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策略

時間:2022-06-06 15:11:05

導語:生態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策略

摘要: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核心素養成為構建語文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古詩詞教學是高職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提升古詩詞審美鑒賞的能力是培養高職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生態語文教學的研究注重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讓高職學生在感知、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提升古詩詞審美鑒賞能力,增強文化自信,成為高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探索的重要內容。對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探究,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實踐途徑。

關鍵詞:生態語文;語文核心素養;高職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

2016年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明確了核心素養的范疇,涉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方面內容。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任務就是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不斷推進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度,為職業教育的語文教學設計規范課程目標、課程模塊與學時,對學業質量、課程實施提出具體的要求。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培養高職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載體。古典詩詞的教學作為高職基礎模塊的專題占36學時,篇幅大,內容多,旨在通過讓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經典詩詞,了解作品內容,體會其中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擁有追求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的要求。可見,生態語文背景下的高職古典詩詞教學中,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加強審美鑒賞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其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探索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堅持生態語文課堂教學理念,在高職語文教學改革中不斷摸索新的教學的方法與途徑,力求在各類文體的教學中都能夠生成創新的語文教學策略。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高職生態語文教學的要求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就決定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主要以“知識水平、語言技能、思維能力、思想深度”等作為評價標準。語文核心素養的確定使得語文教學理念從“線性教學”上升為“語文教育”。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也隨之從簡單的知識的傳授轉變為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也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習得聽、說、讀、寫等多方面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素質。作為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核心,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是什么,在教學實踐中踐行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的有效途徑在哪里,是每一個職業教育語文教師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

(二)生態語文教學的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傳播媒介的更新,知識的吸收、存儲與傳遞的方式被不斷拓寬,學生本體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研究提升古典詩詞審美鑒賞的策略時,我們首先將關注點落在生態語文教學之中。所謂生態語文就是把語文教學過程看作一個生生不息、自然和諧的生態系統,各環節與要素之間保持協調、有序,形成和諧的整體配合。“基于學生、以文為本、個性教學、適性發展”成為它內在的基本理念。生態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教與學,它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尊重學生本能的學習需要,尊重社會發展對語文學科提出的要求,更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樂在其中,實現課堂的高效與有效。生態語文教學更提倡對學生審美鑒賞的能力這一語文核心素養中綜合素質的提升。踐行生態語文教學的主要策略就是注重生態閱讀、生態寫作以及生態課堂上的對話與評價。就學情來看,高職學生自身文學與藝術鑒賞能力具有明顯的相對不足,高職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異化、低效甚至扭曲、反效的現象。在生態語文教學理念之下探尋提升古詩詞審美鑒賞能力的方法,強調對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借助高職語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認可高職學生理解與吸收能力的基礎上,以有效的策略讓他們建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促進高職學生形成相對完善的人格,陶冶情感、發展智力,最終達到全面綜合發展的目的。

(三)語文核心素養對生態語文課堂的要求

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形式,其創造力、美感為教育帶來更多的價值。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要求,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規范與確定,都意味著在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美學與美育的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古典詩詞的教學展開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訓練與提高,加強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是高職生態語文教學環節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同時,生態教學“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高職生態語文課堂由于學生學情的原因,更加強調讓語文教學回歸自然,突出自主、平等交流,適度開放、關注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良好學習環境;以學生的發展特征和成長規律為依據,革新教學理念。選擇有效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高效實現教學目標。這樣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提升語言能力的目標可以實現,審美與鑒賞的提升亦可以實現。充分利用生態語文課堂的自然、平等、開放等條件,激發高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高職生態語文課堂的在審美鑒賞教學方面的要求,對教師的發展也有著較大意義。高職語文教師通過對多元化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探索與運用,掌握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進而提升自身的生態語文理念下的教學水平與專業素養,與學生共同進步發展,實現生態語文教學的核心意義。

二、高職學生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學生古詩詞審美鑒賞能力的不足

高職學生由于在基礎教育過程中所學知識不夠扎實,在教師引領其進入較深層的鑒賞分析時就體現出捉襟見肘的問題。語文的基礎與核心就是對語言的應用,從小學語文、初中語文到高職語文,高職學生在不斷地積累語言知識與閱讀理解分析的技巧,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這是語文素養的核心,也是思維、審美與文化發展等要素提升的重要基礎。從中考成績的分數段劃分上不難看出,高職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與應用直觀體現出很多不足。多數學生字詞句段掌握尚可,修辭不差,但是在語文知識體系上,缺乏整體的認知與歸納,理解片段卻不能整體把握內涵。對現代文的理解尚存一定困難,在學習古詩詞時更是如此。很多學生為了應對中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復習背誦應考知識點上,無暇顧及更廣闊的文學范疇,生澀的古文讓高職生望而卻步。增強高職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從古詩詞入手,也為將來高職學生更進一步鑒賞分析古典散文、歌賦等長篇打下基礎。

(二)高職學生古詩詞審美鑒賞興趣的缺乏

高職學生的古詩詞學習鑒賞能力的低下一部分原因就是學生對其不感興趣,缺乏主動學習的促進力。學生從幼年時期的語文學習時期開始就接觸古典詩詞,大量的背誦與積累是學習的關鍵。但很多學生并沒有在量變中產生質變,反而被相對枯燥的基礎學習所困囿。他們反感于古詩詞的拗口,卻可以被小說、散文甚至戲劇中的詞句、橋段深深吸引。然而古典詩詞以及古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知識與內涵,又是最需要得到青少年的感知和認同的。近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包裝正愈演愈烈,高職語文教師在教學策略與教學技巧上都可以緊隨時代的腳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相對枯燥的文言知識與生動形象的新時代文創、表演、節目等資源融合一起,將語文課堂與時代聯系起來,讓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回歸傳統文化的豐富海洋之中。

(三)高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的途徑有限

由于學情原因,高職語文教師的生態教學理念還需加強實踐,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側重于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習得語言技能,將語用技能放在首位,對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兩方面的分析有所欠缺,常將文言文和古典詩詞課上成字詞、語法解析課或是翻譯、背誦課,機械、枯燥的課堂構成無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教學內容涉及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不夠,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沒有很大幫助。

三、高職生態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審美鑒賞的價值蘊含

(一)什么是審美鑒賞

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中“人文性”就包含語文學科的審美性。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核心素養中有相重合的部分,就是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高職生態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徑。語文核心素養中提出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維度,側重于在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使學生在感知美、體驗美的過程中,感受美的熏陶。

(二)古典詩詞審美鑒賞的意義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內容。此外,針對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中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在高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包含對語文審美鑒賞的要求,也是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拓展文化視野,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學生日后辨別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三)古典詩詞審美鑒賞對高職學生的價值

高職生態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旨在引導學生領會與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藝術性的表達,以及獨特的人生感受,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知其中蘊含的美,如語言美、情感美、寫法美等。高職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專題收集了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反映作家的內心情感、人生境界與理想態度,都是最經典、最具人文精神的篇目。然而由于學生學情的特殊性,高職生態語文在古詩詞教學中尚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教師教學沿襲傳統模式,拘泥于字詞、句式,注重背誦、翻譯等過于單一的評價方式,忽視審美特性,學生對古詩詞審美鑒賞缺乏興趣,自身審美創造力缺失。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摒棄傳統說教與灌輸,將字詞韻律的美感、意象表達的內涵、情感理想的抒發提升至重要的位置,促進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去欣賞美的意象、美的意境與美的情感,提升審美境界,培養人格涵養。

四、提高高職生態語文古典詩詞審美鑒賞的策略

(一)豐富背景知識,奠定詩歌賞析基礎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中國傳統古典詩詞的創作都是基于作者人生經歷的大背景之下的產物。創作者在歷經社會動蕩、人生變故或情感波瀾中,將所見、所思、所感用凝煉、通達、至情的語言所做的精彩表達。高職學生對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的了解還很淺顯,有些甚至一無所知,張冠李戴,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詩詞主題的理解,更談不上審美的鑒賞。在高職古典詩詞單元的教材安排中,也將相近時期,或相近風格、相近情感的作品進行歸類,在語文教學中注意通過橫向拓展與遷移,滿足生態語文對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需求,將詩詞鑒賞在對比與類比中讓學生感悟不同,發掘美的意蘊。例如,高職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中選取李白《將進酒》和杜甫《旅夜書懷》,李白聯想古今,在詩中單舉曹植,對照自己,有著對荒唐社會的憤怒嘲諷和痛徹總結,也飽含不甘沉淪,曠達豪放的無奈和自我安慰。《旅夜書懷》是杜甫遭遇仕途之變,漂泊于西南天地之間,孤獨悲憤之下創作的,情感深邃,語詞尤工。同為懷才不遇,但由于李杜二人的時代、性格差異,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的區別又為作品帶來不同的表達。雖然這些作者均為學生耳熟能詳,但豐富的寫作背景介紹,讓高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走近作者,走進時代。在廣闊宏達的時代背景之下不同的人生的境遇為詩作奠定下最終的情感歸宿,以此為基礎激發學生對文人生平、志向、追求以及藝術創作的興趣,進而能夠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尋知識,提升審美追求的主動性。

(二)橫向拓展遷移,比較賞析詩歌意境

古典詩詞審美鑒賞中,也可將各種同類題材、主旨或創作手法中相似的詩詞進行橫向拓展,知識遷移,豐富高職生態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寬課堂教學的跨度,讓學生在知識遷移中,復習鞏固舊學,比較賞析新知,對古典詩詞常見流派、創作手法和情感表達進行比較賞析,從其中感悟詩歌意境、人生哲理。例如,田園詩派開創者陶淵明,29歲時出仕,不久歸隱。后又時隱時仕,41歲時解職而歸,堅決走向歸田的道路。在《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中,詩人的創作主旨都側重于官場黑暗,政治上無法作為;精神上自由閑逸;道德上抱樸守拙。作為一個親身躬耕的勞動者,陶淵明的田園詩在內容中隨處可見勞動的經驗,在情感中時刻洋溢勞動者的喜悅,將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怡靜田園生活的熱愛融為一體。同為田園派詩人的王維,四十多歲在長安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詩中潔凈純樸,動靜結合的生活場景,寄托作者自身遠離官場、潔身自好,決然歸隱的愿景。王維的創作也吸收了前人田園詩平淡醇美,綜合畫意之美、音律之美和禪意之美,擴大了詩歌的內容,增添了藝術風采,將山水田園詩推向新高度。在高職生態語文中,注重社會發展對語文學科提出的要求,將詩、畫、樂一系列藝術元素這些審美要素引入課堂綜合講解、鑒賞作品,結合回憶陶淵明高潔品性,在拓展遷移中賞析田園詩歌自然靈動的意境,讓學生對古典詩詞各流派的起源、發展,詩歌意境的升華與拓展擁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全方位提升審美能力。

(三)縱向知識延伸,綜合鑒賞詩歌風格

在學生初中階段對這些詞人及其作品已有初步了解,但學生學習基礎與學習興趣的局限,讓他們在鑒賞詩詞之時也局限于積極硬背知識點和答案。高職生態語文課堂教學在學時較充裕的情況下,應當考慮將初中與高職課本中的作者、作品進行回顧、串聯、對比,開設專題課,增加課外知識補充,在高職學習的新階段對古典詩詞流派風格進行綜合理解。例如,同為北宋著名詞人,柳永與蘇軾時代相近,但風格迥異。高職語文教材第二冊中,《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恰好先后學習,在課堂中可以補充俞文豹《吹劍錄》節選蘇軾與柳永的詞做比較一段,引出思考與討論。北宋當年世間流行的是柳永的婉約離別詞,人們更傾向柳詞,對蘇軾的新風格并不很喜愛。后人對豪放詞的評價卻有著很大的改變,徐度《卻掃篇》中:(柳永)詞雖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紀昀說: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從中可見,宋詞的流派的發展與變化。補充資料的講解,讓學生縱向理解古典詩詞思想發展變化的過程,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學與文化價值的逐漸豐富的進程產生初步理解,從而更大地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與傳統文化的學習乃至研究的興趣。在廣泛的閱讀與鑒賞中,逐步提升高職學生對古典詩詞審美鑒賞的能力與水平。

(四)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擴大視野

在信息化教學逐漸普及的現代,高職生態語文教學也要依托學習平臺等,整合信息化資源,提高古詩詞鑒賞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學習平臺、資源庫拓展知識儲備,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為教師多元評價等提供了便利。教師可利用微課視頻輔助總結理解知識要點,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源,對歷史背景、創作風格、流派發展等進行深入了解,自制PPT或視頻在課堂進行展示、講解,將課堂的主體交由學生。此外,智慧筆、各類APP軟件的適當應用也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詩詞鑒賞在有限的課堂中得以充分開展,甚至延伸至課外。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學生通過喜馬拉雅FM軟件創建個人朗誦專輯,建立朗誦學習資源庫,為朗誦訓練提供客觀參照。此外,學生還可以過“蘇軾”“蘇軾全集”等APP以及閱讀課外書籍等方式補充學習,領悟內涵。鑒賞、感悟、誦讀、寫作等能力都得到了訓練與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得到切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丹平.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的高中古詩詞美育教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

[2]杜麗萍.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中考及教學審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3(02):176-178.

[3]黨夢飛.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集美大學,2019.

[4]王驍.高職古詩詞教學應重視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5):71-74.

作者: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