資金缺乏、體制不完善等問題。今后需要加快環境檢測的信息化發展,全面提升監測水平和預警能力,以下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1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主席曾在多個場合中提出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保證社會經濟增長人們高質量生活的同時,讓后代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其內涵主要是指利用政策、技術等手段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我國需要協調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2環境檢測技術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環境檢測技術就是全面監測生態環境問題,通過搜集相關數據掌握不同地區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物種減少等情況,通過全面勘察生態環境為環境保護部門決策提供支持。當前我國陸續出臺和完善法律法規,有效約束了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行為,加之環保宣傳工作的推進,不斷推動環境保護工作開展,通過環境檢測技術的利用能夠有效分析環境污染問題,快速控制污染物排放。在企事業單位中利用環境檢測技術能夠協調好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比如避免水土流失影響農業發展或者有害氣體的排放影響人們生活環境,利用搜集的數據可動態化分析有害物質含量和變化情況,以此追蹤污染源頭或者分析物種減少原因,之后利用行政法律等多種途徑打擊破壞環境行為。整體看來,環境檢測技術是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有利于制定科學的治理措施,比如搜集不同年份季節和地區的土壤環境數據,分析土壤侵蝕或者水土流失發生情況,再如對工業園區的大氣環境動態監測,規范生產行為[1]。

3環境檢測技術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環境檢測工作由政府和環保部門對自然環境和企業進行監督,尤其要重點分析污染物排放情況,要求制定科學的監測計劃,履行企業的義務,環境檢測技術的具體作用如下:

3.1有利于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盡管當前全社會都普遍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尚未形成人人關注環境污染問題的社會氛圍,比如生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宣傳程度不足導致人們未能對排放垃圾合理分類,所以今后需要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此外,通過環境檢測工作開展能夠引導人們參與環保工程中,為環保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3.2有利于生態保護工作開展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水污染不斷加劇,使得目前我國環保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該背景下環境檢測工作的價值得到體現,能夠降低環保人員工作負擔,優化工作流程,比如在大氣污染物檢測中可以分析污染物質,有利于制定技術方案,進而降低有害物含量,達到環境治理目標。

3.3有利于營造良好生存環境

在企業生產中通過開展環境檢測工作可以確保合法化生產,尤其是重點排污企業需要其履行環境保護義務,接受環保部門監督,通過環境監測數據展示污染物排放情況之后優化生產模式,達到排放要求。

4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環境檢測技術不斷進步。整體工作分為如下三個環節,其一,監測典型污染事故,該環節以被動監測形式為主;其二,主動檢測環境各種污染源;其三,對污染物實現自動化檢測。整體來看,我國環境監測行業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從原有的單一檢測手段向著生物檢測、化學檢測衛星檢測等方向轉變。檢測過程更加具有連續性,能夠對土壤大氣水體進行動態化分析,具體說來:

4.1地表水檢測

利用水質自動化監測技術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模式分析水質情況,及時上報相關信息,如果水域出現水體異常或者水質污染情況可以被監控中心及時監測,避免跨區域水污染問題。相關部門要對自動監測系統逐漸完善,使在水利工程、河流流域、入海口發揮出更大作用。

4.2排污口污水檢測

在當前我國環保工作中,企業是重點監管對象。長期以來我國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是整體監測時間偏長,企業水體污染物排放監測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新時期利用自動化水質監測技術可以滿足遠程監控目標,水質分析結果更加準確、及時。

4.3大氣環境監測

當前我國環境監測站在諸多地區建設完成,可以對大量數據資料搜集,進而為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提供支持,也就是縱向對比相關數據判斷大氣環境變化過程。由于大氣環境地理系統較為復雜,通過對比近年環境數據可以分析某地區大氣污染問題,并提前制定預防措施。監控中心一旦監測硫化物、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含量增加,可以及時啟動污染處理方案,以此保護人們健康[2]。

5如何推進環境檢測工作的開展

5.1環境檢測技術的具體利用

5.1.1固相萃取技術目前我國環境檢測工作中對固相萃取技術利用較為廣泛,其中在金屬元素檢測、空氣污染物檢測中取得良好效果,具有操作便捷和準確性高的優勢,主要是對檢測樣品的物質分離與富集,在操作過程中要點如下:其一需要選擇合適的固相萃取柱,通過濕潤使其達到活化吸附效果;其二,需要將樣品倒入萃取柱中,然后利用壓力將溶液注入萃取裝置;其三,利用吸附劑洗脫待檢測物質,然后進行后續分析[3]。5.1.2光譜技術利用該技術能夠分析大氣中的光化學反應,以此降低空氣中的硫氧化物、凈化空氣。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由基化學活性高、壽命短,還具有時空變化劇烈特點,因此自由基的準確場測量長期困擾著大氣化學領域研究。在光譜技術支持下可以監測水汽、氧氣來產生的OH自由基。目前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果,有利于全面掌握大氣環境狀況。5.1.3遙感技術利用這種技術能夠動態化監測環境中的多種污染物,比如可以分析農作物生長區域的光譜變化,以此判定污染物質,為農業部門管理土壤資源提供幫助[4]。在大氣監測工程中,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分析微量氣體對光譜的吸附和反射作用,而水環境監測出現水體變黑會對遙感技術利用帶來不利影響,需要借助紅外傳感器分析氫氧化物,進一步判斷濁度污染。

5.2環境檢測工作的管理方法

5.2.1完善環境管理體系

在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需要制定科學的監管體系,加強對環境檢測技術的利用。一方面,需要創新管理思想,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完善管理制度,推動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效開展;另一方面,要細化管理模式,重視資金投入,加強與環保部門的配合,科學進行儀器設備調試,確保數據準確性。此外,積極利用物聯網技術、遙感技術對有害物質信息收集和及時處理。5.2.2提升環境監測技術的地位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需要在環境保護框架內分析破壞環境的不利因素,然后制定和完善法律規范[5]。此外,需要加強環境檢測技術的創新與利用,在法律法規支持下不斷改進檢測方案,確保有法可依。在環境檢測技術利用過程中離不開資金支持,需要加強環境觀測站建設,并將資金用于全新技術研發,推動環境檢測工作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比如當前在大氣、水源、土壤等方面,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日趨完善,并且自動環境監測站實現了與全國的聯網,能夠有效分析城市污染指數。5.2.3重視環境檢測人員培養新時期利用環境檢測技術過程中,為了提升檢測效果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隊伍,通過定期培訓使其掌握儀器和設備使用要求,遵守行業規范,還要優化基層環境,監測機構待遇,以此減少人員素質不高、隊伍人才流失嚴重問題。各地高校也需要大力培養環境保護方面人才,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為在崗人員提供良好工作環境,優化福利待遇。

6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生態可持續發展需要人員轉變思想,完成管理機制,更需要技術支持,針對我國環境監測工作開展情況,需要對多種全新技術利用,提升檢測的速度與準確性,具體如下:

6.1智能化和精細化發展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環境監測領域開始利用多種智能化和自動化技術,有效提升了環境監測水平。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監測設備的合理設置,之后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以此挖掘數據潛力;其二,利用智能監測設備提升數據的精確性,有利于環保部門及時采取措施消除污染。

6.2技術密集化方向

環境監測工作具有專業性強的特征,要求明確環境監測程序,根據不同常見污染物質細化監測手段,比如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取相關結果,因此在今后環境監測技術利用過程中要針對特殊區域加強儀器設備利用,有效減少人力投入。

6.3全方位發展方向

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環境檢測技術利用成效較好,然而在一些偏遠地區還存在環境監測數據不全面不及時問題,導致污染問題出現后處理效果較慢。隨著環境檢測技術的發展能夠分析環境中的多種污染物質,打造更為全面的監測體系,通過設置環境因子數據庫有效提升監測質量。

7結語

綜上所述,如今我國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高度重視,相關技術不斷進步,有效減少了自然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在今后的環境質量監測過程中需要加強技術利用,完善管理機制,重視人才培養,進而推進我國生態工程智能化、精細化技術密集化發展,最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齊金梅,孫韶霞.環境檢測技術的研究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國化工貿易,2020,12(28):90-91.

[2]薛海娜,朱營營.環境檢測技術的研究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解析[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14(8):99.

[3]劉玉,黃平,武廣中.試論環境檢測技術與生態可持續發展[J].新型工業化,2020,10(8):142-143,149.

[4]吳德軍.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性探討[J].農家參謀,2020(19):177.

[5]肖強.環境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9):78-80.

作者:王闖 姚永峰 劉合建 單位:山東省棗莊生態環境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