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研究

時間:2022-06-21 11:27:43

導語: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立德樹人就是培養有品德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既要育智,更要育人,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責任重大。本文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總結了本校在探索構建“立德樹人”背景下兩翼提升四維擔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能力提升為本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思路。

關鍵詞:兩翼提升;四維擔當;“立德樹人”;理實一體

1“立德樹人”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

立德樹人即培養有品德的人才。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面向新的學生群體需求。進入新時代,信息大爆炸催生了新一代學生身上獨特的時代烙印:從小習慣于從網絡媒介獲取信息,浸潤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視野開闊,但同時,他們習慣于接受信息,卻缺乏對多元信息的鑒別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辯證思維。網絡在提供給“00后”便捷海量的信息同時,也存在著大量問題。網絡聊天、網絡游戲、刷朋友圈、刷抖音、看直播、追劇、看小說成為當下高職生的日常。在前期調查中了解到,即使大部分學生明確知道過度依賴網絡和沉迷網絡游戲會帶來傷害,但他們還是平均每天6個小時的時間花在互聯網上。手機成為大學生最離不開的物件之一,即使在圖書館、自習室里學習也難以控制自己隨時看看手機推送,在課堂上也存在著不由自主地看眼手機,翻翻朋友圈,玩游戲等現象,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另外,雖然近年來對于思政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地提升,但部分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學習依然停留在考試及格和不掛科的層面上,沒有從思想深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青年成長成才重要作用加以正確認識,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相對不足。課堂教學中,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采用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的參與依然停留在表面,課堂反應平平。如何在網絡時代海量信息與多元價值觀中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如何適應“00后”的群體特點,激發學習熱情?如何真正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真心熱愛的一門課程?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就是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培養造就出一批有理想、有擔當、有技能、有抱負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工匠。

2“立德樹人”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維擔當”

2.1教學內容緊扣時代脈搏,彰顯時代使命擔當

教學內容是建設一門課程的靈魂,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要在現有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努力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用學生聽得懂的“大白話”將教學內容有效傳遞給學生。在“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指引下,探索構建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過程中,遵循價值引領和能力提升同向同行的原則,對高職院校目前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與補充。將“使命意識”“工匠精神”“技能強國”“勞動光榮”等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德育”元素有機融入各門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并通過推進思政課堂“故事化”改革,將深奧的理論語言轉化為了接地氣的“大白話”,在一段段大國工匠故事、勞動模范故事、時代楷模故事和黨史英雄人物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理論的溫度,使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貼近高職生的實際需要,增強當代高職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造強國征途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重新梳理了“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的主要目標,理順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

2.2教學設計關照學生發展,夯實理論素養擔當

真正生動高效的思政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在思想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能力上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式和全面系統的問題解決方式,在情感上帶動學生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為全面提升學生的在課堂學習中的“獲得感”,強化理論素養,基于問題導向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會依據課前學情調查,確定教學重難點,將章節內容中的理論要點和知識難點,整合成為問題鏈,將教學內容化解為一個個問題情境,在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中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時政分析、課堂辯論、小組展示等學生互動,將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有效統一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逐層深入的理論探究和深度互動中,變從書本出發的理論灌輸,為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的傳道解惑,提升學習“獲得感”,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理論素養。

2.3教學目標貼近職業教育,助力成長成才擔當

高等職業學校的思政課程必須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在探索構建本校四維擔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過程中,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職業素養教育目標”雙線并進的思路,對教學內容、教學案例、教學活動進行了建構,將嚴謹求學、實事求是、愛國敬業、精益求精、改革創新等職業素養目標融入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選取了侯德榜、范旭東、李燭塵等與本校創建發展緊密相連的人物典型案例,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選取了“兩彈一星”元勛及各行各業的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的故事,以及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學生的案例故事,在案例探究中讓學生感悟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和創造偉大的價值觀,讓學生體會到實業救國、科技報國、技能強國和產業興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啟發學生圍繞專業實際,思考如何將自身的專業技能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過程中,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助力社會發展進步。

2.4教學評價注重綜合能力,體現能力責任擔當

為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立德樹人”目標,推動“五育并舉”和“三全育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和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探索構建了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三維三階三元”考核評價體系。強化了過程性評價,圍繞“知識、能力、素質”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由“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三元評價主體對學生綜合表現給予評價。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立體化評價,并將勞動服務、團隊合作、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綜合素質評價目標融入課程評價,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定論的評價標準,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3“立德樹人”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兩翼提升”

3.1堅持校史教育,砥礪工匠初心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化工為特色的綜合性高職院校,學院建院60多年來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學院的發展一路伴隨著范旭東、侯德榜、李燭塵這一個個在近代中國化學工業史上響當當的名字。為了進一步傳承校史文化,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觀和愛國奉獻、服務社會、精益求精的工匠初心,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會首先在開學第一課中為同學們介紹學校的發展歷史,并以“擁抱工匠夢想成就出彩人生”為主題告訴同學們如何適應高職生活,如何合理規劃安排三年的學習生涯,讓學生對于學校、專業及行業發展有所了解和期待,并在隨后的實踐教學中集中組織同學們參觀校史館,在聆聽學校創業發展的故事中,感悟何謂“實業救國”“科技報國”“技能強國”,激勵自身更好地在未來三年的專業學習中學好本領,服務社會。

3.2堅持校企合作,弘揚實業救國之志

100年前,年輕的范旭東先生秉承實業救國的理想,在天津塘沽創建了近代中國第一家精鹽生產企業———久大精鹽公司和第一座蘇爾維法制堿企業———永利制堿公司,正是這兩家企業的誕生徹底摘掉了中國“食土民族”的帽子,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純堿行業的長期技術壟斷,讓近代以來的中國人真正地揚眉吐氣了一回。為了在新時代青年學生心中,傳承弘揚范旭東先生等人的實業救國理想,教師會以“實業救國,功在中華”為主題在課內開展主題教育,同時在課外組織學生到天津堿廠、漢沽鹽場、海晶集團等企業,實地參觀考察其廠史觀和生產基地,領會制造業對于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意義和技術創新對于制造業企業發展的引領作用,鼓勵學生在思想上傳承實業救國的信念,在行動上扎實學好專業技能,勇于挑戰自我,不斷取得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寶生.扎實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頭腦[N].光明日報,2018-07-24(13).

[2]陳占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21-27.

[3]高德毅.從思政課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

作者:王曉航 單位: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