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解決對策
時間:2022-09-01 10:17:07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解決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與消費者的切身安全、健康有關,還會影響農業整體發展與社會穩定;瑪納斯縣歷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2007年起宣傳禁止使用五種高毒農藥;2011年,依托農業部項目建成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人員編制采取在農技推廣中心加掛牌子;2012年在全縣各鄉鎮農技站加掛鄉鎮監管站的牌子。在八個農區鄉鎮配備了農產品快速檢測的相關設備,建成監管站,開始從縣到鄉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從近年來蔬菜、水果、食用菌和谷物的檢測結果來看,瑪納斯縣的農產品質量總體上說是安全可靠的,合格率能夠始終保證在98%以上。但是,目前各鄉鎮的基礎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在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中,較為分散,監管力度欠佳,管理工作有待提升。因此,全縣農產品在質量與安全上存在隱患,要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提出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中的管理工作,以加強對安全與質量監管的對策。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1、監管機構不夠完善。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主要由縣級農業部門進行管理,所以在管理范圍上還沒有延伸到鄉鎮村中,并且在管理中存在缺機構、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的問題。雖然,縣農產品監管機構的構架已初步形成雛形,但目前人員稀缺,鄉鎮農技站及監管站人員編制不夠,近處鄉鎮2-3人,遠處的只有1人,要承擔惠農補貼的信息錄入統計,土壤肥料、植保、農技推廣,農產品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諸項工作,加上值班備勤等,往往顧此失彼,縣級監管辦也只是在農業執法大隊抽出1-2人兼任監管工作。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存在農業執法、檢測等部門聯合辦公,并沒有完全獨立,導致監管工作沒有具體的責任人員進行管理。多數鄉鎮監管機構掛牌,但不能實際落實監管工作,沒有固定監管的人員和工作經費,嚴重影響了基層監管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農民在零散生產谷物油料、水果、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時,村一級沒有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進行協管,導致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缺乏村級力量的直接監管。2、檢測體系能力較弱。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存在成立時間較短,在檢測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經費無保障;專業檢測人員編制不夠,鄉鎮沒有固定的檢測人員,人員無保障;無法保證縣域內農產品檢驗檢測面面俱到。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人員的技能和水平有待提升,檢測方法、檢測范圍、檢測指標、檢測速度都十分有限。速測技術還不夠成熟,準確率只有60%以上;樣品前期處理提取凈化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鄉鎮級機構的檢測項目基本以農藥殘留的檢測為主,普遍存在“人員沒保障、檢不準、檢得少”等問題,村級檢測工作沒有得到落實。目前大部分鄉鎮的檢測系統仍未完善,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和市場等區域多數未成立相應的檢測機構,無法保證檢測合格的產品才能進入市場。3、投入品監管有難度。農藥使用不規范導致大量的農產品有農藥殘留,不僅無法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健康,也對當地的土地環境造成了污染。農藥經營者素質不一,給農藥監管帶來一定難度。農藥限用中限制農藥的使用卻不限制農藥的銷售,導致管理難度較大、監管困難,發現問題也很難處罰。農藥回收沒有后續處理措施,導致縣監管部門在實際執法工作中,收繳的大量高毒高殘留、假冒偽劣、過期等農藥沒有實際銷毀的途徑,就造成了銷毀困難的現象。4、監管制度不健全。全縣多數農產品沒有完全實現市場準入準出制度。由于市場的復雜性,在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渠道眾多,一旦產品發生安全質量問題,很難找到直接的責任相關人。由于上述的市場準入準出制度沒有落實,未從源頭上管起,造成后面的監管被動。相關法律條款約束范圍不足,沒有針對分散農戶的違法行為設立處罰條款,導致在監管部門管理的時候,監管起來難度大,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
二、對策
1、加強機構體系建設。給予資金保障,把相關監管、檢測、執法等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縣-鄉鎮-村”全覆蓋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隊伍的監管力度,充實監管隊伍。明確監管人員的崗位工作和職責,做到責任到人。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檢查納入到各級政府的目標考核中,以此來促進各級政府關心并關注農產品的監管工作。重點加強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隊伍的建設。保障協管員對生產一線的農產品進行最及時和直接的監管,真正做到從源頭監管。發現問題隨時向上匯報并處理。讓聯系戶干部參與到農戶農產品投入品的監管上。2、強化檢驗檢測能力。加強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的建設,添置和更新檢測的新型儀器設備,保障檢測工作的科學性和專業性。為監管人員提供編制,吸引更多以的專業人員加入。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實現人員、設備、場地都到位,確保基層農產品檢測工作的開展。加大例行檢測和抽檢的力度,尤其是對農產品中的蔬菜、水果等進行多次重復抽檢,并加強對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在生產過程中的抽檢力度。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周邊的零散農合起到帶頭和促進作用,將監管關口前移,預防為主,懲治為輔。3、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機械化管理,保障農產品的標準化水平,能夠帶動更多的零散農戶加入其中,實施標準化生產。創建“三品一標”的農產品品牌,通過對農產品進行一定程序的抽檢、監測等環節,促進農產品全程標準化管理模式的生成。建立系統的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化體系,將農產品的產地標準、生產過程標準、檢測標準以制度的形式進行落實。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在實際的應用中隨著農產品生產、市場等變化而進行修訂與完善。4、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大培訓,提高農業投入品方守法意識和素質。對轄區內農業投入品經營單位和各個人進行信息的全面登記,建立生產銷售記錄檔案,一旦發生出售違規藥品問題就要對相關的人員或單位進行追責。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零散農戶的用藥管理,保障農業用藥的安全。5、完善監控手段。加強與食藥、質檢、衛生、公安等部門的聯系和配合,杜絕禁用農藥的流入。明確各部門在農產品監管各環節的責任和分工,統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銜接機制。形成農產品市場準入、準出機制,通過準入對準出的作用,推動產地準出機制的建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工作,建立完善的網絡查詢和終端查詢系統,滿足消費者及時查詢和監督的需要[1]。6、加大媒體宣傳培訓。通過網絡媒體或住社區、住村干部的親自宣傳,加強全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通過咨詢服務、專題講座、科技下鄉等活動,向鄉鎮地區宣傳和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知識,提高農戶對農產品安全的認識,增強生產者和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安全質量的責任認識。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健康綠色農業氛圍。利用互聯網絡,對農產品知識進行宣傳,加強對輿論導向的正確把握,通過建立一個農產品交流平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公開透明。結合有關培訓項目,加強對農戶的技術培訓,規范農戶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用量,建立信息檔案庫,將農產品生產信息、農藥登記信息、休藥期信息等統一進行歸檔整理,規范生產管理行為;加大力度對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監管、檢測、執法和技術推廣的培訓力度,著力打造管理隊伍“懂法律、懂技術、懂管理”的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楊新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問題及對策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9):115.
作者:趙紅萍 單位:新疆瑪納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 上一篇:畜產品質量安全因素及對策
- 下一篇: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