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專業群建設若干關鍵問題分析
時間:2022-07-04 10:59:54
導語:物流專業群建設若干關鍵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闡述了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物流業、制造業“兩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及現狀,通過分析“兩業”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定位,認為長江經濟帶物流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復合型智慧物流人才,提出長江經濟帶戰略下物流專業群建設的五個要點,建議長江經濟帶物流職業院校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助力。
[關鍵詞]“兩業”融合;長江經濟帶;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物流專業群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重大發展戰略。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提出要在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基礎上,解決長江沿線區域發展不平衡,促進長江沿線11省市產業轉型升級。長江經濟帶歷來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等制造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于此,同時也是我國物流企業的集聚帶。如何推動物流業、制造業“兩業”聯動快速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部分。2020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和單位研究制定并頒布了《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為長江經濟帶“兩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兩業”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因此,研究“兩業”融合背景下的長江經濟帶物流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1長江經濟帶“兩業”融合發展的背景及現狀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保障性產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全社會物流總需求的主要來源,“兩業”均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兩業”是相互依存的,制造業需要物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使其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企業核心業務,而物流業的發展依賴制造業的服務需求,從而不斷獲取利潤、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目前,產業融合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大趨勢,“兩業”融合不僅是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深入推動物流降本增效和適應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有利于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產業布局、土地與空間等資源的有效利用,對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與國內其他區域相比,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聚集度處于較高水平。從目前來看,長江經濟帶“兩業”的融合基礎薄弱,融合環境還有待改善。由于長江經濟帶制造業企業面臨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供應鏈管理理念尚未廣泛樹立,綠色轉型升級仍需加快。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物流業盡管規模不斷擴大,但產業經濟效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對于制造業的促進和支撐作用不夠,企業自身供應鏈服務能力及對制造業的生產與流通參與度不夠。長江經濟帶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不匹配,影響了“兩業”融合深度發展。總體而言,長江經濟帶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但發展潛力巨大。
2長江經濟帶戰略下物流人才培養定位分析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兩業”融合發展必將進一步深化,且有從“兩業”聯動融合走向生態融合發展的趨勢。未來“兩業”深度融合發展,除了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外,還需要大量的適應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支撐。就長江經濟帶區域而言,“兩業”深度融合發展致使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崗位需求變化,從而導致人才需求結構發生改變。由于“兩業”融合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需要,制造業、物流業發展過程中新技術、新模式、新方式不斷出現,使得“兩業”對專業性技能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急需一支有扎實物流專業理論知識、會嫻熟操作智能物流設備、能維護智能設備并及時解決運行故障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作支撐力量。根據2021年全國物流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物流行指委)、中物聯人力資源專委會組織的物流業制造業融合教改教研課題調研數據,經過分析,本文認為“兩業”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物流人才一定不是傳統型的人才,而是對于“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具有較強認知、具備技術技能儲備和崗位遷移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智慧物流人才恰恰就是典型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具備信息處理能力,熟悉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具有創新能力以及服務理念,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認識和控制制造系統中的不確定問題,以完成相應崗位的工作目標。“兩業”融合背景下長江經濟帶智慧物流人才培養,應從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全場景出發,著力培養了解物流業、制造業發展趨勢,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具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服務能力,能從事現代生產的管理、物流業務操作、智能制造設備操作與維護,具備數字化思維、改善創新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兩業”融合背景下長江經濟帶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的規格,與一般意義上的智慧物流人才培養規格相比,在素質要求和基礎能力要求兩方面基本一致,在職業能力要求方面需做如下補充要求:一是掌握生產活動組織方法,具備制造業企業生產管理能力;二是掌握計算機網絡原理、物聯網程序開發、嵌入式技術基本原理、數據庫應用等,具備物流數據維護和管理能力;三是掌握機械設備、電子設備、信息設備工作原理,掌握PLC控制技術、機械制圖等,具備物流設備的安裝、運維能力;四是掌握機器人技術理論及原理,能進行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編程;五是掌握物流大數據采集、分析方法,具備物流大數據集成、分析與可視化的能力。
3長江經濟帶戰略下物流專業群建設要點
長江經濟帶“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對智慧物流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各職業院校物流專業群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認為,基于“兩業”融合的長江經濟帶戰略背景下的物流專業群建設要點如下:
3.1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技雙優”技術技能人才
按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要求,物流職業院校當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物流專業群建設的根本任務,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抓手,構建物流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課教師結對共進,共同構建專業群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交流平臺,形成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扎實做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融合,全面落實三全育人根本任務,培養愛崗敬業,疫情(戰時)等關鍵時刻勇于擔當、保障流通,平常時刻默默奉獻、精益服務紅專一體的高素質智慧物流專業人才。
3.2構建“寬基礎、活模塊、可拓展”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根據前述“兩業”融合背景下長江經濟帶智慧物流人才培養定位,我們建議按照“基礎+平臺+模塊+拓展”的架構,構建“底層專業群基礎課程和平臺課共享、中層模塊課程分方向、頂層專業拓展課程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底層專業群基礎課程和平臺課在傳統物流專業基礎課的之外增加CAD制圖、物聯網概論、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與運用;中層模塊課程按照物流信息技術、智能設備運行與維護和機器人應用三個方向分別設置相應的課程。通過對專業群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和有效實施,培養符合“兩業”深度融合的智慧物流人才,提高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助力長江經濟帶區域內“兩業”深度融合發展。
3.3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團隊
實施專業群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一是建章立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院校專職教師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雙向互聘,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二是職業院校應更加注重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同時加強對行業企業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方面的輔助、培育,讓其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三是組織團隊專職教師分批次、成建制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參加各類跨學科培訓,提高教師對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四是開展跨專業教師學術和教學研討,定期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不斷提高專業群教學團隊整體水平。
3.4建設“兩業”融合智慧物流虛擬仿真教學資源
一是基于制造企業生產場景難以實景再現的特點,順應“兩業”深度融合大趨勢,與相關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校企共建物流業、制造業“兩業”深度融合智慧物流實訓基地,通過MR等虛擬仿真技術,最大程度的模擬真實場景,進一步推動智慧物流技術的應用和技能培養。二是建設基于MR等虛擬仿真教學設備的教學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數字化、動態化、可視化、交互式的新形態新模式教材,建設MR/VR虛擬仿真實訓資源。
3.5優化產教融合協同發展模式
在“兩業”深度融合大趨勢下,承擔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的院校首先應加強與機械類、電子類等非物流類行業協會、物流行指委的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和眼界。其次是要改變過去與商貿流通性物流企業合作較多的現狀,加大與生產制造企業和供應鏈企業的合作力度。三是通過建立“產教融合實習就業基地”,訂單式人才培養及建立現代學徒制班等形式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四是利用物流職業院校傳統優勢,開發職業培訓包,為制造企業進行人員物流技能培訓,提升制造企業人力資源水平。
4結語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國家相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制造業和物流業“兩業”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是統籌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提質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將為長江經濟帶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物流職業院校當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田凱.基于“兩業”融合的長江經濟帶戰略下物流專業群建設若干關鍵問題分析[D].荊州:長江大學,2021.
[2]曾廣峰.我國智能制造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J].質量與認證,2020(11):46-47.
[3]龔建國,吳巧玲.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發展現狀與人力資源訴求分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91-93.
[4]王超維.智慧物流與智能制造兩業融合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2(2):199-200.
[5]趙亮,嚴長遠.兩業融合背景下陜西高職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研究[J].時代汽車,2022(3):38-40.
作者:楊晉 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 上一篇:建筑設計基礎思政教學研究
- 下一篇:BOPPPS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