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成果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1:50: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項目成果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項目成果論文

公司科技進步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推進創新步伐,以創新促發展,實施科技興公司戰略,充分調動和發揮全員開展“三大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奮斗目標,根據上級科技管理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定本管理辦法。

第二章管理機構設置及其職能

第二條公司設立“科技管理委員會”,下設技術成果評審委員會和管理成果評審委員會。管理機構設置如下:

1、公司科技管理委員會

主任:公司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現象

各類科研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形式發表時,均需要在論文中標注所屬的基金項目。由于基金項目研究大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因而學術期刊普遍對各類基金論文的發表實行了優惠政策;而近年來,這一基金的“綠色通道”卻常被部分作者不當利用,通過在論文中標注不真實、不相符等不實的基金項目,意圖使論文增加學術分量,以得到優先錄用及發表的機會。作者對基金項目的不實標注大多具有弄虛作假的主觀故意性,并在客觀上造成了謀取不當發表利益、擾亂秩序及影響科研管理評估等后果,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學術造假行為。目前,有多位學術期刊研究者[1-2]呼吁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認為應將其認定為學術不端行為;但學術期刊界對這一現象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學術論文中的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現象頻發且有蔓延之勢。筆者對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的現狀及其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并探討學術期刊對此的防范對策。

1學術論文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的現狀堪憂

1.1已發表的基金論文中有較高的不實標注發生率

多項調查研究發現,在已經發表的標注各類基金項目的學術論文中,普遍存在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的情況,且發生率較高。陳留院[3]統計發現,標注國家級、省級基金項目的120篇已中,有22篇查詢不到所標注基金項目的來源。據王小艷[4]統計,在已發表的標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學術論文中,9.6%的基金項目為無中生有,9.6%為利用出版時間遲滯添加,8.4%為掛名發表,8.9%為項目結題仍掛基金,其余類型如研究內容與基金內容不符、羅列多項基金等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合計以上不實標注類型的發生率接近50%。董建軍[5]對中國知網收錄的2012年3月前發表的學術論文調查發現,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中均存在著基金項目掛名現象,其中以標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論文的掛名現象最明顯。在2016年12月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的2015—2016年61份科研不端行為案件中,7份案件被認定存在“擅自標注他人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行為,即為對基金項目的不實標注。

1.2投稿過程中不實標注現象高發

筆者對《山東醫藥》雜志2016年4月1—31日收到的52篇標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論文進行了基金項目核實,統計投稿過程中不實標注行為的發生率。由2位具有編輯、副編審職稱的資深編輯進行評價。首先審核作者提供的基金項目批文材料,然后根據基金項目號,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ISIS)或丁香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查詢系統進行網上檢索與核實。以網上檢索的結果為準。查詢項目包括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姓名、項目承擔單位名稱、項目起止年月、項目摘要、項目主題詞和學科代碼。每位編輯首先單獨做出評價,然后匯總結果,對有分歧的標注通過討論或與第3位編輯協商解決,最終確定不實標注的論文,以保證評價的可靠性。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的評價標準包括以下方面。1)基金項目的真實性。通過所標注的基金項目號、論文作者姓名無法在網上檢索系統中查詢到相應的基金項目,將其定義為“偽造基金項目”。2)論文內容與基金項目的一致性。對于在網上檢索系統中查詢到的基金項目,進一步評價論文內容與基金項目的一致性。通過項目名稱、項目摘要、項目主題詞及學科代碼,評價論文要素與基金項目要素是否一致。對于疾病研究類基金,評價兩者在學科、疾病類型、研究指標或信號通路、研究目的、實驗對象種屬(如人、細胞、實驗動物)方面是否一致。對于應用技術類基金,側重評價論文中是否包括項目研究所針對的技術方法。對于藥物研發類基金,側重評價論文中所用藥物是否屬于項目研究所針對的藥物。對于不符合以上一致性要求者,將其定義為“論文內容與基金項目不符”。3)基金項目的歸屬性。論文作者單位與基金項目承擔單位不一致,且作者中無項目課題組成員。對不符合歸屬性要求者,將其定義為“冒用他人基金項目”。4)基金項目的時間性。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結題報告》中規定的“自然科學基金委負責跟蹤和管理結題項目的成果,根據情況在2~3年后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評估。請項目負責人在結題后3年內繼續提供項目研究后期正式發表或公布的成果,一并存檔并作為項目管理和評估的依據”,以及王小艷[4]提出的“項目結題仍掛基金”屬于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的觀點,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確定在項目時間性方面的評價標準,將項目研究已結題且超出研究截止時間3年后投稿的論文作為“不實標注”的類型。調查結果顯示:基金項目屬實、論文內容與項目內容一致且在規定時間內投稿的論文有17篇,占32.3%(17/52);論文內容與基金項目不符的論文有28篇,占53.8%(28/52);偽造基金項目的論文有2篇,占3.8%(2/52);冒用他人基金項目的論文有1篇,占1.9%(1/52);項目已結題且超出研究截止時間3年以上的論文有4篇,占7.7%(4/52)。合計在投稿時出現以上各種不實標注的論文有35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67.7%(35/52)。由此可見,與已的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現象相比,投稿時的各種不實標注現象更為常見,其中以論文內容與項目內容不符的數量最多,表明亂掛基金項目現象較為嚴重。對投稿時基金論文中基金項目不實標注與論文抄襲的發生率進行比較,發現2015年全年《山東醫藥》來稿論文抄襲(此處定義為文字復制比>30%,下同)發生率為15.3%(1512/9893)。結合其他研究者如狄艷紅等[6]報道的2012—2015年各年度抄襲論文8.05%~17.03%的發生率,可以看出,投稿的基金論文中高達67.7%的基金項目不實標注發生率已明顯超過了論文抄襲的發生率,值得引起學術期刊界的高度重視。我們進一步對不實標注論文的質量進行了評價。將52篇基金論文在隱藏基金項目后進行編輯部單盲初審,結果發現,不實標注基金項目的論文初審退稿率為57.1%(20/35),而符合基金項目標注要求的論文初審退稿率只有35.3%(6/17),提示不實標注基金項目的論文質量較低,退稿率較高。這一結果從側面說明,此類作者存在借助標注基金項目為自身的低水平論文攫取錄用機會的不良動機。

查看全文

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高被引論文既是學術評價機構評定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又是學界捕捉理論熱點、把握研究現狀、預測研究趨勢的重要依據。國外學者對高被引論文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后高被引論文研究受到國內學界的關注。有鑒于高被引論文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引用頻次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就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近年來此領域研究的整體樣態、理論聚焦和結構特征。

一、研究意義與文獻統計

(一)研究意義。國內綠色發展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熊映梧基于海南與臺灣產業政策比較視閾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的發展道路[1]。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需求不斷擴大、對環境影響日益明顯,以尊重自然和利用資源、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價值導向的綠色發展理念受到學界、業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并進行深入研究,產生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成果,對新時代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效率等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及時回顧和總結綠色發展研究成果,是深化和拓展綠色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工作,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被引論文為統計分析樣本,通過分析發文刊物、引用頻次、下載次數、發文年份、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論文作者、項目資助等情況來精準把握綠色發展研究進展和理論動態,為今后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研究提供經驗和決策依據。(二)文獻統計。分析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結構特征,離不開數據資料的有效支撐。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依托中國知網期刊文獻庫和引文數據庫獲取研究數據。檢索時間為2019年1月6日。檢索范圍:中國知網查詢篇名中含有“綠色發展”的學術論文,學科領域包括工程科技I輯、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II輯、基礎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6項。檢索原則:為使數據更加精準、結論更加科學,有必要對學術論文進行甄別、遴選和處理,文獻檢索中的成果介紹、會議紀要等沒有納入本研究的數據統計范圍。檢索方法:以被引次數對中國知網收錄的綠色發展研究成果進行排名,整理出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

二、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獻統計,擬從發文刊物、被引頻次、下載次數、發文年份、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論文作者、項目資助等方面對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和科學研判,尋繹國內綠色發展研究的大體樣貌和結構特征。(一)關于發文刊物的分析。通過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發現,這些論文主要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環境保護》《當代經濟研究》《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地理》等刊物,詳見表1。表1梳理了發表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篇數排名前10位的刊物。100篇高被引論文中,《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發文最多,共計8篇;《環境保護》發文量次之,共有5篇;發表3篇的刊物包括《當代經濟研究》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其余如《經濟地理》《地理研究》《經濟縱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鋼鐵》等刊物均發表2篇。排名前10位刊物共發表31篇高被引論文,占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近三分之一。從發文刊物的級別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共計89篇,可見核心期刊刊載論文的學術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更大。從刊物所屬機構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在科研機構刊物29篇,學會組織刊物28篇,高校刊物17篇,黨校刊物10篇,出版單位刊物9篇,行政機關刊物7篇。從刊物復合影響因子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29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低于1.0的刊物,45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介于1.0~3.0之間的刊物,26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高于3.0的刊物。(二)關于被引頻次的分析。高被引次數意味著較高的學術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因此成為學術論文質量評價的重要標識之一。基于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筆者對國內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被引頻次作了統計分析,詳見表2。表2列舉了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引用次數前10位的高被引論文。數據統計發現,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被引次數的平均值為44.6次,被引次數超過100次的論文有4篇,被引次數低于40次的論文有52篇。100篇高被引論文中,前10位論文與后10位的被引次數差距明顯,其中引用次數第1位論文(被引284次)是第100位論文(被引18次)的15倍多。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122.9次,主要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社會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當代經濟研究》《企業經濟》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為100%,復合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9種;被引次數后10位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20.4次,主要發表在《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經濟問題探索》《環境保護》《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為80%,復合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7種。(三)關于下載次數的分析。下載次數也是衡量學術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高下載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性。鑒于此,筆者依托中國知網數據庫對綠色發展研究高下載論文作了統計,詳見表3。表3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的學術論文。統計結果表明,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中,有3篇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上,可見該刊刊發的綠色發展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頗大。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超過10000次的論文僅有1篇(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2])。該文從綠色發展的功能、機制、能力、發展戰略四個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作了系統性分析,因而受到學界、業界和政界的高度關注。綠色發展研究成果下載次數介于5000~10000次的有3篇,介于2000~5000次的有35篇。基于表2和表3,筆者對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和引用次數前10位的論文進行多維比較發現,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學術論文中有7篇位列引用次數前10位,可見下載次數與引用頻次密切相關,高下載往往預示著高被引。需要指出的是,胡鞍鋼、周紹杰的《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一文在高下載和高被引中均居第1位。從刊物的級別來看,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學術論文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8種。(四)關于發文年份的分析。隨著社會熱點的更迭和理論聚焦的轉移,學術論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的問題,因此論文被引次數與發表年份密切相關。依托中國知網數據庫,筆者對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了年度統計,詳見表4。表中數據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占年度發文比為2.14%,總體上看占比較低。從年度發文篇數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2016年篇數最多,共計18篇;2013年次之,共有15篇;2014、2015年各有12篇。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中,2014年最多,共計3篇,2011年有2篇,2009、2010、2012、2013、2015年各有1篇。從年度發文占比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年度發文占比前后變化較大,其中2010、2011年占比最大,2013年以來年度發文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應當說明的是,近年來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比重下降并非成果質量問題,主要受到成果發表年份的影響。如馮之浚、周榮的《低碳經濟: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發表于2010年4月15日,被學術論文引用81次,引用時間分別為2010年10次、2011年12次、2012年6次、2013年14次、2014年9次、2015年7次、2016年10次、2017年9次、2018年4次,其被引高峰期在后的2011年和2013年。(五)關于研究內容的分析。1.篇名主題詞統計分析。從篇名主題詞梳理統計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內容選題相當廣泛,涉及綠色發展的基礎理論、應用評價及其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等。在基礎理論方面,如王玲玲、張艷國對綠色發展的概念內涵作了深度探析[3],黃志斌、姚燦、王新等對綠色發展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予以系統剖析等[4]。在評價機制方面,盧強、吳清華、周永章等以廣東省區域評價為例深入探討了工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5],蘇利陽、鄭紅霞、基于綠色生產構建了工業綠色發展績效評估體系[6]。在個案研究方面,的綠色發展思想,綠色發展與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和熱評熱議。此外,還有學者對國內外綠色發展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如石敏俊、劉艷艷運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對我國58個地級市和25個國際城市的綠色發展進行多維比較分析[7],等等。2.論文關鍵詞統計分析。關鍵詞是論文主體內容的凝練和體現,使用頻率高的關鍵詞表征著某一論域研究的理論聚焦和發展趨勢。但是,有些研究成果關鍵詞存在專指度低、與題目高度重合等問題。筆者整理過程中,剔除與“篇名”高度重合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觀”等,這些詞匯沒有納入統計范圍,關鍵詞統計情況見表5。關鍵詞統計表明,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和綠色發展思想的指引下,近年來理論界緊扣綠色經濟發展的指數、效率、理念等核心議題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評價研究,并通過模型建構擬定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綠色技術為支撐,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為宗旨,致力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綠色增長,確保廣大民眾共享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帶來的綠色福利。(六)關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方法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在研究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運用得當有助于提高結論的科學性。基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法作了統計,詳見表6。數據統計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首先,實證研究法在研究中較為普遍,可見該論域研究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性。其次,理論闡釋法在綠色發展研究中應用較廣。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運用理論闡釋法的有6篇,運用實證研究法的有4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運用理論闡釋法的有7篇,運用實證研究法的有2篇,運用文獻解讀法的有1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如《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廣州市為例》(黃羿、楊蕾、王小興等)一文綜合運用了案例分析法、模型建構法、實證分析法等研究方法[8]。(七)關于論文作者的分析。基于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第一作者,下同)進行統計分析,作者發文篇數排名情況見表7。基于中國知網數據,87位作者共發表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人均發文量為1.15篇。其中,胡鞍鋼發文最多,共有6篇;趙建軍發文次之,共有3篇;發表2篇成果的有馮之浚、方世南、秦書生、王兵、劉思華、李曉西等6位學者。從作者構成數量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平均作者數為2.39名,其中32%的高被引論文只有1個作者,35%的高被引論文有2個作者,16%的高被引論文有3個作者,8%的高被引論文有4個作者,作者數為5個及以上的高被引論文占9%。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1個作者論文有1篇,2個作者論文有6篇,3個作者論文有2篇,6個作者論文有1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1個作者論文有1篇,2個作者論文有5篇,3個作者論文有3篇,8個作者論文有1篇。數據統計發現,下載次數和引用次數前10位論文中,1個作者論文都只有1篇。這充分說明,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基本形成了多作者協作的學術共同體。從作者單位屬性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中,62篇作者來自高等院校,22篇作者來自科研院所,11篇作者來自行政機關,5篇作者來自黨校系統。排名前10位高被引論文作者中,8位來自高等院校,1位來自行政機關,1位來自科研院所;排名前10位高下載論文作者中,7位來自高等院校,2位來自行政機關,1位來自科研院所。可見,高校作者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主要作者群。從作者單位合作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60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25篇,三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9篇,四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五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課題組共同完成的成果有4篇。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6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3篇,三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5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4篇,七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可見,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以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為主,但多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數量日漸增多。從作者分布區域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廣泛分布于全國各省市區,其中北京作者有52篇,可見北京是國內綠色發展研究的重鎮,這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其余48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湖南、廣東、遼寧作者各有6篇,江蘇、湖北、山東作者各有4篇,四川作者有3篇,江西、吉林、青海、重慶作者各有2篇,其他如安徽、天津、寧夏、云南、山西、廣西、福建等作者各有1篇。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綠色發展研究的作者主要來自于經濟發達的省市,區域分布呈不均衡性。(八)關于項目資助的分析。基金項目作為研究經費的重要來源,為研究的有序推進提供了資金支撐。依托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情況作了梳理統計(見表8)。數據統計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共計8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6項,占資助項目總數的30.6%。從項目資助的篇數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共有46篇論文獲得項目資助,可見項目資助篇數占比不大。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項目資助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論文5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項目資助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論文4篇。項目資助與成果質量固然沒有直接關聯,但充裕的經費支持有助于研究者潛心問道、安心治學,繼而撰寫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結論及經驗啟示

查看全文

高校職稱晉升與科研績效研究

摘要:該研究選取1998-2018年,20所國內“一流”高校中獲得職稱晉升的308名教授及314名副教授為研究對象,從論文、項目、著作、合著者數量及博士畢業年份與職稱晉升年份之間的“差距年”等維度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相比20年前,目前管理類高級職稱晉升所需科研績效成倍增長,在平均論文量上,新晉教授與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論文方面分別實現5倍、18.6倍增長,而國際一流期刊論文則分別為1.09倍、1.72倍增長;就平均項目量而言,增長量主要體現在國家面上以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教授與副教授均實現4.6倍增長。該分析結果從科研數量上揭示了高校教師高級職稱晉升難度與科研績效壓力,對于指導高校教師正確對待職稱晉升與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校教師:高級職稱晉升;科研績效;統計分析

近20年來,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與職稱晉升緊密相關,無論國外的“publishorperish”[1-2],還是國內“非升即走”[3]的高校教師管理制度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許多高校教師選擇“學術蛋炒飯”來增加量[4],國外最新社會學系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在2015-2017年間新晉教授與副教授平均出版物分別是8.0篇/人與18.2篇/人,而在1991-1993年間此數據僅為3.1篇/人與14.7篇/人[5]。數據結果表明,現在獲得高校高級職稱晉升需要更多科研成果支撐。而國內針對管理學界論文數量與質量、職稱晉升需求與科研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至今未有,基于此,該研究選取1998-2018年期間,20所國內“一流”高校中獲得職稱晉升的308名教授及314名副教授為研究對象,通過學校官網、中國知網及其他外文數據庫等途徑搜集他們近20年的量、項目申報量、著作出版量、晉升“差距年”及論文合著者等信息,深入探討是否存在伴隨時間推移高級職稱晉升與科研績效之間的倍增關系?相比于20年前,高校青年教師需要完成多少科研績效才能夠獲得高級職稱晉升?20年的量、項目申報量等的變化趨勢給這種關系帶來什么影響?以期刻畫出高校教師高級職稱晉升的規律,從而為引領該項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樣本選擇

首先綜合近10年來管理類專業排名,選取20所國內一流管理類專業院校作為研究對象,例如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其次從20所高校的官方網站管理學院系師資隊伍中找出現任教授與副教授人員,收集并整理出1998-2018階段內每年獲取教授及副教授職稱晉升的人員數量,剔除不在此區間晉升以及不能明確晉升年份的教師人員,最終確定308名新晉教授、314名新晉副教授;最后通過調查對象所在院校官方簡歷、中國知網及其他外文數據收集并整理出他們從博士畢業至晉升為副教授、從副教授至晉升為教授期間量、項目申報量等其他科研成果數量。依據在線簡歷信息輸出這些教授與副教授人員的姓名、性別、博士畢業年份/院校、晉升教授/副教授年份、博士畢業至晉升為副教授的時間差、副教授至晉升為教授的時間差等信息,整理構建出統計分析的基礎數據。

二、科研績效統計標準

查看全文

論文的格式:怎樣寫論文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于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對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準確得體

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常見毛病是:過于籠統,題不扣文。關鍵問題在于題目要緊扣論文內容,或論文內容民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準則。

2.簡短精煉

力求題目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無統一的硬性規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盾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于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準確又不流于籠統和一般化。

查看全文

略論體育科研論文的基本結構與基本格式

【摘要】體育科學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門類,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特征,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科學方法,體育科研論文的寫作亦有自己的特點與要求。本文僅就體育科研論文的文章結構、基本格式以及內容與要求作一探討。

【關鍵詞】科研論文;文章結構;基本格式;內容與要求

OntheBasicStructureandFormofSportsScienceThesis

【Keywords】Thesis;StructureandForm;ContentandRequirement

***

1前言

查看全文

如何寫好經濟論文

1、經濟論文最后完成的項目構成

1篇完整、規范的經濟論文通常要由以下項目構成:標題;作者署名;目錄;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致謝;參考文獻;附錄。以上所列的10個項目是經濟論文的全部構成項目。1篇具體的經濟論文,既可能包括所有的項目,也可能不需要完全具備這些項目。通常,在1般的用于學術期刊發表的交流性論文中,標題、作者署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參考文獻是必不可少的項目,而畢業論文和學位論文,由于其篇幅較長,除要有1般交流性論文必備的項目之外,還要有目錄、附錄和內容提要(比摘要略微詳細1些)等項目。

2、經濟論文各項目的寫法與要求

1、標題。

標題是作者給論文起的名字,它是論文的總代表,作者必須反復推敲、認真確定。其寫作要求參見《經濟論文的標題》,書寫格式參見《經濟論文的文面》。

2、作者署名。

查看全文

中醫學科評估數據分析論文

1評估指導思想和中醫學科參評高校情況分析

評估按照“提高質量、優化結構、鼓勵特色、協同創新”的思路,強調質量,淡化規模,建立了新的評估指標和體系。全國中醫學科共有21個學位授予單位自愿申請參評,共有博士授權學科14個,碩士授權學科7個。其中,博士一級12個(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二級1個(青海大學),碩士一級6個(河南中醫學院,湖北民族學院,重慶醫科大學,西藏藏醫學院,陜西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碩士二級1個(中央民族大學)。全國中醫國家重點學科有11個,“國家重點學科”參評率為100%。全國有中醫博士一級學科的大學是14個,其中12個參評,2個未參評(福建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博士一級學科”參評率為85.7%。

2評估指標分析

2.1一級指標分析

在本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共有4個,分別是“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由這4項一級指標得分按指標權重計算得出。高于“學科整體水平”的一級指標為“學科聲譽”和“師資隊伍與資源”,低于“學科整體水平”的一級指標有“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說明我校中醫學科“學科聲譽”和“師資隊伍與資源”實力較強,是我校長期積淀的結果,“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相對較弱,表明我校在這2個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2二級指標分析

查看全文

社科期刊論文基金項目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愈發重視對科研項目的投入,設立了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科學研究基金,如有縱向科研基金和橫向科研基金。“基金論文是指某期刊在指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由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各類基金組織、企事業單位提供資助而產生的論文。”[1]基金項目資助論文的質量和數量是評價基金使用效率、量化基金項目績效的重要參數之一,同時也是評價期刊學術質量、評選優秀期刊的重要指標之一。[2]《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公告》第十一條(9)項就指出:“凡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名義發表階段性成果或最終成果,不得同時標注多家基金項目資助字樣。”[3]本文試從期刊編輯的視角出發,從八所“211”師范大學社科版學報中抽樣343篇論文,對其標注的基金項目進行實證分析,旨在為科研人員、編輯以及基金管理部門在解決基金項目標注不端問題方面提供一些借鑒。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調查對象,這八種學報都入選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版)》來源期刊和《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17—2018)》,且都是雙月刊,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比性。筆者選擇了這八種學報2017年第1期和2018年第1期所刊載的343篇論文,統計以下數據:第一,標注基金項目的論文及基金項目的數量、項目名稱和項目編號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論文的篇數及其標注的項目數、收稿日期或刊發日期等。第二,登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網站,查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項目編號、項目名稱、立項日期、項目負責人等信息,核實項目的真實性,判斷論文內容與項目研究內容的相關性,檢查論文收稿日期與項目研究期限是否相符。第三,在中國知網輸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項目編號”進行檢索,對每個項目所標注的論文數量進行統計,判斷其基金項目是否被濫標,并對學報中標注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存在的編號有誤、虛構捏造、長期濫用、收稿日期與項目研究期限不符等問題進行實例解析。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分析社科期刊基金項目標注不端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一)八種學報基金項目基本情況。為便于表述,本文省略了學報名稱括號內的文字“哲學社會科學版”或“社會科學版”等,簡稱為《××師大學報》。八種學報基金項目情況調查結果詳見表1。調查顯示:16期樣刊共刊發論文343篇,其中標注基金項目的論文有261篇,占總篇數的76.10%;基金論文占比在45.10%~96.55%之間,基金論文占比最高是《東北師大學報》,最低的是《華南師大學報》;基金項目數量在36~90項之間,基金項目數最少的是《北京師大學報》,最多的是《東北師大學報》;基金論文的篇均基金項目數在1.41~1.73項之間,篇均基金項目數最低是《陜西師大學報》,最高的是《華東師大學報》。總篇均基金項目數是1.56項,且八種學報篇均基金項目數都大于1項,也就是說,一文多項目是普遍現象。(二)八種學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本情況。根據表2可知,148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論文共標注16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篇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約為1.1項/篇,低于篇均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數(1.2項/篇);國家社科基金論文篇數占總篇數的43.15%,遠高于國家自科基金論文篇數占調查總篇數的比例(20.84%)。[4]八種學報國家社科基金論文占比在5.71%~63.16%之間,占比最低的是《北京師大學報》,最高的是《南京師大學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在3~38項之間,最少的是《北京師大學報》,最多的是《東北師大學報》;篇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在1.0~1.5項之間,《華南師大學報》和《華中師大學報》都為1項,這兩種學報沒有一篇論文標注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現象。在這八種學報的國家社科基金論文中,共有13篇論文標注了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篇論文標注了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體來說,國家社科基金論文也存在一文多項目的現象,但1.1項/篇低于表1中篇均基金項目數1.56項/篇。也就是說,非國家社科基金論文中的一文多項目現象更為嚴重。此外,在標注的16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有3個項目編號重復使用,有8個項目編號標錯,有10個項目編號不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中。這可能是因為作者或編輯的筆誤,也可能是因為論文本不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論文,但作者為了使自己的論文易于發表,或者迎合某些編輯提高國家社科基金論文比的需要而虛構捏造。(三)項目名稱、項目編號標注不全。由表3可知,八種學報基金項目沒有標注項目名稱和項目編號的情況較多。在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共有92個基金項目沒有標注項目名稱,其中最多的是《東北師大學報》,最少的是《陜西師大學報》;共有28個基金項目沒有項目編號,其中最多的是《華中師大學報》,最少的是《南京師大學報》。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八種學報都有項目編號,有44項基金項目沒有項目名稱,其中《東北師大學報》最多。在本次調查的406項基金項目中,共有136項基金項目沒標注項目名稱,占總數的33.50%;共有28項基金項目沒標注項目編號,占總數的6.90%。(四)論文刊發日期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期限不符情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完成時限,基礎理論研究一般為3至5年,應用對策研究一般為2至3年。由于這八種學報的基金項目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因此本文沒有細分項目研究類型,將研究期限統一視為5年。筆者根據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批時間和項目研究期限,推算項目正常結題時間。八種學報中有三種學報沒有收稿日期,為便于比較,統一以刊發日期為標準。由表4可見,論文刊發日期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期限不符有三種情況:第一,17篇論文刊發日期晚于正常結題時間較長;第二,8篇論文刊發日期晚于但接近項目獲批日期,看似沒有問題,但核心期刊審稿周期一般都較長,投稿后往往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發表,或可推測,論文投稿時間可能早于立項時間,立項后再補上基金項目;第三,3篇論文收稿日期早于項目獲批日期,說明確實存在論文本不是項目論文,項目獲批后再添加項目名稱和項目編號的情況。因此,編輯要禁止作者投稿后添加項目,且將其作為一項制度堅決貫徹落實。(五)同一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多篇論文情況分析。在本次調查標注的16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有10項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中未能查到,實有15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表5顯示:15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發表1~10篇論文的項目有66項,發表11~20篇、21~30篇、31~40篇、41~50篇論文的項目分別有27項、23項、13項、5項,發表51~100篇、201~300篇論文的項目分別有14項、5項。40篇以上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24項,占15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15.69%,遠高于40篇以上的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占比(3.9%)[4],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濫標現象比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濫標現象嚴重。其中,有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發表200多篇論文,有幾十位甚至上百位作者,貌似團隊龐大,科研力量強大,實際未必如此,有的論文內容跟項目研究內容并不相關,給論文標上基金項目只是為了使論文易于發表或者增加期刊的基金論文比。(六)。其他由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具體研究內容需要查看項目申報書,但項目申報書難以獲得,因此筆者通過比較項目名稱與論文名稱的相似性,來判斷論文內容與基金項目研究內容是否相符。比較發現,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論文基本與基金項目研究內容相符,而在178篇國家自科基金項目論文中,至少有51篇論文與標注的國家基金項目研究內容嚴重不符[4]。可見,社科期刊作者在標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時,比自科期刊作者更關注內容和項目的相關性。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期限無法全部獲知,但是,從能查到研究期限的項目來看,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也存在濫標現象。與此同時,還存在同一項目或相近項目名稱重復申報等問題,如“當代荷蘭文論家米克•巴爾的跨學科文藝思想研究”有兩個項目編號,分別是(2016WTSCX011)和(15JNQM021);“中華民國新聞史”(13&ZD154)和“中華民國新聞史研究”(13AXW003)、“碳排放權市場化分配機制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實驗研究”(13YJC790039)和“碳排放權市場分配機制選擇:基于經濟學實驗的研究”(2012WYB32)的項目名稱相近。

三、基金項目標注不端行為原因

查看全文

淺談科研成果本科課程資源轉化形式

摘要:科研成果進入課程課堂成為新時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本文結合自身實踐,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課程資源的必要性和主要形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理論教學內容、實驗教學項目、特色課程和特色教材、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等主要轉化形式,可以為科學研究與課程課堂相結合的途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成果;課程資源;轉化;地方高校

一引言

新時代教育理念對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重要地位。2015-2017年,國務院、教育部等國家部委在提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后,2019年,教育部又提出了一流專業建設,啟動了“雙萬計劃”(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萬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一流課程的建設也逐漸得到重視,教育部也計劃到2020年,認定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7000門線下精品課程,共1萬門國家級的一流精品課程。在此背景下,統籌科研和課程的關系,促進全社會的、尤其是自身的科研成果向本科課程資源的轉化是進行課程建設重要途徑。

二科研成果向本科課程資源轉化的必要性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是新時期大學的四大職能,四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人才培養是核心,科學研究是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的前提條件。科研成果進入課程是科學研究支撐人才培養,實現四大職能的必要條件。對于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中明確提出“推動課程內容更新,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入教材;推動課堂革命,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1]。科研成果進入課程必將有助于建設高水平的教學體系和專業建設水平,是深化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水課”變成“金課”。“金課”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特性,要求課程有一定的難度,課程需要融合知識、能力、素質;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2]。而僅僅依靠書本上的內容是遠遠達不到“金課”的標準的。所以必須依靠科研成果充實課程。這是打造“金課”的必要途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