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

時間:2022-07-07 18:21:10

導語: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

【摘要】教師要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能力;聯系生活,激疑引思,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動手操作,增強實踐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能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獨立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調查、操作等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切實提高實踐能力。

一、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這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課外、課內相結合,幫助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從中選擇信息、處理信息,明確數學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外搜集的信息補充于課堂學習中,并且讓學生將課堂內搜集到的信息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課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搜集生活中百分數的任務,并讓學生想一想找到的百分數表示什么意思。課堂上,學生積極踴躍地匯報自己的成果:報紙上刊出的“我國有1.3億兒童,肥胖兒童占兒童總數的10%”;某種酒的酒精度數是53%;衣服的成分標簽上有“75%棉、25%滌”;“明天的降水概率為20%”;“某羽絨服鴨絨占100%”……學生通過課前的搜集、調查,對百分數的表現形式和意義有了一定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的百分數無處不在。再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的認識”時,筆者讓學生到超市尋找帶有“千克”或“克”的商品,學生搜集的有:一袋面粉25千克,一袋食用鹽500克,一包方便面110克,一桶油5千克。筆者讓學生把信息分類整理,學生把以“千克”為單位的商品分成一類,把以“克”為單位的商品分成一類。學生分類后發現,較重的商品都是用“千克”做單位,較輕的商品都是用“克”做單位。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通過對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運用,獲得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從而拉近了知識與生活的距離。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進行實踐,積極投入,感受了探究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了數學素養。

二、注重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推理、分析和交流,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在學完了線段的有關知識后,筆者要求學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聊城汽運公司決定增開莘縣到青島的班車,中途經過3個車站,班車運行共需要準備幾種不同的車票?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筆者先引導學生采用科學的方法不遺漏地數出圖上共有幾條線段,再提醒學生聯系實際:兩站間的車票應該有往返票,所以應把數出的線段數擴大2倍,才能正確解決問題。再如,在學生通過探索找出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征后,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有一個密碼箱,它的密碼是一個能被9整除的五位數3□7□6,你能打開它嗎?需要試幾次?學生躍躍欲試:第一種可能,5個數的和是18,那么共需試3次;第二種可能,5個數的和是27,應共需8次;5個數的和不可能滿36,就沒有第三種可能了。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自主探索解決生活中較復雜的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的價值。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能力

數學實踐活動加強了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領悟數學魅力、感受數學樂趣、體驗數學價值,從而實現從書本走向社會、從課堂走向生活。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數學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例如,教學“小數乘法”時,筆者設計了“今天我是小主人”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到商場、超市等場所,尋找生活中的小數,然后又設計了“我是小小預算員”“我的家庭我做主”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但鞏固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而且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時,筆者安排了“我是一名小巧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回家自己做一個長方體學具。課堂上,學生興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其實這時學生對長方體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再讓每個學生說一說制作長方體學具的過程,以及制作過程遇到的問題,并讓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學具,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不知不覺學到了知識。再如,學生學習了“米的認識”之后,筆者設計了“小米尺用處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測量講桌的長和寬。在學生牢固掌握單位“米”之后,筆者又讓學生估算會議室、操場的長和寬,從而讓學生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聯系生活,激疑引思,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要以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切入點,設計學生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筆者首先出示了一張班級集體的大合照,然后問學生:把這張班集體的大合照四周鑲上金屬條,中間配上玻璃,你們能不能算出需要多長的金屬條和用多大的玻璃?這樣的問題來自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在幫助學生學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又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并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再如,學習了“平均數”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計算全班同學的平均成績、平均體重、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通過互相協作開展活動,學生不僅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而且也很好地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五、加強動手操作,增強實踐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例如,在教學“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把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然后讓學生拼一拼,看看能否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通過實踐操作,學生領悟到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就順利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又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知識。再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筆者讓學生準備了兩盒火柴,課堂上讓學生一根一根地數,數出10根捆成一捆,并問學生:“10個一是多少?”然后讓學生再一捆一捆地數,數出10捆,并提問:“10個十是多少?”“6個十和4個一是多少?”最后筆者再利用計數器演示,將問題更加直觀化。學生也通過動手實踐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要想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要強化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要將知識傳播與知識應用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教師要抓住兩者之間的聯系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價值、懂得要學什么樣的數學和如何運用數學,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作者:李章軍 單位:山東省莘縣第二實驗小學