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與機電一體化教學策略
時間:2022-04-25 10:31:01
導語:課程思政與機電一體化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是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對思政課融入中職專業課程教學必要性的分析,從明確教學目標定位、創新教學方法手段、延伸實習實訓平臺、推動教學評價重構四個層面,探討基于課程思政的機電一體化教學實踐策略,以期為中職院校課程思政與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教學;機電一體化;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如何推動思政課與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實現有效銜接,成為當前中職院校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思政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改革要求
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國各大高校加快課程思政改革步伐,并已取得一系列教學成果。機電一體化作為工科類專業的代表性課程,其教學內容涉及理論與實操等多個方面。為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積極推動思政課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進一步優化課程思政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布局,為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二)工匠精神培養需要
當前,我國正加快向制造強國轉型,社會各產業就業領域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提出現實要求。依托思政課程向學生滲透有關職業道德、能力與品質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引導中職院校學生樹立專業、敬業、創新等理念,繼而將其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更好地培養出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工匠型人才。
(三)用人單位實際需求
伴隨現代工業、制造業等行業領域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崗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原有考查學生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的責任意識、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等必備職業素養。中職教育在學生職業生涯中承擔著奠基性作用,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與道德觀念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因此更應面向用人單位需求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積極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實現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協同培育,確保培養出適應崗位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四)中職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教育的迫切需要
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大多數中職學生為中考的失利者。他們文化基礎薄弱,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心,普遍來自農村家庭,缺乏相應家庭教育,日常行為習慣較差,缺乏自律性,生性活潑,個性鮮明。新時期,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多元化思潮直接影響學生“三觀”形成。但是在傳統中職院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兩張皮”現象,同時思政課程的單調性、枯燥性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將思政課程融入專業教育中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結合學生的專業進行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利用學生未來職業崗位創設教學情境,而且有利于利用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機電一體化教學實踐策略探討
(一)明確教學目標定位,尋求恰當融合載體
一方面,教師可借鑒國內高校、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結合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崗位需求進行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聚焦知識、能力與素養不同維度進行教學計劃的精細設計。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聚焦現有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尋求思政教育的融合載體,通過深入挖掘知識點提煉出其中隱含的知識性內容、哲學元素與人文內涵,定期選取專業領域典型事件與人物案例,向學生滲透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形成對智能制造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在理論與實踐融合的過程中促進其辯證思維、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從知識性目標入手,圍繞“電工基礎”“電子技術”“電力拖動”“可編程序控制器”“電氣測量”“電工安全操作上崗證”“電工中級考證”等不同科目進行知識內容的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給學生講授關于專業發展史方面的知識內容與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明確該專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幫助學生厚植專業報國情懷,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其次,從能力目標維度入手,可引導學生拓寬認知視野,掌握學科前沿信息,基于機械、電子、信息間的關聯性培養學生樹立系統工程意識,并且明確實踐在檢驗真理、推動認識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動態發展。最后,從素養目標維度入手,教師可借助項目任務、實習實訓等多種平臺加深學生的主體實踐體驗,與此同時滲透有關人文情懷培養要素,引導學生在團隊協作、實踐探索中實現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動態發展,更好地深化對學生職業觀的全面培育。
(二)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拓寬思政教育邊界
在教學方法創新層面,教師可積極引入問題導向、項目任務、案例啟發等多元化教學方法,既要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與思考空間,同時也應為學生團體協作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創設良好渠道,尋求有效契機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滲透。例如,教師在講授電力拖動控制技術課程時,常規授課內容主要圍繞低壓電器、三相異步電動機線路安裝、CA6140車床電氣控制線路等內容展開,此內容涉及220V、380V交流電的使用,對此教師可引入不規范操作引發設備損耗、人員傷亡的新聞案例,配合情境再現等途徑向學生滲透安全用電規范操作準則,并采用分組互查、相互糾錯的方式指導學生掌握檢查電源開關、導線連接線路等正確操作規程,保證學生將安全意識、規范操作意識融入具體實踐中,為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與日后向工作崗位的順利過渡打下良好基礎,為進一步接受社會安全、集體榮辱觀念等更高層面思想意識形態教育留下入口。在教學形式創新層面,教師應結合“互聯網+教育”理念,拓寬思政課程教學的平臺,積極探索“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全新教學形式,并引入學術交流會議、專家報告或講座等形式,賦予學生新鮮的學習體驗,借此促進學生打破思維局限、開闊學科視野。與此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便捷條件,以項目驅動為載體,促使學生融入項目任務執行的全過程,使學生學會利用多種信息技術工具與新方法進行知識內容檢索,利用網絡討論模塊與小組成員針對技術作品設計方案進行實時交流,加強對網絡平臺的輿論引導與審核把關,避免學生思想受不良文化侵襲,更好地促進學生專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提升,拓寬思政教育邊界。
(三)延伸實習實訓平臺,深化職業素養培育
當前校企合作已成為“三全育人”的關鍵環節,教師在深化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還應充分運用校企合作機制、校園文化建設等渠道,進行思政教育平臺載體的延伸,實現對學生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育。例如邀請學校所在地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行業領域知名校友來校舉辦講座,通過現身說法的形式促使學生初步形成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學生認識到敬業進取、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等精神品質對于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借助頂崗實習渠道、企業文化資源與學徒制、導師制等機制的建設,引導學生實現實踐技能與品德修養的全面提升,并且邀請大國工匠、技術骨干來校擔任兼職導師,依托言傳身教更好地實現對學生職業素養與道德修養的培育,為學生未來就業搭建良好過渡與銜接平臺。
(四)推動教學評價重構,形成全過程育人實效
從學生評價環節入手,應改變以往“唯成績論”的課程評價模式,將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問答、課后作業完成度、日常行為表現、團體協作能力等要素納入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中。采用同學互評、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評價,并注重采取鼓勵激勵、反思質疑措施,發揮教學評價的反哺作用。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實現定量評價、定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有機整合。從課程評價視角入手,應注重將思政課程元素列入對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評價中,加強對各專業課程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完善思政教育滲透機制,更好地提升全過程育人實效。
(五)完善協同育人機制,營造有溫度的課堂氛圍
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容易造成課堂的單一性,只關注知識的灌輸,學生吸收程度低,忽視了課程思政育人的功能。在國家“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專業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協同非常關鍵,只有努力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全員育人的功能,才能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緊密結合,教師要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關注中職學生的價值認知培養,堅持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用教師的大愛、大德和淵博的專業知識活躍課堂氛圍,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與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共振效果,使課堂教學更有溫度。
三、小結
總體來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人才培養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中職院校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學習與成長實際不斷進行教學手段及形式的創新,真正將思政課程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理論基礎、職業技能與德育修養的全面培養,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崗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岳圓,李清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探索與實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8(12).
[2]劉大衛.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課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青春歲月,2020(8).
[3]孫義.中職機電一體化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教學體系研究[J].才智,2020(13).
作者:單智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