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模式在民族地區高校的應用

時間:2022-05-20 11:39:13

導語:工程教育模式在民族地區高校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教育模式在民族地區高校的應用

摘要:民族地區工科高校的發展關乎民族區域人才輸送渠道暢通與否,并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建設水平,是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體現。基于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區域化特點,著眼于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按照“目標—方法—應用”的邏輯,構建民族地區工科高校工程教育程序化模式,以完善民族地區高等工程教育體系。

關鍵詞:工程教育;民族地區;培養模式;程序化模式

在高等工程教育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者對工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大量研究。回歸工程教育的本質,加強實踐教育,大工程教育觀,人才素質培養理論等觀點紛紛涌現[1-3]。這些觀點的核心內容都圍繞著工程教育展開,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便由此可見。我國正處于“十四五”發展規劃的起步階段,需要各民族各地區協同發展、共同進步,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利用高等工程教育來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立足于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依托民族地區高校,為該地區培養具備良好工程觀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民族地區工科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是使畢業生能夠盡快適應崗位和行業需求,為地區經濟與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民族地區高校應積極探索工程教育模式的有效應用,系統性地展開工程教育模式的應用研究,以適應民族地區高校及區域經濟的發展態勢。

1工程教育模式的應用特點

1.1注重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于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眾多,但學術界對于學生培養有一個共同認識,即學生的理論知識必須要緊密結合實踐能力[4]。高校是踐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重要陣地,隨著我國綜合性大學的崛起和工科大學的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高校教育模式中的核心要素。現階段我國高校主要采取的方法有:提升學生對于實踐能力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用全面發展的論點進行理論引導,并在日常學習中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工程實踐價值觀。工程實踐價值觀的界定與引導需要學生、教師、高校、社會多層次合作與推動,其中高校是最重要的因素。采用多樣化的實踐能力提升手段,通過實驗、實習、調研等多種方法達到實踐能力的教育要求。夯實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高校應該注重硬件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培養的硬件條件。

1.2注重對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青年教師工程能力培養方面,高校常采取校本培養與校外培養相結合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校本與校外培養兩種形式的比重,要避免出現失衡的情況[5],加大校外培養模式占比。高校還需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方式,充分認識到培養規模的綜合性和成長性,尤其是對培養特點和規模的交叉互聯有足夠的重視,逐漸形成從重視結果到注重過程的思路轉變。還要加快青年教師主體性的促進發展,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工程專業知識的傳播與能力的運用,通過傳授學生工程知識,使學生盡可能提高工程實踐的認識與專業技能;通過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實踐能力與專業知識的聯系,能夠將工程價值以實踐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做出有益于社會的行動。

2民族地區高校工程教育模式的分析

民族地區高校工程教育模式是以普通高校的培養模式為基礎,以民族地區的文化和高等教育的特色為出發點,由此延伸出三個主要的發展趨勢。

2.1個人實踐能力本位回歸

個人實踐能力本位作為高校學生的教學目標導向,不同訓練課題下的教學途徑構建了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最終使學生獲得現代工程人才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新工科理念是在傳統工科教學體系基礎上的再創造,提倡全新的發展思路、制訂更科學的專業結構和更系統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回歸了能力本位,努力打破原有工程教育的局限,在培養規模和培養價值上獲得突破,以契合當前工業發展的新態勢為人才培養導向,提供穩定的人才供應渠道,提升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崗位適應力,形成規模化培養現代工程師群體的培養機制。以內蒙古地區為例,像內蒙古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工科高校注重培養少數民族教師,意在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全科型”“雙師型”人才。這些院校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教師進修培訓工作,鼓勵工科專業教師申報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各級校企合作項目等工程實踐類課題,提倡民族地區教師投身于當地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經濟咨詢服務等工作。

2.2人才培養模式視角轉變

基于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21世紀第一個十年內,我國的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更接近于國際化模式,使我國工程專業人才能夠符合國際化標準和要求;到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以后,中國高等工程教育開始認真審視自身的不足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工程教育視野向國內聚焦,探討人才培養與高校發展的新路徑。民族地區高校在這一背景下也開始進行反思和探索。內蒙古工業大學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工科高校,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民族區域特色,其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歷程與地區的社會發展進程息息相關。現階段我校的人才培養方針符合國家人才發展戰略需求,著重培育民族地區學生的專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二期)支持院校”名單,較好地體現了民族地區工程教育視野的轉變。

2.3人才培養模式基礎與主體變化

由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歷程可知,現代工程教育模式的構建是基于工、商、農等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該模式的實施直接影響民族地區的工業、勞動力、市場需求以及教育結構等因素的形成[6]。民族地區的現代工程教育體系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的迫切需求為導向,以全方位產學合作為支撐進行人才培養。因此,高等工程教育的主體范圍是寬泛的,既包含高校又包含社會企業,這就決定了企業接收人才的途徑和渠道,也決定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路徑。

3工程教育模式的應用建議

工程教育模式在民族地區高校中的應用可以歸納為一種程序性應用方案,其具體應用如圖1所示。該程序性應用方案遵循工程教育邏輯,即“目標—方法—應用”的思路,有清晰的遞進關系。

3.1工程教育目標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發展規劃的起步階段,對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進而引發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調整。首要就是高等教育目標的調整,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目標不僅局限于工程教育,更要進行思想政治培育,二者相互支撐,共同實施。因此,民族地區高校要確立宏觀的工程教育目標,必須要結合民族區域實際發展進行有效的設計與論證。通常建議高校的教育目標依托于國家戰略與政策,將工程教育首先應用于重點學科和優勢專業,用專業推動學科發展,進一步帶動高校整體發展,形成以學科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目標。

3.2工程教育方法

民族地區高校還需要實施具體的工程教育方法,其分為單一教育模式和綜合教育模式。其中,單一教育模式是指在工程教育過程中實施的專業化和技術性的教育,僅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人才培養的效果良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能力提升;綜合教育模式是在實施過程中集合高校、社會、企業及行業的資源進行工程實踐,其人才培養效果更優,可以形成長期穩定的人才產出,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同高校采用的工程教育方法有所區別,如內蒙古大學利用人才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等多種教育手段,充實民族地區工程教育體系,完善實踐教育方法,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工程實踐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3.3工程教育應用

民族地區高校應用工程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合格的高校畢業生,更能筑牢思想基礎和工程倫理,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態勢。其中,校企合作基地或者平臺是高校和企業聯系的橋梁,校企合作也是工程教育模式應用最為直觀的表現方式。各民族地區的校企合作模式各有千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紡織企業依托于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與新疆大學等高校的紡織工程專業達成深度校企合作;內蒙古自治區的乳品企業積極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教學及研發,創建內蒙古地區乳品行業的協同創新平臺。合作企業主動承建教學、研發基地,提升社會企業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4結語

高等工程教育與民族地區的發展聯系緊密,不僅需要教育部門具有清醒的認識和良好的宏觀設計,還需要地方政府和社會大眾有良好的適應性和包容度。結合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民族化和工程教育實踐化的特點,立足于民族地區發展現狀,構建民族地區工科高校工程教育程序化模式,是民族地區工程教育的發展趨勢,豐富了民族地區高等教育體系。只要工程教育與區域發展融合得好,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必能更好地承擔“立德樹人”的教育重任。

參考文獻

[1]陳萬球,丁予聆.當代西方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態勢及啟示[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7,34(1):86-91.

[2]李灼華,李戩,時博,等.基于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高校工科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35):27-28.

[3]王前.在理工科大學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7(10):110-111.

[4]熊曉琳,王丹.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需建聯動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6(8):34-36.

[5]王靜靜,馮妍卉,夏德宏,等.能源動力類專業大系統觀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冶金教育,2020(2):42-45.

[6]林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作者:路焱 陳偉東 李杰 李艷芬 劉紅霞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