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線上教學質量調查與建議對策
時間:2022-09-22 05:03:32
導語:疫情下線上教學質量調查與建議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疫情發生后,按照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普遍實施了線上教學來應對延期開學。針對線上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通過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754名學生進行電子問卷調查發現:在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線上教學整體上教學運行平穩,教學效果學生較為滿意,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教學質量有一定保證。但存在自建線上課程質量不高、線上授課方式選擇不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教學質量監控困難等問題。從線上教育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應盡快轉變師生觀念,提高教師線上教學水平,融合運用多種線上教學手段,提升課程內涵,努力建設線上“金課”,構建線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以確保線上教學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線上教學;教學效果;教學質量;調查分析
一、調查背景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面對疫情導致的延期開學,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方針,以保障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有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2月4日,教育部針對高等教育專門下發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同時組織了22個在線課程平臺,免費向全國高校開放在線課程2.4萬余門,覆蓋本科12個學科門類、??聘呗?8個專業大類,供高校選擇使用。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各級各類高校根據校情學情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實施方案。一時間,教師從臺前走向幕后,有的變身“主播”,與學生“隔屏相見”“隔空喊話”,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與學改革創新,探索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的教學方法,以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為調查了解線上教學運行情況及教學效果,我們采用電子調查問卷,針對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專業學生進行線上教學情況調查,分析線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線上教學提供科學反饋,進而探索特殊情況下高等教育在線教學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二、問卷設計
本次問卷調查采取無記名網上調查形式,調查對象為某高校4個本科專業和1個??茖I,共計17個教學班574名同學。問卷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與填空題組成,共22小題。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線上教學運行與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線上教學的評價兩個方面。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基本情況。該校開設的本、??茖I均實施“3+1”、“2+1”人才培養模式,在本科大四和專科大三階段均無理論教學課程,未開設線上教學課程,故調查對象僅針對開設線上理論課程的學生。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級學生分別占調查人數比例為36.58%、32.58%、30.84%。經調查,17個教學班在疫情防控期間共開設線上教學課程116門次,涉及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授課形式主要有遴選教育部推送的各平臺課程、教師通過本校網絡教學平臺自建課程及直播授課等形式。其中選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精品課程授課45門次,超星泛雅平臺精品課程授課16門次,自建線上課程授課33門次,直播授課22門次(含語音直播)。(二)線上教學運行與教學效果。1.教學運行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針對各門課程的開課形式,49.82%的學生最喜歡選擇教育部推送精品課程開展授課,其中選擇中國大學慕課平臺課程占23.34%,超星泛雅平臺占26.48%。40.76%的學生最喜歡任課教師采取直播形式授課,可能是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從視覺和聽覺兩個維度感受教師教學全過程,與傳統課程幾乎沒有差別,真實感較強,學生更容易適應。但是若在直播過程中,僅用語音直播,對學生的吸引力則大大降低。而選擇教師自建課程授課的學生僅占9.41%,這說明由于疫情爆發突然,教師倉促間臨時建設線上課程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不被學生認可,也反映出教師在建設課程過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不足,與教育部推送的在線課程質量相距甚遠。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特殊時期,教育部免費向高校開放已經建設好的精品在線課程受到學生的青睞和認可,是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有力舉措。從線上授課的運行情況看,學生到課率達98.15%,部分學生由于條件所限,不能正常進行線上課堂學習。針對教師授課態度,88.68%的學生認為態度端正,8.36%的學生認為態度基本端正,認為教師態度不端正的占2.96%。這說明絕大多數任課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能夠認真對待,并沒有因為授課方式改變而放松教學的嚴肅性,極個別教師有責任心缺失,存在應付教學現象。在教師對學生線上教學的要求方面,30.31%的學生認為教師要求更加嚴格,51.57%的學生認為與課堂教學差別不大,18.12%的學生則認為教師要求有所放松;作業布置上,93.90%的學生認為教師線上教學布置的作業量持平或高于課堂教學,說明大多數教師采用增加線下作業量來考查和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以此來彌補線上教學無法全面監控學習狀態的弊端。在對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系列問題中發現:62.02%的學生能夠跟隨教師授課進度認真聽課,21.95%的學生會在教學過程中分心,做與線上教學無關的其他事情,16.03%的學生則不能認真進行線上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68.82%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教師的互動環節增多或與課堂教學差別不大,82.75%的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師提問、討論等互動活動,剩余學生則不愿意參與。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無教師現場監督情況下,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能夠主動學習,參與到線上教學當中,但也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缺乏自主學習和自我約束的能力。2.教學效果。調查結果顯示,29.27%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效果較好,58.71%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與課堂教學無差別,12.02%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沒有效果。其中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在線上教學中能夠把課程內容講解清楚(74.04%),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握較好(72.47%),自己能夠很好地掌握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78.22%)。而且認為教師在線上教學中設置的互動討論、測試、練習等考核形式能夠很好地衡量自己對該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79.96%)。學生對所有任課教師線上教學的總體滿意度優秀占45.30%,良好占36.76%,中等占13.94%,差占4.00%;學生對自己線上學習情況的滿意度優秀占28.57%,良好占41.99%,中等占21.60%,差占7.84%。這表明整體上線上教學效果學生較為滿意,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教學質量有一定保證。(三)學生對線上教學的評價。通過調查發現,75.78%的學生能夠接受線上教學,認為開展線上教學是應對特殊時期不影響教學的最好方式,并有57.14%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他們認為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覺性或自控力;學習時間相對較自由,可以自行安排學習時間;教學時間比課堂教學明顯縮短,提高了學習的專注度;能夠跨學校聽到非本校的名師授課;課程講解比課堂教學簡潔明了,教學過程不枯燥等等。但也有24.22%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缺少和教師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教學過于虛擬化,學習過程過度依賴于學生的自覺,學生與學生之間無法進行問題的交流和探討等。值得一提的是57.84%的學生認為疫情結束后,針對線上教學講授的內容,還有必要在課堂上重新講授,13.59%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僅有28.67%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再重新講授。這說明盡管學生認可線上教學形式,但是與傳統課程教學相比,大部分學生更愿意在課堂上完成學習的過程。盡管有部分學生在線上或課堂上學習狀態相同,但仍會選擇課堂教學。
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高校響應教育部號召,迅速開始實施線上教學。疫情激發了在線教育活力,促進在線教育蓬勃發展,但是也折射出了在線教育的窘態[1]。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在線教學“臨危上陣”,教學該如何有序運行,教學模式該怎樣選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該如何保證和監控,今后線上課程該如何建設和完善是擺在每所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5G時代的來臨,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是必然趨勢,在線教育也將迎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因此,為了適應時展需求及應對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線上教學還需進一步打造和完善。(一)轉變師生觀念,正確認識線上教學的優勢。盡管從當前形勢來看,在線教學是戰“疫”應急之舉,但卻蘊含著教育創新和教學改革的契機[2]??v觀五千年中華教育史,傳統課堂教學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直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線上教育興起后,特別是在線開放課程(MOOC)的出現,中國在線教育才引起相關行業和民眾的關注,發展歷程十分短暫,不成熟性在所難免。線上教學具有環境網絡化、媒介數據化、資源共享化、時空靈活化、學習自主化、策略個性化六大特點,是互聯網技術發展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有助于整合共享教育資源、促進教學相長,也是未來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支撐點[3]。因此,高校師生要盡快轉變傳統觀念,正確認識和面對在線教學,只有從思想上認可在線教育,教師才能從根本上投入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建設在線課程,學生才能從心底專注于在線學習,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二)提升課程內涵,努力打造線上“金課”。調查中反映出,五成學生會選擇教育部推送的平臺課程,剖析其原因,有可能是名校名師的吸引效應,有可能是學生對外校課程教學的好奇心理,但更主要的還是這些課程有內涵、有特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匆匆建成的本校在線課程,僅有不足一成的學生認可,這給我們高校教師在線課程建設敲響了警鐘。事實上,一門好的在線課程不僅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建設,還需要經過多輪教學周期的補充和完善,更需要有成熟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做強大的后盾。因此,高校在線課程的建設要在課程的內涵上下足功夫,拓展課程深度和廣度,增加課程吸引力,不斷梳理、總結和凝練線上教學流程和教學經驗,進而建設集知識融匯、能力培養、素質提升為一體的教學資源,努力打造線上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同時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課程的可視性、吸引力和趣味性,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青睞,才能保證線上教學的有效性。(三)提高教師的線上教學水平,靈活運用多種線上教學手段。就目前情況來看,短時間內我們急需提高教師的線上教學水平。首先,每門課程的教師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線上教學教哪些內容,學生通過這些知識載體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根據教學流程選擇合適的線上教學手段,不單是“一課一策”,還要做到“一節一策”。再次要適時運用線上提問、線上搶答、視頻連線、字幕互動討論、視頻闖關等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監控學生線上學習狀態。最后,要合理布置適量實踐性作業,限定完成時間,讓學生及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線下忙起來。教師切不可孤注一擲,只依賴線上錄制好的視頻教學,放任學生自由學習,即使是選擇教育部推送的精品在線課程,也要增加師生間或生生間的互動環節。有效的師生互動是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4]。因此,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教學,沒有互動的課堂就會失去教育教學的靈魂。在實際操作中,對于90分鐘的大學課堂,線上錄播課程講授內容以30分鐘左右為宜,其余時間則用于線上互動,這樣學生不會過度疲勞,產生厭學情緒,教師也可以通過互動適時監控教學狀態。在互動平臺的選擇上,如果課程平臺不支持,則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討論群開展課堂互動。針對線上教學軟件技術不過關的部分老教師,建議采取直播形式授課,教師最好要“出鏡”,以增強課堂真實感,雖然難以避免會有“翻車”現象,但有時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四)課前做足準備,增加課堂儀式感。在現實生活中,儀式與儀式感有極其重要的存在價值[5]。它可以讓表達更加具體化,可以使我們對所做的事情投入更多的精力,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當前線上教學師生無法面對面溝通的特殊情況下,線上課堂增加一些儀式感,不失為教學“收心”的好辦法。教師上課前可通過各種平臺進行簽到,檢查學生到課情況;教學中可以通過小黑板、粉筆、教具進行授課或錄課;在不出鏡的情況下也盡量讓自己表達肢體語言,讓教學生動起來;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在教室里進行直播或錄課,尋找課堂感覺;課程結束時,無論采取哪種形式授課,盡量通過直播形式對本節課教學進行一個總結。對于學生而言,要規范作息時間,必要時可以通過手機播放上下課鈴聲,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創造學習環境,端坐學習桌前,記錄學習筆記;要積極主動參與互動,向教師提出疑問;每節課結束堅持通過互動平臺表達對教師的感謝,努力讓自己置身于虛擬的課堂教學環境當中。(五)構建線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保證線上教學效果。面對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線上教學,教學質量監控成為了最大難題,對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戰。線上教學的靈活性、教師授課方式選擇的多樣性以及學生學習的機動性和不可測性,使原有的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顯得束手無策。因此,我們需要構建有效的線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來保證教學效果。從學校層面,教務處及二級院系要在學校教學管理文件框架下,保障教學運行正常秩序;安排院系領導、教學督導、教研室主任或課程組長進入教師線上課堂,以學生端口身份審閱線上課程建設情況,跟課監控教學全過程,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要求班主任、輔導員強化班級管理,教育和引導學生轉變觀念,主動適應線上教學模式。從任課教師角度,要充分利用課程平臺提供的各項功能,如簽到簽退、隨機選人、線上提問、線上搶答、互動留言、線上討論發言、教學任務點完成情況、測試成績、作業提交情況等,通過后臺大數據、師生交流適時監控和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提醒和督促學生完成相關任務,可以在各功能環節設置獎懲機制,納入課程考核積分,吸引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從學生層面,可通過課程電子問卷調查、學生信息反饋員、召開班長或學習委員視頻會、公布信息反饋渠道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質量監控當中,以便從學習者的角度發現線上教學中存在問題。從家長層面,要鼓勵和支持家長主動監督學生學習狀態,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執行學校作息時間,保障學生學習環境,并與教師建立溝通聯系機制,以輔助學校有效完成線上教學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形成閉環式監控,再輔以家長監督,四方協同合作,實現質量監控共振,線上教學質量才會有一定的保證。
參考文獻:
[1]王運武,王宇茹,李炎鑫,等.疫情防控期間提升在線教育質量的對策與建議[J/OL].中國醫學教育技術:1-7[2020-03-14].
[2]陳曉紅.多措并舉,保障疫情下高校線上教學高質量發展[N].湖南日報,2020-03-09(004).
[3]呂文清.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N].中國教育報,2020-03-12(011).
[4]張端鴻.在線教學是一場長期教學革命[N].中國科學報,2020-02-18(005).
[5]王曉丹.論旅游中的儀式與儀式感[D].東北財經大學,2015.
作者:高治國 李亞珍 邸娜 趙智香 單位:河套學院
- 上一篇: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要點
- 下一篇: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