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術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6:52: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工藝術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手工藝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改革
摘要: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手工藝創作是一種更為自由的實踐活動。因此,手工藝在藝術設計教學課堂上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闡述手工藝傳承重要性、手工藝在藝術設計教學改革中重要性的基礎上,為手工藝和現階段藝術設計教學的結合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手工藝;藝術設計教學;應用改革
在社會改革的不斷發展下,人們不再滿足于基礎物質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藝術設計領域也開始更加注重將手工藝文化和當代藝術設計內容進行結合。將手工藝融入到藝術設計教育課程中,在實現手工藝和藝術設計教學融合的同時能夠帶來良好的文化效應和市場經濟效應,一方面充分順應了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發展和市場機制對專業化設計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民族手工藝文化時代精神。
一、手工藝傳承的重要性
手工藝發展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表現在將打磨的獸骨作為一種裝飾品。手工藝的概念包含很多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更為注重對技藝的傳授和培養,現代手工藝的發展在注重技藝培養的同時更為重視技巧和藝術表達的聯系。教育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滿足人們傳遞知識的需要,手工藝傳承的過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間營造了一定穩定的環境,能夠保證手工藝的穩定發展。手工藝傳承最為基本的內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安排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手工藝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藝產品的生產技巧和相關的藝術理論法則,提升手工藝術設計的美感。手工藝課程在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開設對傳統手工藝的良性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高校課程的合理配置將傳統手工藝結合現代藝術設計教學的市場需求進行創新型傳承,既保留傳統手工藝優秀精華,又能根據時代要求賦予手工藝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藝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改革的重要性
現代服裝設計教學探討
【摘要】刺繡作為傳統手工藝的代表之一,是中國工藝文化中重要的藝術瑰寶,在長期的發展中結合地域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技藝術語和一套完整的繡法技藝體系。將圖案設計的文化內涵、精神氣質、筆墨線條融匯于針線藝術中,為當代服裝設計增加了獨特的人文魅力。為此,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應強化傳統刺繡手工藝文化引入,更好的完成傳統刺繡手工藝的創新傳承,實現對傳統紡織技藝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搶救。
【關鍵詞】傳統刺繡;手工藝;服裝設計;教學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出豐富而璀璨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其中刺繡手工藝作為服裝最古老的裝飾藝術,其獨特的藝術文化和人文價值為現代服飾設計賦予極其深厚的個性魅力。然而,目前對傳統刺繡手工藝引入現代服裝設計課堂教學的研究較少,且多留于形式化、表面化,對服飾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及發展無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刺繡手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討,從而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教學資源。
1傳統刺繡手工藝文化引入現代服裝設計教學現狀
傳統刺繡圖案色彩變化細膩、肌理效果凸出,具有區別于現代機械化加工形態的圖案形態特征。不同地區刺繡工藝鑒于審美差異、民俗特色、針法變化等方面的差異,在刺繡藝術表達上各具魅力,表現出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魅力,在現代服裝設計尤其是高級定制服裝中應用極為常見。但鑒于其制作周期長、種類多、成本高,且受“快時尚”等營銷模式的影響,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多簡要介紹其名稱分類及藝術特色。具體工藝技法、應用方式及時尚化創新手段等等均較少涉及。大部分學生對刺繡手工藝認知較為淺薄,僅停留于對概念的簡單認知,不但不了解刺繡手工藝的文化魅力,也不了解具體的工藝特色,在具體設計應用時難以巧妙應用、推陳出新。
2傳統刺繡手工藝文化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資源分析
摘要: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之一,刺繡手工藝資源有助于提升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想象力和創作水平。文章嘗試將刺繡手工藝術資源融合滲透到設計類專業教學中,結果證實能豐富藝術類專業的教學資源,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傳承和應用,拓寬教學思路。
關鍵詞:刺繡手工藝;創新融合;藝術設計;實施策略
刺繡是我國傳統工藝中重要的藝術代表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刺繡圖案精美靈動,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市場上銷售刺繡產品基本上都是機械刺繡,這對我國刺繡手工藝的發展將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力,學習刺繡手工藝的人也越來越少。隨著教學本土化創新改革,在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融入刺繡手工藝,創設更新穎的教學環境及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探索能力,藝術設計類的任課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科學引導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藝術審美能力。通過充分探析刺繡手工藝的內在審美性、藝術性、實用性、寓意內涵,將其巧妙融合到設計教學中,激發學生動手創造力和分析力,不僅能夠更好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藝術,還能拓寬學生思維,為藝術設計拓寬靈感和思路。
1刺繡手工藝具有與藝術設計類專業融合的優勢
刺繡手工藝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融入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價值。第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情懷。刺繡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具有悠久歷史,它是人們用針和線在繡布上添加內容表達思想情感,不僅美觀而且傳達了繡者的愿景和情懷,傳承了中華文化,在教學中不斷創新融入刺繡內容,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使命感。第二,刺繡藝術的學習與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具有共通性。設計專業教學更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要在不斷地探索中發現并總結,這也恰恰符合刺繡的動手創作特點,利于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和活學活用。第三,利于幫助學生保持初心,養成良好的創作習慣。刺繡是細膩的工作,需要很強的專注力、耐力、定力等個人品質,刺繡手工藝轉換為藝術設計教材內容可以培養學生更加細膩及專注的品質,比如色彩的搭配和應用,為學生參與社會工作奠定良好的品質。第四,培養學生更全面的綜合能力。刺繡過程需要動眼、動腦、動手,需要在色彩、線條、構圖、技巧等方面認真觀察、動腦構思、動手制作,而這些恰恰也是藝術設計專業所需要培養的能力,借鑒刺繡的基本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優秀品質,激發學生潛在創造能力。
2刺繡手工藝轉化為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資源的現狀及可行性分析
傳統手工藝在特殊教育的傳承路徑研究
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價值,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職業教育是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獲得傳統手工藝職業能力,實現就業與創業的根本途徑。高等特殊教育是面向高中文化水平的殘疾學生,通過“職業+學歷”的形式,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因此,高等特殊教育要充分利用職業教育的優勢,擔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任,切實加強殘障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和職業能力教育,從而實現高等特殊教育的發展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共贏的效果。
一、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特殊教育中傳承的困境
(一)專業設置薄弱,聽障生的優勢有待開發。雖然越來越多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經認識到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引進高等特殊教育體系的重要性,也開始嘗試對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是筆者通過對全國24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調研發現,目前只有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等少數高等特殊教育學院開設了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對聽障大學生實施比較系統的傳統手工藝職業教育,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而多數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專業設置仍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美術繪畫等常規專業,沒有注重對聽障學生優勢與潛能的開發,導致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處于一種薄弱邊緣的狀態。聽障大學生由于失去聽覺,其在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因為代償功能,其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細的動手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1〕。而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之處是手工之藝,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很強的技藝性和獨立操作性。因此,聽障學生對于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與普通人相比更具有優勢和契合性。(二)課程體系缺乏特色,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國高等特殊教育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同類專業的設置模式,過于注重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并沒有根據聽障學生的優勢與潛能開發個性化的課程;雖然有些高校的藝術類專業也開設了一兩門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選修課程,并通過學術講座和田野調查等多種形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體系,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比較零碎。整體來說,高等特殊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缺乏特色,聽障大學生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質量不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不強。(三)師資實踐經驗不足,教學團隊建設實效有待提升。作為高等特殊教育傳統手工藝教育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特殊教育知識,而且還需要有扎實的實踐操作技藝。而一方面,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還較為薄弱,教師缺乏手工藝的實踐經驗和過硬的技能,還不能完全勝任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指導。另一方面,雖然部分高校聘請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學校的客座教授,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工作室,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進校園”的實際成效卻并不明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只是到學校開設幾次講座,并沒有定期進入課堂給學生手把手地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四)社會支持體系不健全,保障機制有待多元化。基于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傳承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等特點,需要國家的幫扶和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需要建立政府、殘聯、行業協會和文化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支持體系。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資金扶持和資源協調等方面支持的不足,以及學校與地方殘聯、行業協會、傳統手工藝企業、社區等各級社會組織合作深度不夠,導致高等特殊院校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設備、資金與師資等投入機制的不健全。
二、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傳承路徑
(一)加強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建設,科學開發聽障學生的優勢。第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應該借助學校現有的美術學和設計學等相關藝術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以及文化輻射力,同時依托地方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與文化產業優勢,以就業為導向,開設適合聽障學生就業和自我創業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從而培養出一大批既懂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內涵、專業和技能,又精通市場法則、現代意識、創新能力的傳承者和職業者,這將會促進我國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得到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2〕。第二,科學開發聽障學生的優勢和潛能。首先,學校通過聘請手工藝大師和專業教師共同組成選拔考核團隊,依據《殘疾人職業能力評估系統》對聽障學生開展職業能力、人格特征和職業興趣的科學測驗,對他們的言語能力、形狀知覺、手眼協調、堅持能力、交際能力以及嚴謹能力等進行系統分析〔3〕,選拔出對傳統手工藝有興趣愛好和職業傾向的學生。其次,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來選擇不同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新組合成學習小組,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對聽障大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手工藝人才培養。(二)構建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第一,構建理論性、傳習性和拓展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模塊。構建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體系,應該結合藝術專業自身的特點,不僅需要開設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理論課程,而且更要開設專門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技能和校內外拓展性課程。第二,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式教學模式,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分步驟滲透、融入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之中〔4〕。第一步,在通識課程中增加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用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熏陶聽障大學生,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第二步,在學科基礎理論課程中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史、種類、造型、色彩及其審美特點等理論知識進行全面滲透,使學生比較系統全面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覺”的轉變。第三步,在專業核心課程和畢業設計等綜合實踐教學環節中以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設計靈感來源,將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藝術元素和審美特點吸納、融合、轉化到學生的創意設計項目中,創新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契合時代審美的傳統手工藝衍生產品。(三)組建“特殊藝術教育教師+傳承人”教學團隊,提升傳承實效。第一,加強藝術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的培訓。一方面,藝術專業教師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拜師學藝和田野考察等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對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文化、工藝技藝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學習,樹立起保護與弘揚傳統手工藝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另一方面,鼓勵藝術專業教師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工作室,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結對組建“雙導師”教學團隊,共同開發、設計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編寫教材,共同承擔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教學任務。第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進校園”傳承活動的成效。一是可以聘請傳統手工藝傳承人進校園舉辦學術講座和藝術展演活動,讓全校師生近距離地接觸地方優秀傳統手工藝,并領略地方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是可以聘請傳承人進課堂承擔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手把手地傳授學生手工藝技藝,將現代的課堂教學與傳統的學徒傳授相結合。三是學校可以聘請知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進校成立大師工作室,專業教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共同選拔人才,進入大師工作室,接受傳統師徒制的培養。這部分在大師工作室“拜師學藝”的大學生應不僅具有圖形創意、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現代創新設計能力,而且還精通傳統手工藝技藝和文化內涵。他們當中的優秀者將會被選拔為傳承人或文創設計人員,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工作或自我創業,成為新時代的傳統手工藝傳承者和創作者。(四)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支持體系,保障傳承發展。第一,搭建校內外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基地。學校要與地方殘聯、行業協會、傳統手工藝企業及社區等組織加強合作,共建校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就業基地。具體措施有:一方面,通過在校內建立傳統手工藝實訓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工作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多種形式,搭建集科學研究、教學培訓、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基地。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和地方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工作室及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文化機構加強合作,建立校外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習基地和文化創新創業基地,使得校內外基地互為補充、開放共享,既可以為學校師生提供一個多元立體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研究和素質教育的場所,還可以為廣大社會殘疾人手工藝職業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服務。第二,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支持體系。首先,政府是殘疾人參與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最主要的支持主體,尤其是《“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和《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6-2020年)》文件的出臺,都明確提出支持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促進就業。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制定、資金扶持、資源協調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等舉措為殘疾人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具體的支持保障。其次,要充分發揮殘聯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學校要與地方殘聯、行業協會、傳統手工藝企業和社區等組織加強合作,為殘疾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提供設備、資金、師資和就業等多方面的支持。第三,為了更好地開展殘疾人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和虛擬平臺,大力宣傳殘疾人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同時也可以與專業的文創虛擬平臺、實體平臺開展跨界合作,幫助殘疾學生展示與銷售傳統手工藝作品。
參考文獻:
手工藝在美術教育中的現狀及價值
摘要:從大量實踐來看,手工藝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及意義主要表現在它能適應基礎美術教育的改革、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能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它有助于形成美術教育的生態意識。本文對手工藝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的現狀及價值進行初步探討,對手工藝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價值進行思考和審視。
關鍵詞:手工藝;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現狀;價值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文藝術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很多學者認為,人文藝術幫助人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是增強理解力,開發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美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按階段劃分的話,美術教育體系包括了學前階段、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以及高校階段的美術教育,直至碩士、博士生美術教育。對于高校美術教育而言,其主要包括:專業美術教育、普通美術教育以及職業美術教育。普通美術教育主要指普通非藝術高校中的美術欣賞等美術選修課程,專業美術教育主要指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的教育,而職業美術教育則包括師范美術教育,主要培養未來的美術師資,藝術設計專業美術教育,主要培養藝術設計師。其中,承擔培養藝術師資重任的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這主要是因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主要是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主要目標,這些受教育者將會成為下一代的導師,影響的可能是兩三代人。我們不難知道,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美術教育的關系密切,兩者可謂息息相關。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理念等會間接或者直接地影響到未來基礎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教師的成長。也就是說,基礎美術教育中欠缺的部分應當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獲得進一步的補充,那么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內容也就應當充分考慮基礎美術的教育教學。近些年來,由于在基礎教育的改革當中提高了對學生思維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視程度,因此將手工藝課程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就近年的情況來看,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當中手工藝課程卻出現了部分邊緣化和缺失的傾向,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手工藝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價值的重新思考與審視。
一、手工藝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的現狀
從現實來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實施基礎美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者為目的,以使得受教育者能夠掌握從事美術教育的必備的能力為。目前,雖然一些高等師范院校也逐漸重視手工藝教育,也都采取了不少增加手工藝課程比例、課時的策略,但對于大部分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情況而言,手工藝的課程相關的數量占總體課程數量的比例還是有待提高,其中開設專門手工藝專業課程的高等師范院校就更少了,手工藝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邊緣化的狀態。
1、教材理論體系有一定的發展,但未很好地適應基礎美術教學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探索
【摘要】服飾手工藝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與服裝同步發展的。現從分析服飾手工藝的特點入手,探討其融入服裝設計課程的必要性,提出在專業課程中推廣手工藝的幾條路徑,為手工藝的發展和創新夯實基礎,也為今后服裝的發展開拓出一條更為廣闊的設計發展路子。
【關鍵詞】信息時代;服飾手工藝
服裝設計征,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程而發展的,與此同時,服飾手工藝也在同步發展。所謂服飾手工藝,是指使用布、線、針以及其他各種材料和用具,針對服裝進行手工制作的技術的總稱[1]。
1服飾手工藝的特點
在服裝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服飾手工藝所呈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帽、衣、裙、褲、鞋和襪等,手工藝幾乎都被采用過,正是由于手工藝獨特的魅力,才能對服飾起到裝飾和美化的作用,使之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1.1品種豐富。古時婦女以縫紉、刺繡、編結、剪紙和布藝等手工制作的傳統技藝被稱之為“女工”。中國女工從過去到現在基本都是由母女、婆媳代代相傳的,因此又被叫做是“母親的藝術”。手工藝在經歷了數千年的人類文明之后,從最簡單的縫綴到現在各種手工藝類型,包括拼接、印染、絎縫、繪身……,它們多元化的品種,饒有想象力的設計和精細的工藝,都展示了各個時期手工藝的藝術特征、工藝水準和材料技術。同時,也反映出實用美術與審美情趣、社會變遷和工業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1.2技藝多樣。手工藝的技藝是先輩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中積累起來的,在一代代的傳承過程中,在技藝上或多或少都作了這樣或那樣的改進和創新,這些新的技藝便很自然地融進了手工藝中。在作品創造的過程中,每件作品都要一針一線琢磨出來,都是藝人們情思和意趣的表達。手工技藝的表現手法非常豐富和多樣,以刺繡為例,除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名繡外,京繡、魯繡、汴繡和杭繡等也亦負盛名,苗繡、壯繡、侗繡、傣繡等少數民族刺繡也獨具特色[2]。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新型材料,包括珠片、水晶、貝殼、金屬制品和塑膠制品等也被運用到刺繡的設計技藝中去,同時,通過鑲、貼、拼、綴和褶等輔助裝飾技藝把刺繡襯托得更加精美。1.3個性表達。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個性自然化的穿衣方式,追求的是高品位、有個性的服飾特征。而在服飾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中,手工藝往往是設計師選擇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設計師會根據自我感知,利用不同的工藝處理方法、不同的材質用料,在作品中融入一定個人情感,使作品本身與設計師和消費者之間形成共鳴。手工藝正是由于它具有獨有的藝術語言,具有獨特的魅力,才能表達一定的個性差異化,才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
2服飾手工藝融入服裝專業課程的必要性
民間手工藝現狀及傳承策略
摘要: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具有濃烈的地域特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構建著中華優秀傳統民間文化體系,它代表著回族民間藝術的勤勞智慧,為中華民族藝術增添了無限光彩。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有著種類多、樣式巧、色彩艷的特點。通過對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現狀梳理和傳承策略的探討研究,結合學科發展趨勢,探索民間手工藝的傳播策略,為關中地區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發展與建設作出思考。
關鍵詞:關中回族;手工藝;現狀;傳承
民間手工藝的存在,建構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本著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點、尊重民族傳統的考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其中包括頒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旨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維護和弘揚優秀民間傳統手工藝。歷史上陜西曾是中國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陜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關中地區,沿渭河兩岸分布,西至鳳翔,東達大荔,與中部西安地區連成一片。由于此種地理位置的分布,將該地區的回族稱之為“關中回族”。相較于“西安回族”,“關中回族”的稱謂涵蓋面更廣,歷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強烈。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種類豐富多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為民間藝術大的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環,對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現狀的梳理是一項十分必要的研究課題。而這也是對民族檔案資料的有效搜集與整理。
一、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現狀
回族民間藝術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與傳統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間手工藝的表現為主,民族特性濃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稱經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觀,形態高雅,被稱為回族民間藝術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還擅長加工金銀首飾,造型靈動精巧,美觀大方,樣式豐富,受到大眾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銅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這是根源于伊斯蘭文化,銅器的性質極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爐制作的銅器,從選料到裝飾式樣,極為精美,富于濃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為重大的貢獻,這種原料的運用,可以在瓷器上將“回回花紋”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的龍、鳳、梅、竹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清代以來,回族的民間手工藝發展相對廣泛,種類多樣,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盤碟、玻璃畫、箱框畫、熏香爐、蓋碗、地毯、刺繡、紡織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磚雕和木雕等。(1)現在,民間藝術已經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機械化大生產在工業領域的強勢崛起,傳統的手工業逐漸被機械化大生產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標準化的機器大生產,以極低廉的價格與高效的生產迅速搶占市場;其二,由于多數民間手工藝具有口頭性、活態性的特征,依賴心口相傳的方式,導致傳承困難,資源搜集匱乏,民間手工藝陷入到后繼無人的地步。為加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陜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便是涉及關中回族的非物質文化。同時,由于回族分散全國,因此關中回族與其他民族共同擁有著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剪紙、刺繡等等。今天的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種類繁多,主要有刺繡、剪紙、面花、雕刻、鏡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時代的變遷,民間手工藝的時代特性也悄然地發生著變化。對于回族我們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它不像維吾爾族和藏族具有相對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間手工藝有著很強的地域性特點。
二、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研究概述
傳統民間藝術在當代美術教學中的傳承
摘要:民間藝術是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所創造的藝術,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民間美術的內容豐富、直觀、易于學生們接受,是樸素鮮活的美術教材。將優秀的民間藝術與美術課堂相融合,讓學生們在體驗學習樂趣時逐漸體會認識到民族藝術的價值,并通過探究創新,主動地在生活中發揮傳承、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的作用,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活傳承。因此將民間藝術引入到美術教學中去,這不僅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受民間美術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民間藝術;美術教學;傳承;運用
如今,傳統民間藝術是當代美術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對于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拓展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養的實用型人才,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傳統民間藝術創作平民化與自由化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
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結晶,它與人們群眾的勞動生產息息相關,并通過手工藝術品的形態,表達出人們的內心情感并且滿足他們對美的追求,體現著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能美化生活的實用目的。然而藝術創作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開發,民間藝術在當代美術教育中的優勢在于對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拓展,同時能夠指導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實踐。民間藝術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導出學生研究與探究的熱情,自主的進行觀察與認知。因而,在當代美術課堂中,利用民間藝術特點與魅力,能充分挖掘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鼓勵學生們自信大膽的進行藝術創作的探究,這無疑是對學生們藝術創造力和藝術發展最好的開拓。
二、民間藝術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民間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摘要:伴隨著我國傳統民俗的嬗變,許多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在長期發展過程當中日漸消失。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活化的民間手工藝表現,不但需要人們對傳統藝術產生一種熱愛之情,而且需要在發展過程當中賦予傳統藝術一種全新的發展活力。在后期的民間手工藝課程教學當中,學生需要不斷深入民俗文化之中,將傳統藝術內涵充分融入現代化的文化之中,進而實現對民間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其未來的延續,也為進一步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文化;創新
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當中的重要構成內容,是我國民族發展當中延續至今的重要文化內容。我國民間手工藝是通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而創造出來的,并且與時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相融合,融入了造物哲學、自然觀念、材料工藝、價值理念以及審美情趣等。傳統民間手工藝與歷史當中所延續的經典內容有所不同,也不是對現當代一些大眾文化進行復制和克隆,其所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獨有的創造力,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而形成的特殊表現內容。
一、民間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
民間手工藝可以說是時間和智慧的重要產物,是在人類實踐過程當中構建形成的具體產物,同時也是生產模式與生活方式當中的重要典型代表。在近現代的發展過程當中,傳統民間手工藝同樣是社會中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承擔者,作為特殊的媒介載體,承載著主要的文化內容,不僅僅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且也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例如宋代的陶瓷、染織、料器等門類的手工藝品,無論是造型風格還是裝飾紋樣,都以清秀含蓄、富于內涵而區別于前一時期的手工藝品,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審美體驗。由于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其手工藝品大多保留著粗獷質樸的民族特色。
二、地域性民間手工藝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手工工藝制作課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
摘要:手工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和藝術修養有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各高校的重視程度不一,手工課的開設狀況差異很大。文章從分析西南科技大學手工工藝制作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探討手工教育教學方法,希望給其他高校手工課的開設和教學實踐以啟迪。
關鍵詞:手工;高校;素質選修;教學模式
一、手工工藝制作課概況
手工教學是美育的一部分,由于國內教育水平發展不均,各高校對手工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各高校手工公選課的開設狀況差異很大,一些師范院校、藝術院校開設的手工課針對性強,手工種類豐富,而另一些開設了手工課程的高校受限于條件,以理論講述和幻燈片教學為主,使手工課僅僅停留在欣賞階段。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手工工藝制作課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課程共計32課時,分16周進行,每周2課時,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藝術修養。
二、手工工藝制作課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文章從手工工藝制作課的教學環境、課程運行、學生狀態三個角度綜合分析目前手工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