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2:22: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主義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主義研究

人文主義下法制教育理念研究

一、我國高職法制教育中的現有教育理念及問題分析

(一)我國高職法制教育中的現有教育理念

1995年11月28日,國家教委、中央綜合治理辦公室、司法部在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要求:“學校法制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制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地遵紀守法。”2003年2月,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兩課”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了修訂。其中,對《法律基礎》課的基本要求是:使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掌握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內容,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2005年2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合二為一。3月出臺的《實施方案》強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2010年,國家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之中。在進行《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制精神》(第七章),教學時務必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的內容進行教學。

(二)我國現有法制教育理念問題分析

從以上的文件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在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教育方面,要求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法制制度,掌握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精神;在法律知識教育方面,要求掌握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在法律技能方面,能夠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解決成長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目標上可以看出,我國的法制教育目標側重于法律知識普及教育。1995年的法制教育目標定位在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2003年的法制教育目標定位中增加了提高法律素質。雖然提出了這樣的目標,但是卻沒有提供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2005年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合二為一,要求該課程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雖然在觀念上要求將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但是在實際的法制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仍然會講完前面的六章思想道德教育課之后,再單獨講授相關的法律知識課,依據現有的教學內容安排,根本不能通過講授法律基礎知識實現提高法律素質的法制教育目標。所謂法律素養就是指一個人認識以及運用法律的能力,其內容主要涉及個人或群體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水平、自身法律素養的高低以及對法律的信[1]仰程度等。由于相關課程和學時的限制,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停留在一種較為淺顯的層面,因而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尚處于對法律本質認識的啟蒙狀態,法律知識尚未轉化為法律素養,相當多的大學生法律觀念與[2]行為存在脫節現象。

二、科學人文主義視野下對法制教育的要求

查看全文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實踐價值研究論文

[摘要]以格林菲爾德為核心代表人物的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學派。該學派不僅有重要的理論貢獻,而且有著不可忽視的實踐價值,具體表現在學校管理中的組織目標、管理制度、領導行為、系統環境等方面。同時,從該派理論可以觀察到當前我國中小學人文管理中存在的誤區并有助于改進之道的探尋。

[關鍵詞]教育管理;人文主義;實踐價值;中小學人文管理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是在針對科學主義教育管理論尤其是盛行于20世紀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論運動”提出強烈批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盡管國內目前已有一些相關理論文獻但為數不多,而從實踐角度探討其價值的文獻則更為少見,這與人文教育管理論作為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學派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論觀點的基礎上,對其實踐價值聯系實際進行剖析,并對我國中小學校人文管理問題進行反思。

一、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的主要觀點

持有人文主義立場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爾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麥克西(S.J.Maxcy)等為代表,其中格林菲爾德是領袖人物,其理論觀點集中反映在《格林菲爾德論教育管理——走向一門人文科學》一書中。總體而言,這批人是在對過去的教育管理理論,尤其是行為科學影響下的“教育管理理論運動”提出猛烈批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旗幟鮮明的一派理論觀點:組織不是自然實體,而是人為適應社會而自行創造的產物;組織的目標其實是人的意志、權力、價值的體現;組織的結構也不是實在的和預先建構好的,而是組織成員相互作用的產物;既然組織是人為的產物,因此也不存在統一、客觀、普適性的組織理論;教育管理面對的問題不僅是事實問題,更重要的是價值問題,撇開價值問題就無法認清教育管理的現象和本質;教育管理活動中事實與價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結構、形式、工具意義,就會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腦后,這樣教育管理的意義和價值就會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別指出的是,國內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經習慣于將西方人際關系理論看作是一種所謂的“人本管理”理論而有可能將人際關系理論混同為或認為至少部分屬于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論。需要澄清的是,人際關系理論因其只是在常規視角下對結構功能主義范式主導下的古典和現代組織理論進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學主義立場,如將其與人文主義管理論相混淆,難怪有學者會說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貽笑大方”[2]。

查看全文

啟蒙運動中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啟蒙運動基督宗教人文主義美國國父法國革命

論文提要中國學界一般以“理性主義”來概括啟蒙思想,并據此得出啟蒙運動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相對立的結論。本文先分析啟蒙思想在英國的代表洛克的“經驗主義”、在法國的代表盧梭的“情感主義”、在德國的代表康德對理性的批判,揭示這三大思想家對基督宗教的正面態度;再分析伏爾泰等抨擊教會的法國思想家對人文精神和基督信仰的態度;最后對比了啟蒙思想的實踐者即美國國父們與法國革命領導人對基督宗教的態度之不同,及其對兩國革命與后果的影響之不同。文章反駁了上述流行結論,指出基督宗教不但為人文主義提供了神圣的核準,而且提供了必須的補充。

1.對于啟蒙運動這么一個偉大的歷史運動,由于其中包含無數燦若明星的思想巨匠,紛紜萬千的思想杰作,而其復雜多變的思想潮流更如滾滾滔滔的長江大河,包含著數不清的支流和NC027流、漩渦和瀑布、淺灘和急流,絕不可能在這短短的篇幅中給出一幅完整的圖景。我們在此所能做的,只是就其與我們的主題有關的方面,即從十七至十八世紀西方啟蒙運動中人文精神與基督宗教的關系方面,作一點與流行觀點不同的思考與評論。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中國人對于啟蒙運動的一般看法中的某些缺失。這種缺失最突出的表現,是用“理性至上”來代表啟蒙運動的一般特點。與此相關,中國作者關于啟蒙運動的描述,多半都強調啟蒙學者們將所有的東西都“置于理性的審判臺前”,尤其是將理性與宗教對立起來,將二者說成“理性啟蒙”與“宗教愚昧”的關系,甚至還說成進步與保守、革命與反動的關系。這些說法里包含的諸多片面或曲解,都同對啟蒙時期歷史事實的片面描述有關,其中也涉及對當時思想家們與基督宗教的關系和對基督宗教的態度的片面描述。

一般而言,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們整體的思想傾向,都符合廣義的人文主義。但是這種傾向,卻未必都符合我們所說的人文精神——例如,某些法國百科全書派學者關于“人是機器”的說法,很難說有利于提高人的地位和強調人的價值。另一方面,這種傾向也未必是與基督教精神相違的——恰恰相反,那些并不脫離基督教精神的啟蒙思想家,都對人的自由的高度張揚,對人的地位的實際提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這里最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影響最大的啟蒙思想家:強調經驗甚于理性的洛克,強調情感甚于理性的盧梭,以及強調實踐理性甚于純粹理性(也可以說是強調廣義的道德甚于狹義的理性)的康德。

查看全文

人文主義思想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啟示論文

摘要: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人文主義思想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剖析人文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為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人文主義思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啟示

1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當時反封建的主力軍。

人文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用人性反對神權。

查看全文

高校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的實踐意義

摘要:結合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分析了當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對立,探討了高校人文管理的實踐意義,并指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應該將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機融合。

關鍵詞:人文管理;科學管理;實踐意義

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主要是針對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而興起。兩種理論關注教育管理中的知識問題、道德問題和倫理問題,圍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就高校教育管理而言,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顯然是普遍追求和采納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觀也具有不容小覷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主要觀點

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實在教育管理領域對實證主義科學管理觀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管理觀。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觀不重視組織及其結構,而是關注組織中人的因素;不關注人的理性因素而是關注非理性因素,對人的理性關注的不是認知理性,而是價值和倫理理性。概括來講,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科學的教育管理理論以人的主觀價值為基礎。任何科學研究都不是純客觀的,研究者的主觀價值不可避免地滲透于研究的全過程。同樣,人的主觀價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教育管理過程。第二,教育管理組織不是一個純自然的客觀實體,而是由人創造出來的社會實體。組織結構并不是教育管理的重心,對人的管理才是核心。因此,只關注組織結構而忽視組織中的人,是對教育管理組織不全面的認識。第三,管理和決策不僅涉及人的認知理性因素,還涉及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主觀價值、倫理、情感、意志等。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兩方面,而進行管理和決策的過程中,這兩方面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第四,教育管理者應具有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論。技術培訓是不可或缺的,但卻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管理中復雜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有時候僅憑技術型的解決是不夠的。管理者和決策者不僅要為他們的理性行為負責,還要我他們的主觀價值、倫理行為和非理性行為負責。因此,應該對管理者和決策者進行以價值為導向的技術培訓。

二、高校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的誤區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思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啟示

論文摘要: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人文主義思想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剖析人文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為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

1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當時反封建的主力軍。

人文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用人性反對神權。

查看全文

人文主義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人文主義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十分普遍,是當代公共空間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不本文著重分析了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人文主義,并深入探索了人文主義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方法,以完善人文主義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人文主義;當代;公共空間;設計

中國城市進程的飛速發展,在交通使得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更多的活動空間。這些公共空間也是最能體現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地方,以機場和地鐵、車站、廣場及歷史街區等為主體的城市公共空間,記錄了城市的發展也記載著城市居民生活和歷史發展的變遷。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人文主義的設計理念可以更好地凸顯現代城市文明并塑造城市形象,在人文主義要求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人文關懷,使公共空間設計更符合人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文主義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受到了設計行業的高度重視,當代公共空間設計積極探索運用人文主義的科學方法,以提高公共空間設計質量,使公共空間設計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能夠促進人們的發展。研究人文主義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運用不僅能夠完善當代公共空間的設計,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而且對現代設計的發展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的人文主義

(一)人人平等

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中,公共空間設計的對象是社會生活中的人。當代公共空間設計實際上是為了人們的需求而設計的,而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也在悄悄改變著人們對于美的欣賞和理解能力。同時,當代公共空間的使用者是各種各樣的人群,其需求具有多樣性特征,與城市整體環境相整合的設計讓居民在藝術的熏陶下提高整體的綜合素質。在這種情況下,當代公共空間的設計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符合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在當代公共空間設計時要堅持人人平等的原則。同時,在設計公共空間的過程中要主義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照顧,保證社會弱勢群體的使用全,使社會公民能夠平等地使用公共空間。

查看全文

小議國際商業交易的人文化拓展

——兼論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建立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我國粗放式的貿易發展模式加劇了這一局面。在思考如何融入人文貿易發展的這一時代大潮流中,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落實中央提出的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外經貿工作的實踐,探索借助發展人文貿易提升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的新思路,研究抗衡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人文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對策,從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戰略轉變。同時,研究我國如何發展人文貿易,“以人為本”,使人類活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我國向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一)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及發展

從人文主義對經貿思想的影響分析,人文主義的發展分為傳統及現代人文主義兩個階段。

查看全文

論世界貿易的人文化拓展

——兼論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建立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我國粗放式的貿易發展模式加劇了這一局面。在思考如何融入人文貿易發展的這一時代大潮流中,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落實中央提出的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外經貿工作的實踐,探索借助發展人文貿易提升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的新思路,研究抗衡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人文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對策,從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戰略轉變。同時,研究我國如何發展人文貿易,“以人為本”,使人類活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我國向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一)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及發展

從人文主義對經貿思想的影響分析,人文主義的發展分為傳統及現代人文主義兩個階段。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探索

一、重返具體時空,認識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1.創設情境,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歷史概念是歷史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人們對具體歷史事物通過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而形成的。因此,歷史概念的內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對正處于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高中生而言,要準確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需要將抽象的歷史概念具象化。教學中筆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談》中綺思夢達沖破門第觀念,與親王侍從相戀的故事、皮科•德拉•米蘭多拉《論人的尊嚴》講演的節選及反映當時意大利人對假發等裝飾品追求的現象等三則材料,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上述材料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怎樣的社會現象?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價值取向?據此,你認為該如何定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通過上述情景設置,引導學生置身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社會場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義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反對神權統治,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內涵。2.重返現場,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外延。任何歷史概念都包括內涵與外延兩個維度,完整地理解歷史概念還需準確理解其外延,否則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重返歷史現場,在具體的時空背景下理解歷史概念。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紀末意大利經濟、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會現象的典型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材料反映了中世紀后期意大利發生了怎樣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反映了當時歐洲社會怎樣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與當時人文主義的興起有何內在聯系?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經濟上,莊園式自然經濟強大、教會占有地產最多,同時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資產階級興起;政治上,國家分裂、教權高于王權,同時統一的中央集權和城市自治出現、民族國家開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學壟斷精神生活,同時大學人文主義教育興起;社會生活上,神學控制社會生活,同時市民開始追求現世享樂。由此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歐洲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這一社會轉型時期的時空中具體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產物,并進而推動歐洲社會轉型的進一步發展。

二、建構段落時空,理解歷史概念的變化與延續

1.微觀視角,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發展演變。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歷史事物反映的歷史概念也是動態而非一成不變的,其內涵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因此,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概念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否則學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閱讀有關薄伽丘《十日談》中綠鵝的故事,觀察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大衛》的細節,并閱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贊美人的內容等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材料反映文藝復興不同時期對人的贊美有何異同?為什么?通過生生合作與師生合作,使學生認識到: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謳歌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人的自由個性,積極追求現實幸福和世俗享樂的觀念是始終不變的,但在不同時期,其具體表現有所區別:14世紀時期,薄伽丘側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15、16世紀,米開朗琪羅側重于贊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紀,莎士比亞則大力謳歌人性內在的豐富感情與高尚尊嚴。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期間文藝復興運動波及范圍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經濟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人文主義自然也隨之逐步深化。2.宏觀角度,認識不同歷史階段人文主義的延續變化。任何歷史事物總是與相鄰的歷史事物相聯系,而不會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體的時空點上。因此,教學中應將歷史概念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分析,從整體上把握歷史概念的發展趨勢,進而幫助學生認識歷史演變的內在規律。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為原點,通過問題探究將學生的思維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認為文藝復興運動是人文主義的復興還是發展,為什么?(2)為什么人們一般將啟蒙運動而非文藝復興運動當做西方人文主義的成熟階段?說說你的理解。通過點撥、總結,不斷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認識到:文藝復興通過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繼承了古希臘人文主義中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與作用的思想,主張以人為中心,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是西方人文主義的復蘇與發展。但與啟蒙運動相比,文藝復興運動的革命性相對較弱。文藝復興運動主要反對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及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企圖借助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體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啟蒙運動除了反對教權主義外,還強烈反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權等理念并以這些理念為指導,建立反映資產階級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系更為完整。通過上述分析,不僅有利于學生從西方人文主義發展演變進程中整體認知人文主義這一歷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認識。

三、聯系特定時空,體會歷史概念的統一與多樣

歷史概念是一系列歷史事物共同屬性的反映。教學中我們較多關注歷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視歷史概念的個性。事實上由于歷史事物產生的時空不同,歷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個性。因此,教學中還應聯系特定時空,體會歷史概念的統一與多樣,以更有利于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為此,教學中筆者采取了以下兩個維度展開教學。1.分析同一時期中西人文主義的不同走向。以文藝復興為中心,建構14——17世紀中西歷史發展的體系框架,認識同一時期中西人文主義的不同發展走向。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閱讀但丁和王夫之對人的闡述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1)比較兩則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義人本觀與明清之際儒家人文觀的異同。(2)為什么東西方相似的文化現象其命運卻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義成為激蕩社會的文化思潮,而中國的人文主張卻“胎死腹中”?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通過探究可以發現:東西方的思想家都抨擊了原有統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頌了人的價值與欲望。但西方人文主義者歌頌的是具有獨立個性與自由意志的個體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張以封建禮教制約人的私欲,歌頌的是恪守封建儒家倫理規范的人。之所以當時東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們都興起于東西方的社會轉型時期。而兩者的歷史影響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們所處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及思想來源不一樣。2.不同時期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義為主題,分析文藝復興與新文化運動時期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特點。具體教學環節如下:呈現材料: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強調政治機關是為全體人民的,每個人都是為社會國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個人與社會相聯系,把個人解放與民族救亡相聯系。新文化運動所舉起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圖存。它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強調的個人的價值和情欲以及把個人與社會割裂的極端個人主義,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傳統。——李海濤《新文化運動與文藝復興比較》探究問題: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有何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從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民族的救亡圖存,強調個人價值與民族利益相結合,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則側重于個人主義,重視個性解放和個人價值。之所以會產生這些差異,主要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產生是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則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愛國志士們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