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林業人才繼續教育探討
時間:2022-05-17 09:30:46
導語:基層林業人才繼續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越來越重視科技興林、人才興林的背景下,聚焦基層林業人才隊伍的職業基礎素養培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構建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該文主要闡述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基層林業人才繼續教育培養模式,分析了目前基層林業人才繼續教育培養存在的問題,從基層林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課程、教學模式、保障體系等方面探討了校企協同模式下基層林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并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為例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校企合作;基層林業人才;繼續教育
林業是生態建設和保護的主體,其功能無可替代。林業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沒有林業就談不上生態,更談不上生態文明。盛世興林,科教為先,人才為本[1]。要使林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林業人才培養是關鍵。與當前林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林業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素質不高,而在基層林業人才隊伍普遍存在生態文明理念滯后、年齡斷層老化、知識結構單一、技能水準不高等問題。根據國家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公布的數據,全國縣以下林業專業崗位近100萬個,林科人才僅占1/5;林業專業人才中,50歲以上的接近1/3。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嚴重制約林業事業發展,為破解基層林業人才隊伍存在的系列難題,必須大力加強對林業人才隊伍的繼續教育。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專業開辦于1958年,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最長、教學和科研實力最強的專業之一,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林學專業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4年入選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專業長期服務南方現代林業建設發展,在林木遺傳改良、用材林高效培育與管護、森林資源經營與監測三個方向上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在林業領域越來越重視科技興林、人才興林的背景下,聚焦基層林業人才隊伍的職業基礎素養培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構建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模式,大力培養林業創新型人才,不斷提高林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規模效益,促進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與共生共榮[2]。
1基層林業人才繼續教育培養存在的問題
1.1培養目標不適應林業事業發展和生態戰略的人才需求
傳統的林業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沒有充分對接國家的生態戰略,創新特色不足,不能凸顯面向基層林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繼續教育特色,導致培養的基層林業人才生態意識滯后、實操技能不強、創新思維和能力不足。
1.2課程體系不適應新形勢下實踐技能提升的需求
傳統的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基本沿用普教學歷教育模式,過于強調系統性與理論性,課程內容和教學效果與林業事業發展的需求脫節,課程體系缺乏生態、綠色、發展、創新的導向性、目的性和實踐性,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適應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需要[3]。
1.3教學模式和手段不能滿足學習者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
傳統的繼續教育教學仍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對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導致學習者學習效果不理想,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林業發展的需要。
1.4教學質量跟蹤體系不能滿足基層林業人才培養的持續改進要求
傳統的繼續教育教學質量跟蹤體系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的客觀評價重視不夠。學生在獲得學歷文憑或培訓證書的同時,是否獲取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學生事業發展情況如何?這些情況都應該通過教學質量跟蹤體系獲得真實的反饋,為持續改進培養體系提供參考和依據[4]。
2校企協同基層林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1以國家生態戰略為引領,清晰定位基層林業人才培養目標
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發展理念和思維貫徹到基層林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以生態理念為統領,將培育“創新理念超前、專業基礎扎實、實踐技能突出、推廣帶動明顯”的基層林業人才作為培養目標,著力在理念、知識、技能、素質等多個維度培養應用型和操作型人才。
2.2以符合社會需求和“人崗相適”為導向,構建基層林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構建了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實踐技能課程模塊、畢業實習課程模塊,建立了“人崗相適”的系統化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重前沿、重生態理念、重創新思維,重點培養基層林業人員宏觀導向意識,在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理論指導下開展工作。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技能課程有機結合,針對基層林業人員崗位需要,重點圍繞森林資源調查與設計、林木高效培育與利用、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科技實用技術推廣、林業大數據技術五大技能進行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具體設計。重構課時比例:減少理論課課時,突出技能實訓需求,2/3以上的課時用于實踐技能訓練。如林業大數據技術模塊中的《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由以前的48純理論課時,調整為16理論課時和32實踐課時,用案例進行實操教學,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重構論文寫作、指導與評審體系:以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技能問題為導向進行選題—調查—分析—研究—解決問題。
2.3以“學生”和“教培”為本位,采用多類型教學模式,革新傳統的教學手段
充分發揮繼續教育教學的靈活性,結合學習者的現實情況,采用了“送教上門”“訂單培養”“集中培訓”和遠程教學輔導等多種教學模式。運用遠程教學平臺、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學校精品課程資源、教師自錄慕課微課等多種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自錄課程20門,建立試題庫165套,多媒體課件210個,解決了學生的工學矛盾,提升了教學質量。學歷教育與專業技能同步培養,學歷課程與培訓課程有機融合,對累計達到一定學分,通過成人高考并能順利畢業的,給予相應的學分認證,從而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有機銜接。
2.4以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為目標,完善教學保障條件,健全質量跟蹤體系
由專業負責人和實踐負責人牽頭,定期開展教研教改,選派教師到上海、南京、海南等地參加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慕課、微課等方面的培訓[5],拓寬了教師的視野,激發了他們從事繼續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的活力,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建立了繼續教育教學督導制度和機制,一方面對教學情況進行實時反饋,另一方面通過對林業單位的走訪調研、座談、問卷調查等對學習者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性等進行跟蹤調查,使繼續教育培養體系改進持續化。
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實踐
3.1以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為引領,將理念貫徹到培養的各個環節
近幾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與江門市林業局、龍門縣林業局、岳陽市林業局、崇左市園林局等基層林業單位開展了校企合作,在基層林業人才的培訓中,始終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貫徹到培養的各個環節。如在培訓日程安排中,安排了《新時代林業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新形勢下自然保護地政策體系、自然保護地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十八大以來林業政法規實務解讀》等專題課程,在基層林業人員中培植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生態發展理念。
3.2根據基層林業人員不同需求開展課程教學
基層林業人員有管理類和技術類人才,管理類人才的課程教學中,主要是針對林業現代化管理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如開設了《現代林業概論》《縣域特色經濟林產業培育》《林業電商發展新模式》《森林村莊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碳達峰碳中和專題》《森林資源管理信息化專題》《林業政策與法規》《近自然林業經營理論與技術》等課程。針對不同的林業技術需求,開設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和專題。如在湖南省林業系統一線職工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班中,主要學員是一線的林業技術人員,我們分四大模塊開設課程,有森林培育技術、森林資源調查技術、現代林業技術、綜合實習。分別開設了《樹木學(樹木識別)》《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森林培育學(造林作業設計)》《地理信息系統》《森林經理學》《縣級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病蟲害防治》《湖南林地測土配方信息系統管理》《經濟林培育技術》《樹木識別實習》《樹木嫁接實習》等課程,極大地提升了學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又如針對從事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林業人員,我們針對性的開設了《新形勢下自然保護地政策體系、自然保護地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自然保護地管理評估——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自然保護地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自然保護地植物調查與監測》《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和規劃編制》《自然保護地管理計劃編制》《自然保護地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管理》《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綜合執法探索》《自然保護地生態監測》《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等專業課程,專題從自然保護地的方面進行授課和講座。
3.3加大實踐環節的課程比例
根據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的實際需求,開展人崗適應的實踐課程,比如在湖南省林業系統一線職工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中,加大了實踐課時的比例,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實踐課時調整為24課時,理論課時為8課時,直接進行林業項目的實際操作,增強了學員的實際動手能力,收獲很大。此外,還開展了為期兩周的綜合實習,從經濟林作物的播種、修剪、嫁接、扦插等方面開展實際操作。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提高校外實訓基地的質量和數量,合作實現教學基地生產化、生產企業實訓化,讓基層林業人員能夠主動動手參與實踐。
3.4開展以項目為支持的林業技術培訓
以中央財政推廣項目、林業科技計劃項目等為支撐,在各地市州建立合作基地,開展林業技術服務。學校通過組建林業科技服務團隊,開展學歷教育、技術下鄉推廣等方式,培訓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例如筆者申報的《珍貴樹種鉤栗良種繁育及造林技術推廣與示范》中央財政推廣項目,先后在龍山林業局、軍山林場等地開展了鉤栗栽培、養護等技術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4校企合作模式下基層林業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
林業行業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近五年來,為全國基層林業企事業單位培養專業技術人才12000人,大部分已成長為所在單位的骨干精英。培養的人才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油茶、竹子等經濟林和馬尾松、杉木等用材林的采穗圃、育苗圃、豐產示范林基地10萬余畝,打造了湖南省林業精確扶貧、脫貧攻堅的特色模式[7]。學校被湖南省林業局授予“湖南林業干部教育培訓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基地”。大批量的人才培養,緩解了湖南及兄弟省份基層林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提升了基層林業隊伍整體素質和技能,為地方生態文明和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培養的基層林業人才在湖南省利用林業對山區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打好扶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人才資源作用,也形成了湖南林業扶貧、林業脫貧、林業致富的特色模式。林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與實踐,新技術和新方案的使用,讓教師、學生、基層林業單位等多方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品牌效應不斷增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繼續教育的生源和經濟收入穩步增長;培訓服務的地域從省內輻射到省外的廣東、河北、寧夏等地,大大拓展了培訓市場,培訓經濟效益進一步顯現。最重要的是,基層林業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的提升,提升了林業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林業產業的科技化程度和科技貢獻率,也給林業企事業單位和林區山區的人民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的極大提升。
參考文獻
[1]游啟孫,黃云鵬.林業專業“產教融合,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18(4):44-47.
[2]許芹,鐘德仁,李雙喜.深度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2):18-20.
[3]張雨朦,文亞峰,沈守云,等.風景園林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22):225-227,229.
[4]孟國忠,王正.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動力機制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37(12):257-261.
[5]王小紅,江榮華.轉型期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運作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9):44-46.
[6]張燕明,雷騰云,高瑞.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構建分析[J].成人教育,2018,38(4):73-75.
[7]王朝霞,張慶瑞.林業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研究——以河南林業職業學院為例[J].河南農業,2019(2):53-54.
作者:李何 陸佳 何立新 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上一篇:新文科建設背景二維動畫制作與實踐
- 下一篇:臨床護理示范基地建設標準指標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