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的美術學習更有深度分析

時間:2022-07-07 18:16:35

導語:讓兒童的美術學習更有深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兒童的美術學習更有深度分析

【摘要】兒童美術實踐智慧具有兒童性、審美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教師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兒童美術實踐智慧,能夠讓兒童的美術學習更有深度。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尋找更為廣泛包容的實踐空間,喚醒兒童的實踐需要,設置合理的審美路徑,延伸學習活動,以及讓兒童從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關鍵詞】美術課堂;實踐智慧;深度學習

一、何謂實踐智慧及兒童美術實踐智慧特征

實踐是人類在具體的、現實的世界中的有目的活動,也是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實踐智慧是相對于理論智慧而提出的,就是“那些對人類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動的真實的、伴隨著理性的能力狀態”。因此,實踐智慧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1.實踐性。實踐智慧貫穿于整個事件的過程,伴隨著具體的場景,擁有明確的活動目標,采取合適的實踐行為,獲得相應的實踐成果。

2.自主性。實踐智慧是人的一種“能力狀態”,體現著人對外界的能動改造,體現了人的自覺自為。

3.合理性。實踐智慧是“伴隨著理性的能力狀態”。哈貝馬斯認為,事物的合理性可以用“真實性”和“現實性”兩個標準來衡量。“真實性”所涉的是事態在世界中的實際存在,而“現實性”指的則是實際存在的事態得以表現出來的涉世手段。

相對應的,兒童美術實踐智慧具有“審美性”“兒童性”和“綜合性”的特征。

1.審美性。兒童美術實踐主要是一種審美實踐,表現在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活動中。兒童用自己的方式發現美,一塊污漬、一只螞蟻、一朵云彩都能讓他們浮想聯翩,激動不已。兒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美,有時候他們認為的美,成人并不認同;有時候成人推崇的美,兒童又無法接受。兒童的審美創造無拘無束,沙灘、墻壁、地面都是他們作畫的地方……畢加索曾經發出感嘆:“我一生都在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因此,兒童美術實踐智慧需要我們去重新認識并賦予價值。

2.兒童性。任何兒童的審美活動,如果沒有帶有兒童的特性,就會失去它特有的魅力。兒童會帶有自己的經驗去描繪外在世界,所以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充滿臆想的畫面會讓成人贊嘆不已。兒童大多不能高度運用繪畫技巧,因此他們的畫作表現出單純熱烈的畫風,甚至會讓一些繪畫大師都大加推崇。兒童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所以他們的畫面大多有一種原始的沖動……因此,兒童美術實踐智慧要求對兒童本性進行保護,而不是摧折。

3.綜合性。兒童美術活動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它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它可以是關注現實的,也可以是關注虛擬的;它可以是單一形式的,也可以是復合形式的;它可以是體現科學性的,也可以是體現非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它往往以匪夷所思的視覺感受讓人獲得審美體驗。我們不是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嗎?兒童創作的綠色的太陽、方形的蘋果,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更大的震撼力。兒童美術實踐智慧正是以它的綜合性,給人帶來不可預知的豐富性。

二、兒童美術實踐智慧為何能讓學習更有深度

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性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由此可見,深度學習的內涵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理解性學習、批判性認知、完整性建構和創造性運用。這些都離不開實踐智慧。這是因為,實踐智慧能夠使學生成知—成事—成人。第一,實踐讓知識鮮活起來。實踐是知識的黏合劑,讓我們能夠發現知識的不同類型,去判斷知識關聯的現實對象,去感知同一對象的不同知識表現形式,去構建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去組織獲取知識的步驟和策略,從而建立起擁有深度結構的知識體系。第二,實踐讓學習成為有意義的事情。學習知識不是唯一目的,知識是解決事件的必要手段。在解決事件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能夠關注比知識更加廣闊的外在世界,能夠體驗比知識更加豐富的內在心靈,從而讓學習活動得以延續。第三,實踐讓學習者發現自己。人類通過實踐發現自己,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特長,擁有學習的自信,獲得人格的豐滿。愛爾蘭作家康納利說:“每個大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里,都有個未來的成人在靜靜等候?!苯虒W實踐的過程,就是人的喚醒的過程。實踐智慧在美術教學中的存在意義,就是讓學生運用知識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會做人。美國教育家舒爾曼說:“盡管一種專業知識基礎的增加大部分來自研究機構的學者,除非或直到接受實踐的嚴酷考驗才能成為專業知識。專業最終是關于實踐的。實踐領域是專業工作的場所,關于知識的主張必須最終通過實踐價值的測試。”同樣的道理,要使兒童美術學習更專業、更有深度,不能忽視實踐智慧。

三、如何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兒童美術實踐智慧

(一)找到更為廣泛包容的實踐空間

不可否認,兒童的美術學習是圍繞美術知識的學習。但是要讓美術知識的學習更加深入,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大的實踐空間,去“包容”這個知識空間。這種實踐空間要在范圍上更加寬,在深度上更加深。哲學家大衛?霍金斯寫道:“我相信,我們正在做一項歷史性的努力,在這種情境中,最好的實踐必然超越最好的理論。這一事實決定了我們應該遵循的策略。”同理,這樣的策略,也可以運用到我們的美術教學設計中去。例如,在教學抽象畫“畫感覺”一課中,有的教師直接講解色彩和心情的關系,藍色給人以寒冷的感覺,紅色給人以熱烈的感覺。這時有的學生提出了異議:“紅色也會讓人感覺是血淋淋的,令人害怕。”這樣,課堂就無法繼續了,學生的作業也不會太理想。問題的癥結在于,教師沒有把知識放在實踐空間內,所以學生不理解、難以掌握。本課需要設置三個前后聯系的實踐空間。首先,學生需要在經驗中理解知識。抽象畫是對現實的抽象,所以要讓學生產生色彩的味覺聯想,不妨讓學生嘗一嘗味道。學生在品嘗完甜酸苦辣四種味道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對應的這幅抽象畫。學生說:“這幅畫描繪的肯定是辣辣的感覺,因為這種紅色像火山噴發一樣,讓喉嚨都感到了刺痛?!睂W生體會到了色彩的多重含義,理解就變得豐富起來。學生發現感覺是相通的,就在我們的心里。其次,學生需要在體驗中運用知識。感覺需要怎么畫?不妨讓學生分主題嘗試,學生發現高興的“點”輕盈而跳躍,芬芳的“線條”自由而奔放,破碎的“形狀”尖利而分散,悲傷的“色彩”厚重而灰暗……他們發現了感覺的共性,也體會到了表現的個性。最后,學生需要在交流中發現知識的價值。猜猜同學們畫中的“感覺”,為什么能夠猜出來?說說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們發現,抽象畫并不難懂,感覺是可以交流的。這種交流的喜悅,使學生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三個實踐空間,讓學生的知識越學越“深刻”,運用越來越“寬廣”。

(二)喚醒兒童的實踐需要

美術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是審美需要的傳達。只有喚醒了兒童的審美需要,才能觸發他們的審美實踐。例如,筆者在教學《輕歌曼舞櫻花謠》一課中,一些學生問:“為什么要學習日本的藝術???”其他學生也紛紛響應:“日本侵略過我們的國家?!薄拔也幌矚g!”看到學生這樣的表現,筆者感到有些手足無措。沉默了一會兒,筆者說:“你們看過日本的動畫片嗎?”學生有些猶豫地點了點頭。筆者又說:“你們知道魯迅曾經在哪兒留過學嗎?”學生點點頭。筆者繼續說:“早在唐代,日本就曾經派遣學者到我們國家學習。在清代末期,我們國家也派遣了很多學子到日本留學。日本也有很多先進之處。那么,今天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學習日本的藝術呢?”筆者把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們想了想,異口同聲地說:“學!”學生的目光變得堅毅起來,仿佛在說:“向別人學習不臉紅?!薄敖裉斓膶W習是為了明天的迎頭趕上。”……筆者知道學生的心靈正在打開,學習的價值正在生成。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雖然涉及的內容很多,有些日本藝術對學生來說不一定能夠理解和接受,但是,學生學得特別認真,他們對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而這難道不是學生的智慧在萌芽嗎?

(三)設置合理的審美路徑

美術學習是要學生參與的,具有一個實踐的過程:從哪兒開始?會遇到什么困難?采取什么策略?把握怎樣的內容?取得怎樣的效果?要讓學生學到行走的智慧。例如,在《衣架的聯想》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設計從“扶”到“放”的路徑的。首先是“扶”,筆者出示了幾種衣架的組合方式,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會把它變成什么?請學生總結老師采用的組合方法。筆者總結道:“有些同學看了作品笑了,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得到了認可?!苯又恰胺拧?,讓學生欣賞畢加索的作品“公牛”,大家反應有點“丑”,“但是有點怪了,這樣的作品反而讓人過目不忘?!睂W生總結了優秀作品的三個標準:“像、美、特別”??墒窃鯓拥淖髌凡欧线@三個標準?有些學生說讓老師評,“可是老師的觀點也不一定權威!”有學生提出了質疑。最后一致商定,讓作品自己說話,誰的作品引起“哇”聲一片,誰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在最后的交流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家看到了自己作品的魅力,并認為這是最有說服力的!筆者發現,在課堂上由學生做主的教學路徑才是最合理、最自由的。

(四)延伸學習活動,獲取學習智慧

實踐不能脫離理性?,F實的空間已經打開,學生在這個空間中讓知識“開放”起來,使學習獲得了更大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一方面通過實踐智慧和理論智慧的結合,提升了智慧的品質。舒爾曼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系統的符號和記憶系統,下一步我們就很難分析、解釋和編碼整理教學中的實踐原則。”這種可能性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習的核心品質和未來發展方面。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任何……理論最好不過的命運是,指明通往一個更加廣包的理論的途徑,而它則作為一個極限情形在后一理論中繼續存在下去。”而實踐為兒童打開一扇窗,讓知識在實踐的空間中“繼續存在下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這種實踐的可能性。例如,在《提線紙偶》一課結束時,一個學生無比惋惜地說:“這件作品又要進廢紙簍了!”于是一些學生提議,下一節課我們一起看大戲!可是問題也不少,有小組害怕被別人嘲笑,有小組不愿意表演……筆者提議,下一節課我們邀請老師看表演,由學生自己管理。為防止有些學生起哄,管理人員要對“觀眾”進行打分?!坝^眾”欣賞完后不妨說說自己的看法,如果被全班學生接受,就可以獲得加分……結果表演非常出色。一位聽課教師說:“那是因為同學們都明確了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是的,學生不僅擁有課堂“身份”,而且具備了生活“身份”,這種延伸活動讓學生擁有了表演和欣賞的智慧。

(五)讓兒童從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沒有在課堂中取得一點進步,那么這節課對他(她)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兒童有意義的學習是一個進步的過程,而智慧則體現在進步過程之中。例如,在《設計生活中的標志》一課中,筆者首先出示了標志,讓學生說說哪些標志最好?學生歸納了標志的四個特點:突出、明確、簡潔、美觀。可是要一下子掌握這四個特征,對于成人而言也是有難度的。怎么才能讓學生同時掌握這四種技能呢?他們自己有辦法,小組每個人分工一個項目,同時對設計者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負責“簡潔”的學生要反復告誡對方,能不能做到極致?“形狀最規整了嗎?數量最少了嗎?色彩對比最強了嗎?”設計者就在這重重壓力下,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他們體會到,真是不做不知道,做了才有了進步,當然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智慧。

作者:婁小明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