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非洲豬瘟防控難題及對策
時間:2022-05-10 15:19:24
導語:基層非洲豬瘟防控難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非洲豬瘟給我國的生豬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疫病暴發后致死率極高,使我國的生豬存欄量急劇下滑。對于該病目前尚未出現有效的治療方法與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加強疫病防控成為降低該病發生率、減小經濟損失的最為有效的辦法。基層防控是預防該病的關鍵點,也是難點,本文就當前基層非洲豬瘟的防控現狀以及在防控過程中出現的難題等,對基層如何進行非洲豬瘟的有效防控提出幾點對策,以期為非洲豬瘟的基層防疫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洲豬瘟;基層防控難題;對策建議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畜牧產業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對于各類畜牧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豬肉一直是我國大多數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類食物。自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暴發以來,給我國的生豬養殖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我國已經將該病列為一類動物性疫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也將其歸為法定報告的疫病。由于沒有非洲豬瘟的有效治療方法,疫苗等防控手段也尚未成熟,因此做好生豬養殖過程中的疫病防控工作至關重要。基層動物疫病防控是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的最前線,也是關鍵環節。也就是說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基層,而防控的難點也在基層。本文根據當前基層非洲豬瘟防控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綜合性分析,以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1非洲豬瘟的流行特點及防控現狀
1.1流行特點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對豬易感,豬是該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該病具有急性、熱性以及高度接觸性的特點,生豬感染后會出現嚴重的網狀內皮系統出血等癥狀,死亡率極高,可達100%。該病的傳播途徑多樣,可以通過與患豬或者被病毒污染的器具等直接接觸感染,也可以通過蚊蟲等叮咬進行傳播,還可以通過飼養人員或者車輛等攜帶傳播,此外,廚余垃圾或者生豬運輸等途徑都能傳播該病。該病的感染性非常強,并且發病急,病程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1.2防控現狀
非洲豬瘟自2018年首次在我國出現,并且以極快的速度傳播為全國性的大流行,隨著國家、各大養殖企業與相關防疫部門的不斷努力,疫情的防控形勢整體上呈現可以控制的狀態,當前主要為部分省份的零星區域、點狀散發的情況。但我國生豬養殖以及相關產品具有較為頻繁的區域調運特性,有個別地區非洲豬瘟防控難度較大,時有發生,而非洲豬瘟病毒也已經在我國造成大面積的污染與傳播,在短時間內很難將非洲豬瘟凈化,非常容易造成全國性的大流行。至今為止尚未發現非洲豬瘟的有效治療藥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非洲豬瘟的防控只有通過日常養殖過程中的常態化、制度化的模式才能有效降低該病對生豬養殖業所帶來的危害[1]。
2基層非洲豬瘟的防控難題
2.1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尚待完善
當前國內對于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的監管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并且疫病監督體系也較為完善,但對于一些基層的養殖戶,在監督系統方面還存在著監管疏失等問題。經過新一輪的獸醫防疫機構改革后,有一部分的鄉鎮獸醫站與農技中心或者林業服務中心等機構進行合并,成立了農業綜合性服務中心,這就造成有些基層獸醫防疫人員可能會身兼數職,不能全身心投入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當中,導致基層動物疫病防控的職能被削弱。還有部分縣級的動物衛生監督與疫病防控機構不全,缺少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甚至有些鄉鎮根本不設置畜牧獸醫防疫站或者動物衛生監督等機構。有些防疫機構由于經費不足等因素多聘用臨時的工作人員,嚴重缺乏專業性,同時基礎設備也十分老舊,不能進行配套的防疫監督功能。現今,在鄉村等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中常見的現象,即人員老、弱,缺乏專業技術,專業素質普遍不高,防疫體系殘缺不全,很難滿足非洲豬瘟防控對監管措施的要求。
2.2基層生豬養殖的水平不高
近年來畜牧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規模化、集約化以及標準化的養殖模式逐步成為主流。但在國內部分地區,進行生豬散養的養殖戶還占有較大的比例。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生豬存欄量達到5,000頭及以上的規模化養殖企業非常少;生豬存欄量在1,000頭左右的養殖場則多以家庭作坊式進行養殖,并且養殖的設施和設備較為老舊,飼養人員的技術也較為落后;而生豬存欄量在100頭左右的養殖戶則直接使用傳統的房前屋后的養殖模式進行飼養[2],養殖準入門檻很低,基本沒有相應的動物防疫設施,同時大多數的養殖戶的飼養觀念比較落后,仍然采用泔水喂豬,購入仔豬或種豬時不進行隔離,沒有生物安全防控的意識,僅僅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養殖成本,缺乏對非洲豬瘟危害性的科學認識,這也成為基層非洲豬瘟疫病防控工作中最難監督管理的環節。
2.3飼料及餐廚余物的監管難度較大
非洲豬瘟病毒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飼料、獸藥以及餐廚余物等的濫用均可能造成非洲豬瘟的傳播。為了取得經濟利益,有些不法商販會使用收購來的病死豬或者其相關制品、隱性感染無癥狀的屠宰豬的副產品等銷售給一些小型的飼料加工廠或者小飼料作坊,這些被病原污染的制品一旦作為飼料原料進入飼料的加工過程中,一定會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直接傳染源,造成疫病暴發,雖然當前較為少見,但在偏僻的基層地區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就是由飼喂生豬餐廚余物而引發的非洲豬瘟,并且此類案例較多。據統計,2018年因飼喂生豬餐廚余物而引發的非洲豬瘟所占比重超過了30%,直到2019年后才有所降低[3]。由于餐廚余物富含大量的動物油脂性物質,可以令生豬快速的增肥,還可以大大降低生豬養殖的成本,因此在一些農村地區多會將餐廚余物作為食物飼喂。雖然在非洲豬瘟傳入我國后,防疫部門大力禁止使用餐廚余物飼喂養殖豬,提倡統一將其無害化處理,但基層大多缺乏專門的餐廚余物處理場所以及相應的設施,也導致非洲豬瘟不能夠被徹底的殺滅,加之很多農戶的防疫觀念較為薄弱,增加了非洲豬瘟病毒再次進入養殖環節的風險。
2.4流通環節監管難度大
我國的生豬流通規模較大,流通環節較多,包括生豬運輸、生豬及其產品市場的監管等。首先在生豬運輸的過程中,被污染的車輛、人員以及生豬等均可以導致病毒的傳播與感染,在2019年的非洲豬瘟案例中由生豬運輸導致的病例較多,合法引入生豬后也應進行及時的落地監管,防止出現漏洞,造成疫情擴大;其次是交易市場的監督管理仍然存在盲區,監管力度不夠;此外,即是豬肉產品監管,包括屠宰后檢疫過的冷鮮肉以及外地調入的冷凍肉等,均需進行嚴格的檢疫,對檢疫流程以及各方的配合均有較高的要求。
2.5生物安全無害化處理力度不夠
病死豬以及被患豬污染過的器具、飼料以及排泄物等均會攜帶大量的非洲豬瘟病毒,如果未做好病死豬及其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工作,一旦被健康的生豬接觸到即會被感染,尤其是患豬或者隱性帶毒豬的糞污和尿液、污水等容易被養殖者忽略,通過人員接觸或者清糞工具等進行傳播。
3基層非洲豬瘟的防控的對策建議
3.1建立健全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建立健全基層動物疫病的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設置獸醫防疫機構,要確保在鄉鎮機構改革中,獸醫等防疫機構的職能不變,提高工作人員的相關待遇,合理設置編制等,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與素養,做好人才“留住”政策。其次,要及時更新動物防控所需的設施與設備,優化基層防控工作的資源配置,改善辦公條件和環境、車輛配置以及信息化設備等,提高基層動物疫病防控的整體能效。此外,還應加強防疫隊伍的建設,相應的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待遇,盡量保證每個鄉鎮能有3~5名專業的防疫工作人員,通過擴增編制,公招大學畢業生等增加新生力量,解決鄉鎮和村級防疫人員配置不平衡的問題[3]。
3.2提升基層養殖能力與水平
通過相關技術人員下鄉等大力推廣現代化、規模化的生豬養殖模式,并為農戶提供科學、先進的養殖技術輔導,推進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進程。其次,鄉鎮的各獸醫防疫部門還應進行大力的非洲豬瘟疫病知識的宣傳與監管,引導養殖戶熟悉非洲豬瘟的巨大危害以及引發動物疫病需要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等信息,提高養殖戶改變傳統的養殖觀念,提高疫病防控意識,配合防疫人員的各項工作。另外,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幫助養殖戶建造沼氣池、雨污分流以及化糞、堆糞等相關設施,還可實現糞污的資源轉化利用,增加經濟效益,并且提高無公害化處理能力。
3.3嚴格監管飼料及餐廚余物處理
相關防疫部門應嚴格監管各飼料廠家以及餐廚余物的處理過程,加大對飼料生產過程的檢查力度,統一回收餐廚余物,進行集中處理,嚴格控制未經過無害化處理的餐廚余物等進入養殖環節,成為疫病的傳染源。尤其是對使用泔水等飼喂生豬的養殖戶應嚴格查處并追責。
3.4加強流通監管
進一步加強我國生豬及其制品的整個流通環節的監管力度,從生豬流調、出欄屠宰檢疫到肉品流入市場等過程進行嚴格的檢疫制度,在流通關口應實行24h值班制,嚴禁出現檢疫漏洞,并且做好流通車輛與人員的消毒、清潔工作,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4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非洲豬瘟病毒的流行特點,基層動物防控工作者合理安排疫病防控工作是最為有效的防疫手段,針對當前基層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難題,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應提高責任意識,加強疫病知識宣傳與監管,建立健全相應的基礎設施和規章制度,切實提高基層非洲豬瘟的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徐亞東,徐寶軍.基層非洲豬瘟防控措施[J].畜牧業環境,2021(9):67.
[2]高生云,譚鳳喜,何玉龍.基層非洲豬瘟防控難題及對策建議[J].畜牧獸醫雜志,2021,40(5):98-99+101.
[3]程煜,萬太軍.基層非洲豬瘟防控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甘肅畜牧獸醫,2021,51(3):24-28.
作者:韋秋蘭 單位: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 上一篇:文化活動形象設計分析
- 下一篇:BNC語料庫的近義詞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