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市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23:02: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微觀經濟市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微觀經濟市場

市場與微觀經濟實結

從7月5號開始,學校組織我們大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和經濟學專業(yè)的150多名同學進行了為期3天的校外實習。這三天我們走訪了迎新街的各大市場,得一文化廣場的圖書市場,太原花鳥魚市場,恒源鋼材市場,紅星·美凱龍家居市場以及新華化工廠。通過參觀調查這些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市場與微觀經濟主體,我們了解到了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是怎樣運轉的,是由哪些微觀基礎組成的以及一個微觀經濟主體是如何運作的等等。7月8號,山西財經大學的周教授給我們進行了一堂精彩的講座,讓我們對自己的專業(yè)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我們的未來有了一個新的規(guī)劃。

一,實習目的:通過對市場和工廠的參觀與調查,讓我們這些大一的經濟類專業(yè)的學生對市場與微觀經濟主體有一個初步的認知,也讓我們在這次實習中可以使我們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相聯(lián)系從而得到運用。

二,實習時間:2010年7月5日——2010年7月9日

三,實習地點:迎新街,得一文化廣場,花鳥魚市場,恒源鋼材市場,紅星·美凱龍家居市場,新華化工場

四,實習報告:

(一)我們身邊的市場

查看全文

市場微觀經濟主相互依存論文

一、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可替代性與不可替代性

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市場調控機制,其作用基點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經濟利益的獨立性、差異性;調控信號是包括工資、利率、產權價格、生產資料價格與產品價格等在內的一系列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信號;調控方式是各微觀經濟主體在獲利目標的驅動下,根據變動著的價格信號所提供的市場供求信息,對自身經濟活動作出調整,進而引起經濟資源在各地區(qū)、各部門、各企業(yè)之間流動,使經濟資源的宏觀配置趨于均衡。簡言之,市場調控機制作用的本質在于各微觀經濟主體活動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與相互協(xié)調所表現出的整體的合目的性。從這種意義上說,市場調控機制,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內在的、自動的自我調控機制。由于價格信號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往往是即時信息、短期信息,便決定了市場機制對經濟生活的調控結果具有即時均衡、短期均衡的性質。

政府調控機制,其作用基點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經濟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調控信號是政府、各級經濟管理部門特別是計劃部門發(fā)出的各項行政指令與法律部門的各種法律條文;調控方式是各個微觀經濟主體出于對國民經濟整體利益的認可與維護,按照政府部門的指令、指向及法律所規(guī)定的范圍,對自身的經濟活動進行調整,進而引起各種經濟資源在各地區(qū)、各部門、各企業(yè)之間流動,使經濟資源的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在政府調控機制下,政府是作為一個凌駕于一切微觀經濟活動之上的國民經濟總體利益的代表者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協(xié)調與控制,因而政府調控機制不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內在的自動的自我調控機制,而是一種外在的、具有一定強制性的非自我調控機制。經濟資源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在政府調控機制下,使經濟資源宏觀配置趨于均衡,則必然離不開事先設定的調控目標。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政府調控是一種事先的自覺調控。由于政府調控目標是事先設定的,這一目標不過是作為調控主體的政府對經濟發(fā)展的可能性空間及其長期變動趨勢的預測與自覺意識的外化,故政府調控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長期調控,而非即時調控、短期調控。

市場調控機制本質上是各市場微觀經濟主體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的關系,經濟資源宏觀配置均衡是這種機制運作的必然結果,因此,市場調控機制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其存在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政府調控機制,雖然伴隨著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市場調控機制的完善,政府對經濟生活的調控作用曾一度減弱,并退居為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但不能由此得出市場調控機制可完全替代政府調控機制的結論。歷史的辯證法是:伴隨著商品經濟更高階段的發(fā)展,市場調控機制的缺陷、局限性正在充分地暴露出來,而政府調控機制得以發(fā)揮作用所必需的條件與手段卻日趨成熟。人類的經濟生活正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各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的補充,從而實現二者有機的辯證的融合。二者的相互補充性,也就是二者的非相互替代性。從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二者作用的最終結果看,二者都是實現經濟資源宏觀優(yōu)化配置的方式、手段,故表明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市場調控機制與政府調控機制的不可替代性,才決定現代經濟的調控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也正是因為兩種調控機制具有可替代性,才存在一個經濟調控機制的選擇與配置問題。因此,對市場調控機制和政府調控機制的選擇,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選擇,而只能是二者不同組合的選擇。

二、對經濟調控機制進行選擇與配置的標準

查看全文

市場營銷理論的微觀經濟學淵源

1營銷的4P理論營銷理論是一門應用學科,論文其理論基礎是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其基本的營銷觀念受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指導和規(guī)定。美國營銷理論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營銷管理》中認為:“營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chuàng)造,提供出售,并同別人交換產品和價值,以獲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這一定義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產品(商品、服務與創(chuàng)意);價值、成本和滿意;交換和交易;關系和網絡;市場;營銷者和預期服務。”這里不難看出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從時間上看,在*年左右,美國經濟學家馬歇爾以單個消費者、單個廠商和單個行業(yè)作為分析對象,構建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供求理論是其理論的基石。“準確地說,4P存續(xù)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這一時間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經濟學理論對營銷觀的影響和啟迪的結果。而從經濟形態(tài)來看,縱觀世界經濟發(fā)展史,從19世紀后期到1929年全球經濟過剩危機這一時期內,世界經濟的主流是短缺經濟。4P代表了銷售者即生產者的觀點,即賣方用于影響買方的有用的營銷工具。4P理論的出發(fā)點是以生產者為中心,4P理論的時代背景是賣方市場,是短缺經濟時代下的產物。4P理論的目的是以企業(yè)或生產者的利潤為目標。

2營銷的4C理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營銷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消費個性化、人文化、多樣化特征日益突出,畢業(yè)論文傳統(tǒng)的4P理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以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舒爾茨和勞特明教授為代表的營銷專家認為:企業(yè)從事營銷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為此他們提出了營銷組合的4C理論,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溝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論的提出對傳統(tǒng)4P理論沖擊很大,傳統(tǒng)4P理論是一種企業(yè)導向而不是真正的顧客導向,以4P為核心的傳統(tǒng)營銷是一種由內向外的經營思維,本身帶有銷售觀念和以生產為中心的痕跡,而4C理論的經營理念則剛好相反,它是一種由外向內的經營思維,是市場觀念的具體體現。

4P到4C是營銷觀念的變革。傳統(tǒng)營銷理論強調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四要素。這種4P理論認為,企業(yè)只要圍繞4P制定靈活的營銷組合,產品銷售就有了保證。

3營銷的4W理論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觀經濟學是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基礎,既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又是后者的方法論基礎,碩士論文營銷理論無論是4P和4C理論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之上的,雖然在4PS和4C之后,人們提出諸多營銷新理論,來刻畫知識經濟時代的營銷理論創(chuàng)新,如社會營銷、關系營銷、生態(tài)營銷、網絡營銷、整合營銷等,但筆者認為這些觀點確實有創(chuàng)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營銷理論創(chuàng)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啟發(fā)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為它們均是對實際營銷現象的經驗總結,缺乏相應的經濟學理論的支撐。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學理論也不斷發(fā)展,一些學者通過分析新古典經濟學的純生產者與純消費者的兩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產——消費者全新的分析單元,提出了4W理論,有的學者甚至認為4P是第一代營銷理論,4C是第二代營銷理論,而4W是第三代營銷理論,4W是4P和4C理論內在邏輯發(fā)展的結果。

筆者認為,如果從營銷學的主要理論基礎經濟學的理論發(fā)展來看,或者從4P和4C的基本理論方法與實務來分析的話,4P和4C理論在本質上是屬于同一邏輯結構中的同一論,即4P和4C的理論基礎都是新古典經濟學。4P和4C理論兩者最大的共同點,都是以一個獨立的觀察者來觀察市場營銷,4P以生產者的角度來演繹出一套營銷理論,4C以消費者為出發(fā)點來發(fā)展出一套營銷理論。這也是4PS的營銷近視癥和4C理論的營銷遠視癥局限性存在的原因,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經濟學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論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微觀經濟理論缺陷論文

目前在國內的經濟學教學和經濟研究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這為我們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也很有好處。但是在這樣一股持續(xù)性的學習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潮流中,也夾雜著一種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各種理論原理都當成了可以簡單地使用于一切環(huán)境之下的信條,許多人已經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視為不容質疑的新正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清楚地認識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以免受誤導而錯誤地濫用這些理論。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談到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能從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學到什么。

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還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是正確的。搞清了這些問題,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中國的經濟學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找到有關最好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結論。由于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都是外國人闡發(fā)的,這樣一種追求等于認定,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給了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最優(yōu)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可是在實際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我在《混亂的經濟學》一書中已經詳盡地說明,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別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大師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理論絕不能論證諸如“在任何地方都應當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之類的“政策指南”的正確性,因為微觀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都承認,在存在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也不能告訴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普遍適用的“經濟規(guī)律”。恰恰是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本身的分析說明了它的每一條理論原理的局限性,說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因為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每一條原理都是在一系列嚴格界定的前提下論證出來的。誰都知道,“價格上升供給就會增加”之類的規(guī)律,只有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才能成立。薩繆爾遜曾經說,經濟學中真正到處都成立的是比較優(yōu)勢規(guī)律。可是英國在18世紀的棉布貿易問題上就沒有遵循比較優(yōu)勢規(guī)律——按照這個規(guī)律,英國本來不應當生產棉布,而應當從印度進口棉布。違反了這個規(guī)律的英國不但發(fā)動了產業(yè)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左大培,2002,第七章)。

查看全文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

目前在國內的經濟學教學和經濟研究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這為我們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也很有好處。但是在這樣一股持續(xù)性的學習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潮流中,也夾雜著一種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各種理論原理都當成了可以簡單地使用于一切環(huán)境之下的信條,許多人已經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視為不容質疑的新正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清楚地認識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以免受誤導而錯誤地濫用這些理論。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談到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能從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學到什么。

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還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是正確的。搞清了這些問題,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中國的經濟學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找到有關最好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結論。由于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都是外國人闡發(fā)的,這樣一種追求等于認定,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給了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最優(yōu)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可是在實際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我在《混亂的經濟學》一書中已經詳盡地說明,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別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大師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理論絕不能論證諸如“在任何地方都應當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之類的“政策指南”的正確性,因為微觀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都承認,在存在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也不能告訴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普遍適用的“經濟規(guī)律”。恰恰是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本身的分析說明了它的每一條理論原理的局限性,說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因為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每一條原理都是在一系列嚴格界定的前提下論證出來的。誰都知道,“價格上升供給就會增加”之類的規(guī)律,只有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才能成立。薩繆爾遜曾經說,經濟學中真正到處都成立的是比較優(yōu)勢規(guī)律。可是英國在18世紀的棉布貿易問題上就沒有遵循比較優(yōu)勢規(guī)律——按照這個規(guī)律,英國本來不應當生產棉布,而應當從印度進口棉布。違反了這個規(guī)律的英國不但發(fā)動了產業(yè)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左大培,2002,第七章)。

查看全文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聯(lián)

摘要: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思想體系上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和銜接關系。但由于當前經濟學本科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點的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導致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各自重點知識的教學引導下,兩門課程在思想體系上的聯(lián)系往往被忽略。通過對兩門課程在思想體系上的聯(lián)系梳理,從而達到教學銜接的目的,并為后續(xù)的課程學習奠定經濟學思想基礎,從而使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門真正成為經濟學教學中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銜接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本科教學中的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經濟學專業(yè),還是與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等就安排了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教學任務,而且大都在學科體系中都是專業(yè)主干課程。與一般院校的西方經濟學講授類似,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分學期先后講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劃分往往簡單的根據關注的視角和范疇,既割裂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思想體系上的聯(lián)系,也把方法論和學科地位上的紐帶不經意的阻斷了。以至于后續(xù)課程《世界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課程中學生往往無所適從,不能準確的將已經學習的課程知識與經濟學演化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銜接。導致整個經濟學教學的碎片化傾向。以至于通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后,學生仍然不能鳥瞰整個經濟思想體系,更不能駕馭較為復雜的經濟學問題研究,僅僅是達到了簡單模仿和基本理論應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達到學科體系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為此,通過梳理和分析,試圖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有目的的使學生建立起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能夠打通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積極尋找兩者學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論上面的統(tǒng)一,從而使學生融合貫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學科思想,并能夠靈活運用西方經濟學思想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問題。

一、導致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出現割裂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相對獨立。學生對微觀和宏觀部分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和思想體系有學科體系的原因,有教材選擇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首先是學科體系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發(fā)展到今天總共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在學科體系上形成了主流體系,但總體的學術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觀點呈現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這就導致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學習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全面,導致學習中不能建立起有機體系,而容易造成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選擇問題。當前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劃分和教材的編寫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視角展開的,同時為了保證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將部分非主流經濟學的流派思想也納入了教材體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加入了國內學者的主觀思想,同時也避免不了國內學者思想體系的束縛,導致當前的教材使用中,學生很難通過閱讀教材看到歷史上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演化歷程和不同觀點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編入使當前教材在學科體系的傳播和影響上,作用大為下降。造成學生無法讀懂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后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認可教師往往會突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自學科中的重點部分,而往往忽略兩門課程的銜接部分。在微觀經濟學部分,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等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學時間和講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觀經濟學部分,無論是是先講短期模型后講長期模型,還是先講長期模型后講短期模型,都更多從宏觀經濟學產生之初,宏觀經濟學幾點問題入手。忽略了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講授過程中,也回避了眾多打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紐帶的因素。最終導致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微觀經濟學介紹消費者、廠商、單一市場結構等微觀問題,而宏觀經濟學介紹政府和貨幣當局如何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學關注的統(tǒng)計指標等。

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關聯(lián)部分

查看全文

實驗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的運用

摘要: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實驗教學法在經濟學課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文在分析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微觀經濟學中的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實驗教學法及其理論框架,并以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結果與討論的闡述,探究了實驗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過程。

關鍵詞:微觀經濟;實驗教學法;完全競爭市場

1微觀經濟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微觀經濟學是經管類本科生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也是經濟學入門課程,微觀經濟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對于學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至關重要。但是,當前我國地方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基本上仍是“填鴨式”——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記憶遺忘理論的研究者艾賓浩斯、里德和泰勒等的研究指出:“填鴨式”教學教給學生的知識,若課后沒有及時復習,其遺忘迅速并且遺忘量大。即使是已經記住的東西,由于缺乏理解,其靈活運用程度也較差[1]。結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的反饋意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現為:(1)教學過程側重單純講授,缺乏師生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普遍反映微觀經濟學學習起來太抽象,里面很多數學推理非常枯燥乏味。(2)教學內容側重抽象理論的分析,缺乏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3)教學方法單一,形式單調。教師單純運用“黑板+多媒體課件+粉筆”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該課程的考試和后續(xù)運用來看,情況也不樂觀:普遍存在較高的不及格率、后續(xù)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要運用到這些知識時,學生已基本遺忘。從畢業(yè)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畢業(yè)以后不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積極思考,缺乏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熱情,更別說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所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也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然而,實驗教學法是實現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中來,有助于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驗教學法的提出及其作用機理

實驗教學法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實驗的方法來驗證經濟學理論。教師可以設計特定情境來模擬經濟社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經濟學。在模擬的實驗環(huán)境中,學生根據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要求,自己動手,利用實際的微觀經濟統(tǒng)計數據,借助于仿真實驗平臺完成經濟數據分析與經濟政策的制訂與檢驗。實驗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實驗經濟學。早期的實驗經濟學研究主要是關注市場理論和博弈理論。如今,實驗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于微觀經濟學的諸多經濟領域。在微觀經濟學中開展經濟學實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計算機或實物模擬的經濟活動中,通過實驗教學將枯燥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打破了以講授為主的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賦予微觀經濟學教學以全新的方式,使微觀經濟學理論生動化、具體化和形象化[2]。實驗教學法的作用機理具如圖1所示。具體表現為:(1)實驗的啟發(fā)性增強了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并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通過參與并完成實驗活動,使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與尋找答案,并在此過程中主動與老師交流。(2)實驗的參與性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實驗內容是通過老師設計特定情境來模擬經濟事件,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進而運用經濟學理論對經濟事件進行分析,充分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在微觀經濟學實驗中,學生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yōu)閷嶒瀰⑴c者,通過親身體驗虛擬情境,直觀感受市場經濟的作用,自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3)實驗教學法融合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理解,提高識記成效。整個實驗過程要運用案例法設定經濟情境或列舉具體經濟事件,運用任務驅動法預設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具體任務,運用討論法對不同的實驗結果進行探討,身臨其境的參與將眼、耳、手各個器官有效結合起來,記憶效果最佳。

查看全文

談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摘要:經濟問題作為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的一種社會問題,世界各國都高度關注本國的持續(xù)生存、發(fā)展。現階段,西方的經濟學可以劃分為微觀、宏觀兩大部分,二者雖然研究的層面和角度存在差異,但實際上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并且同樣在現代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西方微觀、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從二者的區(qū)別、聯(lián)系闡述了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內容區(qū)別;層面區(qū)別;互補聯(lián)系

進入新世紀之后,從國際社會發(fā)展看來,貧富對立、失業(yè)率居高不下、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紛紛出現,成為阻礙各國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是資源有限及其分配不合理,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始終追求有效資源的合理配置、應用,這也是經濟學領域高度關注的問題。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分別是從資源的配置、利用層面出發(fā)進行研究,二者之間既有關聯(lián),也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

1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分析

1.1西方經濟學領域的萌芽、發(fā)展階段

15~19世紀,西方國家產生的重商主義,本質上是針對現代社會中生產方式的最早的理論層面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傾向于產品流通,且內容上主要以各類政策文件為主,在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中各項理論知識呈現出一種分散化的特點,這也是西方初始的經濟學發(fā)展階段。17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是西方的古典經濟學階段,亞當·斯密作為這一階段經濟學代表性人物,其出版的《國富論》標志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其中的理論更加提倡讓價格這一類社會市場機制進行調節(jié),使得人們在重視個人私利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查看全文

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微觀經濟學作為專業(yè)基礎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達成非常重要。本文從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現狀出發(fā),建議從教學內容的安排、改進教學方式以及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為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提出一些思路。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現狀;教學改革

微觀經濟學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認識與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經濟問題,也為本專業(yè)的其他課程學習打下經濟學基礎。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論和規(guī)律,熟悉市場機制運行的一般規(guī)律,而且要求學生能運用一些經濟工具和分析方法對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微觀經濟學一般安排在大一學期,再加上學時有限,作為沒有任何經濟學相關知識基礎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并且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尤為重要。但目前三本院校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因此,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的學習效果。

1微觀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1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多,而且比較抽象。微觀經濟學需要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和知識點比較多,許多概念和術語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例如在學習效用論時,效用本身是主觀心理評價,不易進行量化,因此不能通過簡單的數量進行比較,但是消費理論又要計算和比較效用的大小,然后去推導需求規(guī)律和特征,這一點讓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分析。除此之外,還有邊際分析、均衡分析等經濟學中經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1.2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目前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普遍都是滿堂灌,老師在課堂上不停的講理論、畫圖表、推公式,一味地老師講,學生聽,方法過于單一。由于學生缺乏基礎,學生也很難自己去發(fā)現、思考和歸納。主要原因還是課時有限但內容繁多,教學時,老師只能注重理論的講授,沒有時間聯(lián)系實際和補充理論之外的信息。導致老師上課很辛苦,但學習效率比較低,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1.3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微觀經濟學一般在大一和大二開設,很多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還停留在高中階段,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往往只是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不思考,課后也不復習和總結,導致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而且課程前后內容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往往是學到后面前面的知識點又忘記了。

2《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改革

查看全文

《微觀經濟學》框架式教學研究

摘要:《微觀經濟學》經管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因其內容繁雜,本科教學課程中應該注重理論框架的搭建。《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上消費者和企業(yè)的行為;研究內容主要是以供求均衡理論為中心,相互關聯(lián)的七大理論;主要理論都運用均衡分析法,由均衡的決定和均衡的變動兩大主要內容組成,分別運用靜態(tài)均衡分析法和比較靜態(tài)均衡分析法。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均衡分析;消費者;企業(yè)

一、問題的提出

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其主體內容來源于經濟學理論發(fā)展史的兩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邊際革命”(第二次革命)產生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凱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產生了凱恩斯主義理論體系。二戰(zhàn)后,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對這兩大理論體系進行了綜合,將主要研究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歸納為《微觀經濟學》;將主要研究總體經濟運行的凱恩斯主義理論歸納為《宏觀經濟學》,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這一理論體系引入國內后,為了與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相區(qū)分,我國理論界稱之為《西方經濟學》。在我國大學本科高等教育階段,《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經濟分析的基本邏輯、思維范式。當前,《微觀經濟學》已成為經管類專業(yè)本科生的經濟基礎課,甚至成為很多其他專業(yè)本科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但由于《微觀經濟學》是一個內容繁多、結構復雜的系統(tǒng)性理論體系,對邏輯推演和數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該課程教學中,普遍感覺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對這樣一門體系嚴密、邏輯關聯(lián)性強的基礎理論性課程,教師通過框架式教學,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理論體系,掌握各部分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經濟學分析的基本思路,為學生在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上打下更加扎實的基礎。

二、《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與結構

《微觀經濟學》研究稀缺性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涉及的概念、理論繁多。國內本科教學中該課程課時安排一般在48~72課時之間,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普遍感覺課時不夠,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課時,不降低課程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提綱挈領的把握課程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應該在主要理論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體理論問題的細節(jié)。從課程的理論體系和結構的整體來看,《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兩個市場上的兩個主體”,內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