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護理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現狀

時間:2022-06-16 08:27:58

導語:災害護理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災害護理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現狀

摘要:通過查閱、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探討災害護理以及災害護理中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為護理人員未來更好地開展災害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災害護理;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護理;綜述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安全生產事故4萬多起,死亡2.9萬余人[1],2021年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07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867人[2]。無論是災害數量還是破壞程度都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而作為災后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醫療救助在降低災害破壞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醫療救援中,手術室護理工作對災后救援的成敗和效果有著極為重作者簡介劉文霞,副主任護師,本科,E-mail:sxqsz@163.com引用信息劉文霞.災害護理中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的研究進展[J].循證護理,2022,8(11):1477-1480.要的影響響。縱觀國內外災害救援的歷史和現狀,手術室災害護理是一個包含了諸多方面問題的課題,而人力資源的組織與管理是手術室災害護理開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具備相應的人員配置、確保人員受到專業的培訓、人員組織架構足夠高效,并且有成熟的應急體系做支撐,才能使得災害護理得以有效開展,醫療救援取得成功。構建一個在災害護理中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制度,對于提升災害護理的整體水平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從手術室護理人力資源的組織管理角度出發,綜述我國災害護理中手術室人力資源的管理現狀,以期提高人力資源的優化,為我國儲備優秀的災害護理團隊管理制度提供依據。

1災害護理的相關概念

1.1災害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災害定義為可能導致設施的損壞、經濟水平的嚴重損失、人員的傷亡以及衛生服務的惡化的所有行為,其規模大至超出發生地的承受能力,必須要尋求特別援助來解決當下的問題[4]。

1.2災害護理的定義

日本災難護理學會將災害護理定義為系統、靈活地運用與災難護理相關的獨特知識和技能,并與其他專業領域合作,以減少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危害的活動。我國也提出了災難護理的相關概念[5-6]。所謂災害護理,是指系統、靈活地應用有關護理獨特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與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為減輕災害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所構成的危害而開展的活動。

2災害護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2.1國外災害護理學的發展

在國際上,南丁格爾是最早嘗試研究災害護理學的學者[7]。但在災害護理學科誕生后的一段時間內,其發展卻很緩慢,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前,還很少有學術研究機構把災害護理作為一個單獨的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的30多年來,世界各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開始高度重視災害醫療及護理工作以及學科研究。其中,由于自身獨特國情,日本成為世界災害護理學研究領域的領先者,日本由紅十字會和自衛隊組成了完備的災害救援系統。特別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災害護理學在日本開始被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課程,進入了部分護理類大學的日常教學計劃中。1998年,日本災害護理學會成立,在第一屆亞洲災害護理研討會上,展示了其在災害護理教學大綱的研發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時,世界各國的教育、學術機構共同參與并組建了世界災害護理學會。2010年1月,世界災害護理學會在日本神戶舉辦了第一屆學術研討會,推動了災害護理在世界范圍的發展[8]。在美國,“9·11”事件后,災害護理學始形成概念,之后迅速得到各界重視,并在各類災害救援應用中得到不斷修正以及完善。2001年,大規模災害教育的國際護理聯盟(INCMCE)成立,以《化學、生物學和放射性恐怖活動與其他意外傷害的災害護理和應急預案》為依據,在災害發生時正式施行護理措施及應急預案,標志著災害護理學在美國正式形成;小布什任美國總統期間,曾發布命令,呼吁在公共健康領域開展災害醫學教育,同年,“災害護理學課程發展”白皮書草案由社區健康護士教育者協會成功擬定,2008年通過審查[9],有力促進了災害護理學在美國的發展。總體上看,災害護理教育教學起源于日本,在歐美等國的護理教育中也逐步加入了災害護理的相關課程的設置與研究[10],為災害護理的教育及發展提供了具有一定意義的參考依據,為今后災害護理的發展指引了方向。

2.2我國災害護理的發展

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災害護理學的發展起步較晚,仍然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我國學術界對災害護理的初步探討始于2004年底參與印尼地震、海嘯救援的醫務工作者的救援經驗總結。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成為我國災害護理發展歷程中的轉折點,災害護理學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在救援事件之后得到各界的重視。中華護理學會災害護理專業委員會作為我國的第一個災害護理專業委員會,于2008年成立,亞太地區突發事件與災害護理協作網會議及全國災害護理學術交流會相繼召開;2011年我國成功舉辦華西國際護理學術會議,對災害護理的發展與研究方向做了進一步探討,對國內災害護理的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2014年,北京承辦了第三屆世界災害護理大會,標志著我國災害護理學的發展與世界災害護理學接軌。我國災害護理的相關研究逐年增多,目前災害護理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及研究人員的關注和重視[11-13]。

2.3手術室災害護理的發展現狀

災害種類繁多,具有不可預測性、不可控性和不確定性,且發生率逐年上升,在短時間內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因此,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基礎上,在最短的時間內救治受傷人數最多的傷員,以降低殘疾死亡率已迫在眉睫。在災難救援中,手術室救治是救援的第一線,在災害救援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的搶救能力直接關系到病人的預后、社會的恢復乃至社會的穩定[14]。而良好的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是保障和提高災害護理質量的基礎,有效的組織管理是確保傷病員成功救治的關鍵。災害護理中進行強有力的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才能保證有序開展災害護理的急救工作,抓住搶救傷病員的最佳時機,不僅節約人力、物力,更能確保救援各項工作各個環節緊密相扣,提升護理工作效率,保證護理質量的提高。

3災害護理中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現狀

3.1人員配置

任何人力資源制度的建設都是建立在人員配置的基礎之上的,而人員配置必須要符合相應制度所針對的問題才能達到效果,就災害護理中手術室的人員配置而言,就要適應災害護理對手術室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戰。災害發生后,手術室護理人員在災害救援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人力資源不均衡,需進行合理的人員配置[15]。2012年,衛生部發布《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醫院建立機動護理人力資源庫,確保在突發事件以及特殊情況下的臨床護理人力應急調配需求[16]。有學者也提出,當前應當在醫院推動建立并不斷完善護理應急人員庫,充實合理數量的護理人員組建應急人才庫,明確職責分工,打造專業化應急護理團隊,第一時間能夠開展有效工作,盡可能地發揮災害護理和醫療救援的作用[17]。特別是在一些災害和事故多發的地區和行業的重點醫療機構的手術室,還要建立相應的值班制度,這對于發揮醫療救援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18]。災害護理的高強度特點以及常態化的值班制度,對于手術室護理人員而言不但對專業技能有相應要求,也對其體力、精力提出了較高的挑戰。針對當前手術室護士構成以女性為主的情況,已經有相應的觀點指出配備一定數量的男性護士的必要性[19-21]。男性護士具有體力方面的優勢,這一優勢在災害護理中得以更加明顯的體現。所以,要完善災害護理的人員配置,還要加入一定數量的男性護士。

3.2專業技能培訓

災害護理還往往具有條件簡陋、設備不足的特點,這就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在進行災害護理的過程中需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國內學者就手術室護理人員的災害護理專業能力建設及培訓進行了一些研究,但尚未建立統一的災害救援能力標準體系。有學者探索構建起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專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22];有學者對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臨床護理專家進行咨詢,建立起急診護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23]。只有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災害護理核心能力指標,才能增強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計劃性、有效性,保證手術室護理人員在災害護理中發揮應有作用。開展專業技能培訓作為災害護理中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的一部分,要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機地納入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24-26]。例如網格化、責任到人的管理培訓模式就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另外,手術室災害護理在具體培訓的專業技能上也應當與一般的專業技能培訓有所區別,突出急診、設備缺乏條件下的護理工作等針對性強、難度較高的專業技能,增加多學科交叉內容的培訓[27],使得災害護理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奠定堅實的基礎。

3.3人員組織架構

災害護理的時間緊迫性使得我們必須重視如何快速地對災害的發生做出反應,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有效的救援力量投入到災害救援中去。科學的手術室護理人員組織架構關系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良性運轉和持續發展[28]。高效的手術室災害護理人力資源組織管理,要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多的手術室護理人員力量。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有一個高效的人員架構作為基礎。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參與國際災害救援行動時,會采用全科護理管理模式,其護理人員架構配置及其護理工作成果證明護理復合型架構在救援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應進一步針對災害現場傷員特點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培訓[29]。客觀上看,手術室日常的人員架構受到常規管理、組織的牽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著反應速度慢、程序煩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的手術室護理中不至于產生嚴重的后果,但是在災害護理中,爭分奪秒的情況下就會產生一定消極影響。所以,建立一個高效的災害護理手術室人員架構是提升災害護理水平的必然選擇。建立這樣的人員架構,必須以災害救援為導向,減少管理層級,可以進行碎片化管理,將人員分為多個小組,設置臨時的負責人,負責人直接與更高級的救援指揮聯系,有效提升救援的速度和護理的覆蓋面[30]。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簡潔高效的人員架構應當只在災害護理的過程中使用,在日常管理中還是應當遵守日常管理規定。

3.4應急體系

在災害護理中,手術室的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勢必要進入一個區別于日常狀態的應急狀態中去,所以,相應的應急體系的建設是有關的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的著力點之所在。只有構建起一個科學高效的應急體系,才可以說建立起了完備的災害護理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體系。這一應急體系所要連接的包括手術室外部和手術室內部2個方面。在外部,這樣的應急體系必須與救災部門相聯系,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有關災害的信息;在內部,這樣的應急體系還必須做到高效、迅速。與人員架構所側重的具體的人員分配不同,應急體系是從宏觀層面對手術室在災害護理中的作用做出定位后,圍繞這一定位進行制度化安排。手術室災害護理是醫療援助的一部分,醫療援助又是整個災害救援的一部分,應急體系必須注意手術室在整體救援體系中的地位,才能做到科學合理地參與救援,實現制度價值[31-32]。

4災害護理下手術室人力組織管理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的災害護理逐漸成為一個手術室護理研究中的熱點,這與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密不可分。但是在災害護理研究中,對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制度的研究還不是特別充分。這與災害護理的相關教育在我國尚未完全普及有一定關系。目前,我國臨床護士的災害護理意識和能力還有所不足。因此,為有效應對災害護理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要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開展災害護理教育,加強手術室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建設,圍繞人員配置、專業技能培訓、人員架構和應急體系這4個基本方面,以災害護理的需求為導向,逐步建設起一個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為在災害護理中更好地發揮手術室的作用提供保障,不斷提升我國災害護理和災害救援水平,促進我國災害緊急醫療救援體系的發展。

作者:劉文霞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