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監管對策系統研究

時間:2022-10-26 05:19:19

導語:農產品質量監管對策系統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質量監管對策系統研究

摘要:農民合作社在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實現農民增收中發揮重要作用,合作社農產品質量是其作用實現的重要保障。本文從系統科學的角度,利用系統動力學的分析技術對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進行研究,通過系統極小反饋基模分析生成促進系統發展的管理方針,提出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的管理對策,為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動力學

農產品市場競爭已從價格和數量競爭逐步轉向差異化質量競爭,農產品質量是小農戶順利融入農業價值鏈參與大市場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小規模分散經營是農產品質量監控困難的重要制度因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才能有效實施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農民合作社是適應這種市場需求的有效組織形式[1,2]。在農產品質量監控方面,農民合作社可統一安全標準,規范農資使用;統一生產管理,實現生產的全程監督;統一品牌化銷售,實現質量可追溯和良好的市場信譽[3]。但也有學者對合作社在產品質量等方面的作用提出質疑,Zhou等認為與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相比,農業合作社進行食品安全控制的水平最低[4],且規模較大、具有復雜業務功能的合作社,其農場的食品安全管理績效往往較低[5]。在實踐中,農產品質量問題頻繁發生,從孔雀石綠、蘇丹紅鴨蛋、三聚氰胺奶粉,到皮革奶、地溝油、瘦肉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頻見于各大媒體。據中國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大部分的農產品生產是由合作社完成的,農民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更是超過農產品總值的1/2。綜上,從理論與實踐上分析,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控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1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建模

1.1確定系統研究邊界系統科學認為,系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因而可以用系統的觀點來考察,用系統的方法來描述。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是由眾多分散農戶、合作社組織兩主體構成,主體目標的實現是系統發展的動力,主體責任的實現是系統發展的保障,主體間的相互關聯作用構成了復雜的動態反饋系統。本文基于錢學森提出的科學理論、經驗及專家判斷力三結合分析,確定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邊界。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主體為農戶與合作社,在系統發展中不同主體的目標不同,基于委托———理論,農戶與合作社構成雙重的委托———關系。農戶參與合作社對農產品質量監控的目標是實現增收,合作社統一銷售農產品可實現農民增收;合作社對農產品質量監控的目標是保證農產品質量,農戶在生產中經營行為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在對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控的研究中,農戶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農產品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不安全農藥、生產技術、違規經營動機等[6-8],合作社影響農產品質量的因素有監督、生產標準、激勵與約束等[9,10]。對合作社產品質量監控的實踐研究中,農藥殘留、生產技術培訓、監督機制、生產標準亦為影響農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與理論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11,12]。綜上,確定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的流位流率系如下。L1(t)、R1(t):農產品質量(%)及其改變量(%•a-1);L2(t)、R2(t):農戶利潤(萬元)及其改變量(萬元•a-1);L3(t)、R3(t):生產標準化程度(%)及其改變量(%•a-1);L4(t)、R4(t):農藥使用量(kg)及其改變量(kg•a-1);L5(t)、R5(t):農戶違規動機(%)及其改變量(%•a-1);L6(t)、R6(t):技術培訓時間(d)及其改變量(d•a-1);L7(t)、R7(t):監管力度(%)及其改變量(%•a-1);L8(t)、R8(t):懲罰力度(%)及其改變量(%•a-1)。1.2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結構模型本文利用系統動力學的流率基本入樹建模法,建立有效刻畫實際的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結構模型。此方法以圖論的生成樹理論為基礎,逐一分析直接控制流率變量的流位變量、流位變量控制流率變量的路徑,進而建立流率基本入樹。1.2.1逐一分析直接控制流率變量的流位變量農產品質量含品質與安全2個維度,品質由生產技術決定,在流位流率系中體現于生產標準化程度。安全由農藥殘留量決定,在流位流率系中體現于農藥使用量。因此,流位變量生產標準化程度、農藥使用量直接控制流率變量農產品質量改變量;農戶利潤由產量與銷售價格決定,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量與利潤相互促進。在流位流率系,農產品質量影響銷售價格。因此,流位變量農戶利潤與農產品質量直接控制流率變量農戶利潤改變量;生產的標準化程度由生產技術與農戶是否遵守生產規章決定,生產技術受流位變量技術培訓時間影響,農戶是否遵守生產規章受農戶違規動機影響。因此,流位變量技術培訓時間、農戶違規動機直接控制流率變量生產標準化程度改變量;研究表明,減少農戶收入壓力、弱化農戶違規經營動機,才能促進農戶改善生產經營行為。[8]因此,流位變量農戶利潤、農戶違規動機直接控制流率變量農藥使用量改變量;農戶違規動機由違規收益、違規成本決定,收益來自于違規帶來利潤的增加,違規成本由違規行為發現與懲罰決定。因此,流位變量監管力度、懲罰力度直接控制流率變量農戶違規動機改變量;在流位流率系中,技術培訓受利潤驅動、標準化生產需求驅動。因此,流位變量農戶利潤、生產標準化程度直接控制流率變量技術培訓時間改變量;合作社對農戶行為的監管,主要是減少其違規動機、提高農產品質量。因此,流位變量農戶違規經營動機、農產品質量直接控制流率變量監管力度改變量;合作社對農戶的懲罰目的是提高農產品質量,主要針對影響農產品質量行為的懲罰。因此,流位變量生產標準化程度、農藥使用量直接控制流率變量懲罰力度改變量。1.2.2建立流率基本入樹模型再次逐一深入分析流位變量控制各流率變量的路徑,建立如下流率基本入樹模型(圖1)。

2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開發管理

2.1計算系統極小反饋基模集極小反饋基模是系統結構分析,把握系統行為的有效管理工具。本文利用極小反饋基模集入樹組合生成法[14],計算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極小反饋基模集如下(計算過程略):{G36(t),G57(t),G124(t),G358(t)}3個二階極小基模的流圖如圖2。2個三階極小基模的流圖如圖3。2.2極小反饋基模分析生成管理方針極小基模G36(t)刻畫了生產標準化程度與技術培訓時間反復調節的負反饋關系,此反饋結構揭示了生產標準化程度越高(低),技術培訓時間需求越小(大)的情形,該極小基模反饋結構分析生成的管理方針為以技術培訓為基礎,不斷提高生產的標準化程度,進行農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極小基模G57(t)刻畫了監管力度與農戶違約動機反復調節的負反饋關系,此反饋結構揭示了監管力度對農戶違約動機的控制作用,監管是合作社控制與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重要作用機制。極小基模反饋結構分析生成的管理方針為合作社建立監管機制,提高監管力度與監管效率,減少農戶違約動機,進而規避農戶違反生產、管理制度濫用農藥,損害農產品質量。極小基模G124(t)刻畫了農藥使用量、農產品質量與農戶利潤反復促進的正反饋關系,此反饋結構揭示了農藥使用量越高、農產品質量越低、農戶利潤越低,進而導致收入壓力增大、農藥使用量增加的情形,形成不斷提高農藥使用量的惡性循環的情形。極小基模反饋結構分析生成的管理方針為科學控制農藥使用量,控制以農藥使用量提高產量的行為,以農產品質量提升促進農戶利潤提升。極小基模G358(t)刻畫了生產標準化程度、懲罰力度與農戶違約行為反復調節的負反饋關系,此反饋結構揭示了生產標準化程度越低,懲罰力度越大、農戶違約行為越小的控制情形,說明了懲罰力度對生產標準化程度與農戶違約行為自動調節控制關系。極小基模反饋結構分析生成的管理方針為建立合作社對損害農產品質量行為與農戶違約行為的懲罰機制,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

3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對策

根據極小基模進行系統反饋結構分析,生成4條管理方針,在管理方針的指引下,提出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對策。3.1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標準化程度注重技術培訓的效率。順應農產品生產的階段特點,按照實際需要靈活設置培訓的時間和次數。要結合農戶現有的技術水平和認知情況,靈活調整技術培訓內容,確保技術和標準的實用性。推動標準的持續修訂與完善,推進生產標準化;采取多樣化的技術培訓方式。應根據農產品特點和農時采取多樣化的技術培訓方式,除了傳統的集中課堂培訓之外,還可以深入田間進行現場操作實訓,豐富培訓內容;精選培訓人員。選擇知識、技能、人際關系較好的農戶代表進行技術培訓,利用合作社中的“熟人機制”進行技術推廣和普及;注重與農戶溝通交流。加強合作社日常事務的公開透明,從而增加農戶對合作社的信任程度,提高技術培訓效果和推進標準化生產。3.2構建“雙監管”機制,實現全面監管合作社通過設計正式的、剛性的書面契約進行監管。契約規定詳細的監督事項包括產前簽訂標準化安全生產協議,建立生產檔案;產中設置監督員分級分片管理農戶,定時定點現場管理,實時監管農產品生長狀況;產后實行嚴格的收購標準和質量分級,建設合作社內部質量檢測、追溯平臺等一系列措施,規范小農戶機會主義行為,減小農戶違規動機;建立質量聲譽機制。設立“重點監控名單”、“黑名單”等措施,利用內部信任、社會公眾感知、道德規范等形式,對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形成一種壓力,使其遵守生產標準、減少違約動機、規避濫用農藥行為。3.3加強對農藥使用的規范管理建立完善的農藥使用管理體系,實行農藥登記制度。農戶使用農藥需要經過需求申報、農藥登記、農藥領取、農藥效果反饋4個環節,保證合作社發放農藥的規范性、可溯性;為了防止農戶私自購買農藥,要實施嚴格的農藥使用管理,按時對農戶田地農藥檢測,并且加大對田地農藥殘留的抽檢力度,圍繞詳細檢測結果,定期修訂農藥使用量及殘留量的標準;合作社對農藥使用者進行農藥相關知識培訓,提高農戶對農藥的認知程度,科學控制農藥使用量,將農戶濫用的可能性降至最小,進而提高農產品質量。3.4健全懲罰機制,提高懲罰力度建立準入制度。規定農戶入社繳納質量保證金,根據質量問題的等級劃分扣除質量保證金金額。當農戶提交的農產品檢測出質量問題時,根據問題嚴重程度和問題出現的次數,給予不同程度的扣除質量保證金金額;設置最低質量標準—退出機制。當農戶遞交的農產品質量過差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給予退出合作社懲罰;建立監管員責任制。進行分級分片管理,當片區內農戶出現較為嚴重的違規行為,給予區內監管員一定的警告和懲罰。此外,合作社還可以通過建立質量與收購金額相掛鉤的浮動定價方式,即質量好的農產品收購價格和收購量多,質量差的農產品不予以收購等,激勵農戶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

4結語

本文利用系統動力學反饋動態復雜性分析技術,在建立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控系統結構模型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反饋結構分析把握系統行為,提出系統功能提升的管理對策。研究表明,通過農民合作社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懲罰機制,可有效規避農戶生產過程中的違約行為,提高農戶參加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的積極性,為農產品質量提升提供保障。此研究是在系統“結構—行為—功能”基本原理指導下進行,研究得到的管理對策可促進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控系統持續發展,可為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提供參考與借鑒。

作者:李秀華 付夢杰 單位:1.南昌航空大學通航學院 2.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