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創新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22:58: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創新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機技術創新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探討
1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不僅關系著種植業,同時也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影響。惠州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要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走自己的發展之路,探索出高產高效、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的集約化、可持續性的農業生產模式。集約化的發展關鍵在于單位面積土地資源上,通過較多的資金以及技術的投入,以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保證所產農作物的高產優質。根據目前土地資源逐漸減少的實際情況,應把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作為重點,將低產變高產,同時還應注重經濟效益,以提高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收入。堅持可持續性發展戰略是目前農業發展的必然條件。在資源保護方面應不斷改善生產條件,以提高土地的綜合抗逆性能建立高效高產的田地。在環境保護方面,不可盲目追求高產集約,要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以及水資源、土壤資源的保護。
2農機創新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分析
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不是單一的技術活動,而是一種將農業機械的創新與研究成果向外界展示并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方式。農機創新技術是現代農業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機創新技術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最近幾年惠州政府對推廣農機提供了補貼政策,提高了農民購買農機的熱情,這為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人們通過對農機創新技術的深入認識,了解了其對新機器的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農機科學知識,為提高農民科學種植和改善生產條件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發展現代化農業中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降低生產支出,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策略及方法
大力發展農機創新技術,要從加強對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入手,構建科學合理的推廣體系,建設農機創新技術推廣隊伍,同時通過農機創新技術示范基地的建立,進行多元化的推廣。3.1加強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宣傳。要想使一項技術得到推廣,通過媒介宣傳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加強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使農民能夠充分認識到農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消息相對閉塞的區域,農民對新技術信息的認知程度不高,會阻礙推廣宣傳工作的順利進行,相關部門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指派宣傳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戶中,通過現場演示、發放資料等方式引導農民關注農機創新技術。可以評選先進種植戶,作為區域內的模范,為其提供專業培訓,并到農機制造單位進行參觀學習,提高其專業技能,令其帶動區域內的其他農民,讓廣大農民能夠直觀感受農業機械的優越性[3]。也可以在村莊種植區域內設立宣傳櫥窗,引導農民關注相關知識。指派技術人員定期到村莊內進行答疑解惑以及技術指導。使農民能夠全方位地了解農機創新技術的應用。3.2建立農機創新技術推廣體系。農機創新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應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農機技術推廣部門實施。體系內主要包括推廣部門的建立,推廣人員的組織與培訓,信息平臺的建立等。推廣部門應對農機技術專業人員進行組織與管理,上級部門應提供資金扶持,以保證推廣可以正常運行。推廣人員需要由專業人員組成,此過程需要加大農機技術推廣專業人才的引進,提高人才福利待遇,制定獎勵政策。以降低基層人才流失率,同時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強化農機技術信息平臺的建立,通過網絡推廣平臺,可以實現及時解決推廣中出現的問題,完善推廣流程的目的,同時網絡推廣平臺還可進行指導與答疑,隨時解決農民在農機使用方面中的疑問。3.3建設農機創新技術推廣隊伍。農機創新技術推廣隊伍是農機創新技術推廣的具體實施者,要想做好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工作,需要推廣隊伍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以提高推廣速度以及效果,并能夠有效地將農業創新技術與農業實踐相結合,這就體現了建設農機推廣隊伍的重要性。要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對農機創新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理論知識與業務技能的培養,令其可以有效與農民進行溝通與交流,在農民提出農機技術疑問時可以良好的解答。只有推廣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得到了農民的認可,才能夠更好地將農機創新技術推廣出去,并提高農民的信任度以及認知度。3.4多元化推廣模式。在推廣工作的實際進行中,應該構建多元化的農機創新技術推廣模式,根據不同情況變換推廣模式,例如深入到村鎮中進行宣傳指導,與農戶進行深刻的交流,了解其需求以及想法,并對其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通過技術人員與農民的互動來加強農機創新技術的推廣;依靠網絡平臺及時收集農戶的疑問,并開展問答欄目進行回復[4]。3.5建立農機創新技術示范基地。農機創新技術示范基地能夠對農戶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符合標準條件的地方,建立示范基地,盡可能方便農戶參觀與學習。通過展示以及示范活動,將農業機械的優點全面展示給農民,使其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使用農機具所帶來的效益。3.6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農藝技術要能夠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發揮其增產的目的,此過程需要將農藝與農機進行結合,這是目前實現現代化農業高效發展的關鍵。如果單純地發展農業機械化,而缺少了農藝技術的支持,也難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生產目的。所以促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發展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農業新技術以及農機創新技術的研究與設計要互相融合。
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意見
為貫徹全國技術創新大會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格局,根據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和比較優勢,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
一、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要求,建立以技術創新為先導,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根本,以多元化投資為支撐,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和機電一體化四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及沿江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全面推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進程,促進全省經濟的結構優化和持續快速發展。
(二)主要目標
農業高新技術政策探討論文
摘要: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迅速,一場以高新技術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推動著傳統產業的變革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這個傳統產業正面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目前,我國農業在由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轉變,高新技術正逐步地走進我國農業的每一個領域。如果我們能抓住時機,采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加快對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那么,在21世紀初期,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就會邁進一步。這就需要政府的適當介入,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以推動現代化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這也正符合中共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出臺的有關“三農”問題一號文件的宗旨。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業高新技術;政策;農業現代化
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合稱“三農”問題,有人把“三農”問題概括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其實,“三農”問題不是三個問題,“三農”問題歸結起來是一個問題,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窮”,鄧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語道破天機。討論“三農”問題的本質,就是要找到三農問題的“窮根”。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制度結構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傳統社會,離開了政府推動、政策和制度引導,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將只能是步履蹣跚甚至寸步難行。
一、農業高新技術的含義
所謂農業高新技術,是指能廣泛用于農業領域的,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和重大推動作用,并能形成新型農業產業的高技術和新技術。包括國家科技部認定的航天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7個高新技術領域的相關內容。但目前具體應用于現代農業,主要指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酶技術和發酵技術等)、農業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農業應用和各種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網絡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包括各種溫室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節水農業技術(改善地面灌溉系統和滴、微灌、噴灌技術)、核技術(用于農業育種技術)、現代農業機械技術(帶電腦程序控制)、農產品精加工技術、遙感遙測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激光技術(激光平地)等。
二、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的必要性
農業局加快農業科技化進程的意見
為加快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步伐,根據市郊區工作會議精神,圍繞**郊區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場化的總體目標,現提出加快本市農業科技化進程的若干意見如下:
一、重點扶持方向
著重發展種源農業、創匯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開展動植物新品種選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環境建設、現代農業裝備、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農業基礎研究和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等八大科技行動;突破農業生物、農業裝備、農業加工、農業信息四大重點技術。
二、政策措施
1、由市科委、市農委協調組織本市企事業單位聯合向科技部、農業部等進行國家農業科技項目的申報,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地爭取扶持農業科技經費。
2、由市科委在每年科研攻關經費中拿出1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農業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同時,力爭用于農業科技經費的投入每年有所增長。
三農問題的農業高新技術政策探討論文
摘要: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迅速,一場以高新技術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推動著傳統產業的變革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這個傳統產業正面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目前,我國農業在由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轉變,高新技術正逐步地走進我國農業的每一個領域。如果我們能抓住時機,采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加快對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那么,在21世紀初期,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就會邁進一步。這就需要政府的適當介入,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以推動現代化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這也正符合中共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出臺的有關“三農”問題一號文件的宗旨。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業高新技術;政策;農業現代化
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合稱“三農”問題,有人把“三農”問題概括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其實,“三農”問題不是三個問題,“三農”問題歸結起來是一個問題,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窮”,鄧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語道破天機。討論“三農”問題的本質,就是要找到三農問題的“窮根”。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制度結構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傳統社會,離開了政府推動、政策和制度引導,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將只能是步履蹣跚甚至寸步難行。
一、農業高新技術的含義
所謂農業高新技術,是指能廣泛用于農業領域的,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和重大推動作用,并能形成新型農業產業的高技術和新技術。包括國家科技部認定的航天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7個高新技術領域的相關內容。但目前具體應用于現代農業,主要指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酶技術和發酵技術等)、農業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農業應用和各種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網絡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包括各種溫室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節水農業技術(改善地面灌溉系統和滴、微灌、噴灌技術)、核技術(用于農業育種技術)、現代農業機械技術(帶電腦程序控制)、農產品精加工技術、遙感遙測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激光技術(激光平地)等。
二、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的必要性
科技局近三年工作總結及今后五年安排
一、近三年科技工作情況
自2003來,科技局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實施科技項目,推進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維護知識產權、產學研結合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興縣戰略。共申報省級以上科技項目40項,已爭取立項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4項,落實科技貸(借)款9600萬元,無償撥款95萬元;這些項目的實施,年新增產值16500萬元。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3項;市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一等獎1項,三等獎5項;評審出縣科技進步獎29項。申報國家專利29項,獲批專利17項。幾年來,引進、推廣工、農業新產品、新技術40多項。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2005年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56億元,高新技術產品增至52個。2005年7月,我縣順利通過了科技部對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縣”的復核。與此同時,我縣科技成果管理、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服務工作不斷進步,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加強,科技宣傳深入民心,科技局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1、加強科技宣傳,不斷改善科技政策環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是“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局面正在形成。堅持一把手抓生產力的指導思想,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黨政一把手親自任組長的“科教興縣領導小組”和“創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領導小組”。同時各鄉鎮、各企業和有關部門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擔任主要領導的科技工作領導機構。縣、鄉(鎮)黨委、政府將科技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定期召開科技工作專題會議,討論、研究科技投入、技術創新、科技項目、科學技術合作、科技人才引進等科技工作,對具體事項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結果。科技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上下貫通,形成一股強大的科技工作合力,使縣級科技工作整體水平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各個行業的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
二是各項政策環境陸續出臺。為了創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環境,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科技興縣的決定》、《關于加強技術創新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科技三項經費管理辦法》、《關于對鄉鎮縣直部門實行科技進步目標責任考核的實施辦法》、《云夢縣技術創新獎勵辦法》等系列政策性文件。這些科技工作政策性文件的出臺實施,使科技工作環境越來越好,科技工作的力度逐步加強。
三是全社會學科技、用科學的熱情越來越高。我縣一方面以每年全省送科技下鄉活動、世界知識產權日、科技進步法實施周年紀念日、科技周宣傳日等為契機,另一方面采用召開科技大會、科技專題報道、科技法規競賽、科技(趕集)下鄉等形式,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積極宣傳普及《科技進步法》、《科技成果轉化法》、《農業技術推廣法》、《專利法》等科技工作法律法規;同時,我縣還結合全縣經濟工作情況邀請大專院校教授、學者先后作了30多場高水平的科技報告,向各級領導、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員提供現代管理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科技意識,形成了“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
市農業科技化進展意見
為加快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步伐,根據市郊區工作會議精神,圍繞*郊區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場化的總體目標,現提出加快本市農業科技化進程的若干意見如下:
一、重點扶持方向
著重發展種源農業、創匯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開展動植物新品種選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環境建設、現代農業裝備、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農業基礎研究和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等八大科技行動;突破農業生物、農業裝備、農業加工、農業信息四大重點技術。
二、政策措施
1、由市科委、市農委協調組織本市企事業單位聯合向科技部、農業部等進行國家農業科技項目的申報,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地爭取扶持農業科技經費。
2、由市科委在每年科研攻關經費中拿出1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農業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同時,力爭用于農業科技經費的投入每年有所增長。
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工作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全國科技大會和全省自主創新大會精神,大力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和省級科技強市建設,推動我市向創新型城市邁進,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線,以打造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為中心,以科技體制和機制改革為動力,以科技條件和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加強科技工作領導為保證,全面提升我市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為基本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強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主要目標。到2010年,科技創新能力基本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科技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綜合實力和水平位居全國縣(市)的前列,基本形成創新型城市的框架體系,為我市邁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奠定堅實的基礎。
——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主體,政策法規為引導,產業集群為基礎,科技服務機構為紐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政產學研、融資中介等機構相互聯動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完善。
——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5年內實施國家火炬、星火計劃項目、重大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創新基金項目100項,重點新產品500項,獲授權專利數40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0項以上。
科技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要點
一、2013年工作總結
(一)高新技術產業。積極落實國家、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對重點企業和高新技術項目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2014年我們組織申報了13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夢金園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礦機邁科建材有限公司、新邁紙業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據市統計局反饋,2014年1-9月份,全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5.5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6.86%,列各縣、市、區第七位,比年初增長1.59個百分點,增幅列各縣、市、區第七位。
(二)創新平臺。積極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快建設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級創新型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臺。在已建立31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的基礎上,今年新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家,已組織石大昌盛等6家企業申報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英軒實業等2家企業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城南創業服務中心申報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申報元利化工、日科化學2家企業為省級創新型企業。日科化學、英軒實業2家企業申報了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
(三)科技計劃。對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產業關聯大的高新技術項目,積極申報上級科技計劃立項支持。截至目前,已獲批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1項,爭取上級扶持資金1164萬元。其中,英軒實業的“檸檬酸高效生物制造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列入省自主創新專項計劃,獲省財政扶持資金1000萬元;日科化學的“節能門窗用耐候高性能塑料型材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列入國家支撐計劃,獲國家財政扶持資金268萬元(2014年撥付78萬元)。礦機邁科的“全自動切碼運系統”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專項扶持基金項目,獲省財政扶持資金40萬元;元利化工的“粗笨萃取精餾精制技術研究開發”列入省攻關計劃,獲省財政扶持資金30萬元。
(四)科技成果。全縣共有12項科研成果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其中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世紀陽光紙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廢紙纖維分級生產高端高附加值包裝紙與紙板集成技術”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夢金園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的“黃金飾品無焊料精加工技術”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日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用低溫高效增韌劑AMB樹脂的研制”獲得省技術發明三等獎。
(五)農業科技培訓。今年已組織瓜果蔬菜種植技術專家、教授到經濟開發區羅家莊舉辦瓜菜種植新技術培訓班1期,推廣大棚種植新技術3項,解決了村民低溫下大棚蔬菜抗病增產的問題,制定了土壤改良規劃,預計兩年內節約化肥50余噸,土壤環境質量達到I類標準。培訓農業科技人員2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全縣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速發展,實現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面對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我們必須進一步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實現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作為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充分認識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與部署,研究制定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對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黃岡科技發展的基本態勢
"十五"期間,全市認真貫徹科教興市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落實,形成了一個重視科技、加速推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熱潮。隨著一系列推進科教興市,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措施出臺與實施,科技工作的宏觀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創新越來越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事業穩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03年,全市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0.2萬人,較2000年增長8.8%;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2萬人;全市擁有研究開發機構160多個;全市R&D(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達到1.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120%;民營科技企業達到320多家。"十五"期間,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增強了信息服務能力;部分科研儀器配備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條件得到較大改善。2003年,全市專利批準數170余項,比2000年增長118.9%;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84億元,比2000年增長8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以及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群。200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4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我市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