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媒體新聞道德倫理建設研究
時間:2022-06-22 09:58:28
導語:全媒體時代媒體新聞道德倫理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新技術的助推下,新聞媒體在傳播上更加注重快,在生產流程上更加簡化。為了搶到“第一”“獨家”,博取受眾眼球,導致虛假新聞不時產生,進而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注重新聞道德倫理建設,不能為了搶發新聞、追求眼球效應,而忽略了媒體自身的職業底線。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媒體時代,加強媒體新聞道德倫理建設,應成為媒體界的共識和自覺遵守的原則。
關鍵詞:新聞道德倫理;新聞觀;職業底線;新聞秩序;全媒體時代
互聯網時代,每天的海量信息,令人眼花繚亂。為了博取受眾眼球,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在挖空心思,制作精彩的融媒體新聞產品。然而,在這個處處追速度、個個爭爆款的全媒體時代,有的媒體一味追求所謂新和快,以商業利益驅動新聞傳播活動,甚至違背基本職業道德要求,導致烏龍事件、輿情風波不斷,也讓媒體的公信力受到質疑。2021年5月份,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驟然離世,這是一件牽動人心的新聞事件。可是有個別媒體,為了搶發獨家新聞,不以親人發布、官方認可為依據,竟然在新媒體上搶先發出袁老逝世的消息,引起軒然大波。隨后,其他媒體跟進,查明袁老依然在搶救的事實,這家媒體又趕緊致歉,狼狽之至。這種新聞的發布,不僅給當事人家庭帶來不應該的感情傷害,也讓受眾對媒體自身的公信力提出質疑,真是得不償失。有統計顯示,我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10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1.6%,人們形象地稱網絡是“第二生存空間”。所以,技術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網上意識形態的管控工作必須跟進,一旦滯后各種問題就會隨之而來。那么,在這個網絡時代,媒體在利用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生產更多更好的新聞產品,讓受眾接收更深層次的新聞內容的同時,如何避免虛假信息的產生?如何避免把關不嚴造成的新聞事故?如何承擔起“澄清謬誤”的職業職責?如何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中權衡取舍?這些更應該作為重要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筆者認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加強采編人員的新聞道德倫理建設,提高公眾媒介的職業素養,做到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錯誤言論、錯誤認知,才能在復雜的輿論場高高舉起旗幟,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弘揚正能量。
1.加強新聞道德倫理建設,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筑牢思想底線
每一種職業,肯定都有業內的道德操守和做事底線,新聞職業也不能除外。我國新聞界普遍認為,新聞道德倫理是新聞傳播業整體、新聞媒介和媒體隊伍在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道德操守與日常行為規范等的總和。[1]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傳播形式的出現,包括微信、客戶端、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的移動直播,生產的音視頻、H5產品等,集看電視、聽廣播、瀏覽信息于一體,改變了媒體行業的原有狀態,也讓新聞傳播領域出現了新特點。[2]可以說,新媒體的興盛,大幅度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活躍度,但也給媒體行業的有序發展帶來了新的變數。在新技術的助推下,新聞傳播更加注重快,生產流程更加簡化,個別時候為了搶“獨家”,導致行業的惡性競爭和新聞傳播的無序性,進而影響媒體的公信力。作為要對社會輿論負責任的媒體行業,一方面要靠行業鐵規,加強懲罰力度,從外部做好管理。任何一個主流媒體,特別是在人員剛入職時,就必須先上好“黨課”。針對不同崗位的從業人員,都要進行系統的黨的新聞理論業務培訓,牢固樹立采編播人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為采編播全流程各環節的導向把控,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特別是作為黨的輿論主陣地的主流媒體,更應該自覺引導廣大從業者,把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都要把宣傳黨的主張作為首要任務,同時,把黨性和人民性統一起來,把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基層最鮮活的事跡、最典型的經驗反映上來,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鼓與呼。[4]
2.加強新聞道德倫理建設,要堅持“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
媒體喜歡追新,新是新聞的特征,快速的報道是新聞媒體的職責。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拿起手機就能拍攝一條新聞,在新聞現場就可以編輯、發布、傳播。遇到突發事件,媒體更是加快傳播速度,甚至進行自我炒作。從新聞學專業來分析,這種“快”背離了“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的新聞本源理念。為了快和搶先,甚至不去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報道就會有偏差的傾向,新聞媒體的形象和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5]在互聯網時代,媒體非常重視在信息上與受眾的互動,有時個別采編人員還會加上情緒化的評論,這就導致互聯網中充斥許多不恰當的言論,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輿情。在全媒體時代,媒體的報道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尊重客觀事實永遠是新聞職業的生命線,要堅持網上網下的一致性,用一把尺子管理到底。每一次新聞傳播,既是對媒體信譽的展現,也是對傳播者自身新聞道德倫理意識的檢驗。[6]所以媒體在報道新聞時,無論是網上還是網下,都必須對新聞來源和新聞事實進行層層核實、把關,然后在理性判斷后進行傳播。如果媒體能夠做到這些,開篇提到的搶發袁老病逝的新聞事件就不會發酵。新媒體時代,輿論場越來越復雜,輿情演變迅速多樣。這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除了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也要遵循新聞職業道德。著名新聞記者和新聞學者邵飄萍十分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每次采訪都“親臨現場,細致觀察”,他說:“凡事必力求事實真相”,要始終以“探究事實不欺閱者”為新聞報道的第一原則。每一位新聞從業者都要學習老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加強新聞道德倫理建設。把真實性當成新聞的生命線,認真細致地核實每一個信息,甚至一個數字、一個引語、一個背景材料,不去道聽途說、想象推理、添油加醋,客觀公正地開展每一次采訪,平等地與每一位被采訪對象交流對話。做到這些,又何來虛假新聞?又如何出現工作失誤?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作為“中國夢”的記錄者、傳播者,更應該恪守新聞道德倫理,堅決抵制各種不良現象,牢牢把握輿論的主渠道、主陣地、主戰場。
3.加強新聞道德倫理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注重職業道德
前些年的某天,安徽省潁上縣一段高速公路上,因團霧過大致使多車追尾。這起重大交通事故當天造成18人死亡,21人受傷。潁上縣廣播電視臺某記者迅速趕到現場,這本是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但是當這位記者完成報道任務之后,不但沒有對事件進行人性化的后續關注,居然還在慘烈的事故現場,胸前掛著采訪證、擺出V字形的手勢拍照,并發在微博上進行炫耀。此種不當行為一經在網上傳播,迅速引發了輿論關注和網絡熱議。一場因團霧帶來的惡性交通事故,造成了多人喪生,給多少個家庭帶來突如其來的橫禍和悲痛。無數人看到這條新聞時,相信都是懷著沉痛的心情。這位新聞工作者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都不應以事故現場為背景,做出象征勝利的剪刀手姿勢進行微笑擺拍。網友們對此感到憤怒和震驚,紛紛聲討記者的行為,質疑記者的新聞道德倫理和社會責任。新聞道德倫理是由新聞界的“倫理準則”衍變而生,它要求媒體從業者須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媒體在新聞活動中“應當如何”的觀念和輿論約束。[7]雖然她是一名新聞隊伍的新兵,但是掛著采訪證并以車禍背景微笑自拍,顯然超出了人們的承受底線,更不符合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操守。畢竟記者不是普通人,它意味著一個涉及公共傳播的嚴肅話題,對受眾而言,不懂得尊重生命或者說漠視生命的尊嚴,就已經喪失了最基本的新聞道德倫理,更不用說什么職業道德了。2019年11月7日,新聞工作者協會修訂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其中就提到“增強社會責任感,嚴守道德倫理底線,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內容”。新聞道德倫理不僅是媒體從業者的“行動指南”,還是他們的“動力源泉”和行動中的“評價標準”。有正確的新聞道德倫理觀植根頭腦中,媒體從業者就不會在公眾視野中出現不當行為;就會依照新聞傳播規律,認認真真進行采訪,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個字、拍攝的每一個視頻負責;就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帶著溫情把更多的篇幅、更多的鏡頭對準老百姓火熱的生活,更多關注的是“美”,而不是傳播“丑”。
4.加強新聞道德倫理建設,要理性追求點擊量提升新聞品質
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自媒體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在管理的盲區利用虛假信息、低俗信息、隱私信息吸引眼球,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短期內獲得可觀的點擊量,但是違背了社會良俗,敗壞了網絡風氣。長此以往將影響內容生產力、創造力,進而在受眾中失去影響力和美譽度。另外,在記者現實的新聞采訪報道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自己精心采制的新聞,業內人士也給予認可,可是放到新媒體平臺上,點擊量卻少得可憐。反觀民生新聞,記者采訪的所謂“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新媒體平臺上點擊量卻成倍的放大。因此,給采編人員造成假象,主題報道過于說教不得人心,再怎么用心也換不來點擊量。而為了推動媒體的深度融合,個別傳統媒體在對采編人員進行考核的時候,也把點擊量作為重要的參考之一。不怎么深入的采訪換來了高收入,而花上個把月采寫的報道,卻因網上關注少而費力不討好。這樣就導致惡性循環,有些采編人員不注重個人能力的提升,而是把能否換來點擊量當作是否采寫優質新聞的唯一參考值。以上兩種現象中,記者沒有反思自己的職業水準、創新能力、故事挖掘能力。導致了媒體報道失去活力,或者走偏了方向,導致影響力下降。其實,縱觀近年來,不少的主流媒體,通過新技術積極改變著新聞的生產模式。而唯一沒變的是,對內容生產的精益求精。一直在圍繞黨和人民的需要,創新采制叫好又叫座的新聞產品。在信息泛娛樂化的今天,這些媒體堅守陣地,做到了守正創新,服務大局,成為清流,樹立了良好的媒體形象。比如近年來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不少媒體進行深入的挖掘,人民網推出的“70年70問”,通過老百姓的語言,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視頻播放量達2.3億。新華網推出的100集融媒體大型系列報道“紅色百寶奮斗百年”,展現了建黨百年奮斗歷程,全網閱讀量達50億人次,引發不少網友持續關注。由此可見,不能把追求點擊量作為問題的根源,媒體從業者要把樹立合理獲取點擊量作為追求目標,以此來激勵自己不斷創作更有價值的新聞。所謂合理,一是要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把主題主線報道做精致做出彩,引起受眾的共鳴,進而主動“追劇”。二是要經常深入基層,到最火熱的一線去采訪和鍛煉,親身感受不一樣的生活和經歷,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三是采寫帶著自己汗水和百姓勤勞汗水的新聞,用不一樣的真實生動故事,去深深感動受眾愿意主動轉發和傳播。
5.加強新聞道德倫理建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維護規范的新聞秩序
業界皆知,新聞作品有其商品屬性,這一屬性體現在新聞作品的市場信息價值上。一直以來,媒體實現商業價值,都是通過提供真實準確、個性獨立的新聞產品帶來影響力,然后尋求商業市場回報。[8]全媒體時代到來后,一些新媒體把新聞的商品屬性無限放大,追逐自身平臺的商業價值最大化。這種行為顧此失彼,必然導致低俗化、金錢化、交易化,一切以商業利益為衡量標準,置媒體的社會效益于不顧。其實,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社會效益始終要排在第一位,絕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侵害社會效益。有一個例子或許可以說明媒體重視新聞社會效益的必要。2021年5月下旬,甘肅省某縣承辦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但比賽進行約四小時后,突遭極端天氣,21名參賽選手因此遇難。此事迅速在網上發酵,無數人關注事故發生的原因和如何善后。次日,有關部門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向公眾和遇難家屬道歉。可是,就在這天當晚,一家電視臺竟然重播比賽開幕式上很多參賽選手躍躍欲試的片段,畫面一片祥和、喜慶。這讓遇難者家屬和觀眾作何種感想?他們的心情是否能承受這種畫面?廣大網友們在視頻鏈接后指責說:“都出事了,還播這開幕?合適嗎?”“這對家屬是二次傷害。”隨后,相關部門回應說,電視臺的做法確實欠妥,但具體情況需要和電視臺進一步了解。而這家電視臺則說,這是前一天的自動設置,忘記取消。不管相關部門和該電視臺如何解釋,這樣的傳播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不能為了商業利益,無底線地傳播。只重經濟效益,就會不顧一切地放大新聞事實和傳播不必要傳播的事實,這樣勢必影響新聞行業秩序,引起民眾的公憤。也就是說,媒體從業者在新聞傳播中,需要嚴守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的職業倫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維護傳播秩序。當前,媒體輿論環境與以前大不相同,更加彰顯了新聞道德倫理建設的重要性,這是媒體從業者必須掌握的必修課。共建規范的新聞道德倫理秩序,也是媒體和媒體從業者的努力方向。當前,新媒體處于“高光時刻”,但它不是法外之地,其自由性、隨意性、難控性,更說明我國在全媒體時代的新聞道德倫理秩序建設亟待加強和規范。當然,新聞道德倫理秩序的構建和實施,不只是單純地為新聞工作者建立一個新聞道德規范,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讓媒體明確了自身的社會定位。[9]在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已經不是消息發布的唯一渠道,能夠發聲的渠道很多,身處現場的路人,掏出手機就是一個自媒體。所以,搶發一手資訊,已經不是媒體的首要職責。在當前這個信息發達、傳播迅速的全媒體時代,媒體更要遵守新聞道德倫理,杜絕因和其他同行搶時間、和自媒體搶流量,鬧出荒唐的事件,做到守規矩、有底線,在及時準確地發布真實權威消息的前提下,及時發聲、有效發聲,自覺維護新聞秩序,生產有品質的新聞。
參考文獻
[1]楊保軍.新聞道德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3]楊正義.謹記黨媒姓黨的血脈傳承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廣電媒體[N].承德日報,2017-01-25.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趙克家.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真實性[J].中國傳媒科技,2018(9):53-54.
[6]胡正榮,周亭.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溫克建.論災難報道中的新聞道德倫理[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05-04.
[8]周燦華.我國虛假新聞傳播的受眾心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9]吳鐵鳴,戎融.從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看新聞倫理[J].今傳媒,2014(7):33-34.
作者:鎖敬慧 單位:亳州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圖書館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及績效考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